首页期刊导航|气象与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气象与环境学报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气象与环境学报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刘晶淼

双月刊

1673-503X

qxyhjxb@foxmail.com

024-83893253

110016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66号

气象与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Meteorology and EnvironmentCSTPCD
查看更多>>《气象与环境学报》是由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主办、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协办的科技期刊,创刊于1984年,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以及有新观点的综述性文章等,以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繁荣我国气象与环境科学事业。栏目设有论文: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各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性科研成果。评述:综述所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研究进展情况和研究现状。快报:快速、简要地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各领域具有创新性、高水平最新研究成果等内容。文章须有数据和实验结果,证实其科学性、先进性和可靠性。学术信息与动态:快速、简要地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各领域的学术交流、研究动态、进展情况等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东北冷涡背景下辽宁省一次罕见暴雪过程不同阶段降雪成因分析

    阎琦谭政华苏雨萌霍雅姝...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用常规观测、降雪加密观测、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等多源监测资料及CMA-RA再分析资料,对 2021 年11 月辽宁省一次罕见降雪天气过程分阶段进行水汽、热动力特征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冷涡、地面气旋强烈发展,南、北两支锋区相互作用,导致吉林西部强冷平流向南输送形成冷垫,入海气旋前部强暖平流沿冷垫爬升,为此次降雪的大尺度环流背景;黄海、东海为主要水汽源地.此次过程的强降雪阶段,中层暖湿空气与低层回流冷湿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叠加形成深厚的湿层;辽宁中部850 hPa以下对流层低层和700 hPa附近存在对流不稳定层结;暖湿空气在925~700 hPa沿冷垫倾斜方向的锋生作用增强,同时925 hPa以下水平风场辐合在水平方向产生锋生,锋生动力抬升作用与东北冷涡前部上升运动叠加,导致近地面至5km高度出现强上升运动.弱降雪持续阶段,干冷空气侵入、水汽条件减弱,中层减弱的暖湿空气与低层干冷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叠加,对称不稳定层结维持,受东北冷涡底部多个短波槽影响,降雪持续减弱.

    对流不稳定锋生作用暖湿空气多源监测

    2023年3月河南省一次极端暴雪和雷电天气成因分析

    崔丽曼谷秀杰席乐张亚春...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用自动气象站、双偏振雷达、风廓线雷达和ERA5 再分析等资料,分析2023 年3 月16 日河南省一次极端暴雪和雷电天气成因.结果表明:此次极端暴雪过程主要天气系统为低槽、切变线、急流以及东北冷涡.冷涡配合-39℃冷中心稳定维持,其后部冷空气持续南下,850 hPa以下形成深厚冷垫,中高层西南暖湿气流沿冷垫爬升,形成河南省典型的降雪天气类型"天南地北型".此次强降雪区位于整层大气可降水量大于20 mm区域的北部与700 hPa强辐合中心重叠的区域,河南中西部地形的抬升作用利于此极端降雪天气发生.冷平流与其次级环流共同作用,使局地气温骤降,导致降水相态转换较预期提前,以致多站降雪量或积雪深度超历史极值.双偏振雷达零滞后相关系数产品(CC)为相态转换监测提供了重要参考.850 hPa以下大气温度均低于0℃,且2m气温降至1℃左右,可作为降雪预报指标.辐合切变及锋面次级环流有利于高架雷暴天气出现,20 dBz回波高度超过-20℃层高度可作为产生雷暴的关键指标.

    降雪预报雷暴天气东北冷涡相态转换

    2023年4月黄海和东海一次大雾过程分析

    柳龙生王慧黄彬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用ERA5 再分析数据、中国气象局地面观测资料和卫星遥感监测资料,对 2023 年 4 月 19-22 日黄海和东海一次入海温带气旋伴随大范围海雾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海雾主要发生在入海气旋的西部和北部,黄海为平流冷却雾,东海为锋面雾.黄海海雾发生期间的气温与海温差为0~2℃,东海海雾发生时气温低于海温.黄海海雾的形成主要由于偏南暖湿空气汇入后,在冷海面降温凝结形成;东海海雾则是在气旋后部弱冷空气作用下形成的锋面雾,气旋活动为此次海雾过程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主要水汽来源.海雾发生期间的云水含量在垂直方向上显著增大,南风形成的海雾发展高度大于北风.

    海雾温带气旋气—海温差逆温层

    2023年6月1日辽宁省多龙卷风灾害调查及特征分析

    蔡康龙麦永耀张修远黄志聪...
    2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用现场灾害调查、视频资料、正射影像图和卫星图像等资料,分析2023 年6 月1 日辽宁省阜新市、法库县、康平县、开原市发生的多龙卷风的强度、路径长度、外观特征及演变过程.结果表明:阜新市龙卷风为中等龙卷(EF1),路径约3 km,其漏斗云颜色变化反映了下垫面变化和龙卷风的演变过程;法库县出现双龙卷风,均为弱龙卷(EF0),路径长度分别为0.8 km和0.6 km;康平县龙卷风为弱龙卷(EF0),路径长度约1.0 km;开原市龙卷风为强龙卷(EF2),路径长度约11.0 km,卫星和正射影像图均有明显的龙卷灾害痕迹,并观测到近似圆形的摆线.此次辽宁省多龙卷风发生的雷达龙卷风产品仅对开原龙卷风报警,其他龙卷风无明显雷达特征.

    正射影像卫星图像雷达产品

    2022年5月江西省降水量气候趋势预测评估分析

    刘雅楠吴琼李勇
    3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用地面观测、NCEP再分析等资料,应用青藏高原积雪面积距平指数和大气环流指数,对比实况与气候动力模式结果,对2022 年5 月江西省降水量气候预测进行评估,并分析预测信号及其应用情况.结果表明:2022 年 5 月气候动力模式"江西省南部降水偏多"的总体降水气候特征预测较为准确,且"江西省存在降水集中期,部分地区有洪涝发生"的预测与实况相一致,5 月降水过程的预报基本准确,但江西省北部以及中部地区的旱情预报等级偏小.前期预测综合了拉尼娜事件、前一年冬季冬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偏多和印度洋海温变化等多个预测信号对2022 年5 月江西省降水量气候趋势的影响,但低估了拉尼娜事件对该月江西省降水的影响,高估了高原积雪异常偏多对江西北部降水的影响,导致出现预测偏差.

    拉尼娜青藏高原积雪印度洋暖海温

    2017-2021年西藏高原SWC-WARMS模式降水预报产品的检验与评估

    罗布坚参吉律边玛拉珍央吉次仁...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用2017-2021 年西藏高原39 个观测站24h降水资料,对SWC-WARMS模式降水预报产品按照数值预报业务检验评估指标进行检验与评估.结果表明:西藏高原降水主要集中在暖季(降雨时段),以小雨为主.SWC-WARMS模式 24h累积降水预报年平均准确率、命中率和成功率分别为78%、83%和60%,预报效果较好,但整体的空报率和偏差均较大.西藏高原暖季的小雨及以上TS平均值为0.63,中雨及以上TS平均值较小,其空报率、漏报率随海拔高度落差增大而增大;冷季(降雪时段)降水日数较少,TS小于暖季、空报率高,但个别区域的SWC-WARMS模式大量级降雪预报TS超过0.30.

    TS评分空报率漏报率

    2016-2021年5-10月辽宁省降水量时空分布精细化特征分析

    李萍陈传雷陈宇牛丹...
    5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用2016-2021 年5-10 月辽宁省小时加密观测降水资料,分析辽宁省降水过程、短时强降水过程、极端短时强降水过程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应用K均值聚类法对汛期短时强降水过程降水累积小时数的空间分布进行分类.结果表明:辽宁省短时强降水过程(小时降水量大于或等于20 mm)和极端短时强降水过程(小时降水量大于或等于该站点历史降水量升序后的第99.9 百分位)受地形影响较大.短时强降水高发区主要分布在辽宁东南部的沿海地区、辽宁西部的沿海平原和地势较高地区及辽宁东南部的迎风坡地区.辽宁省汛期降水受季风环流影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平均降水量和降水频次最大值发生在7 月和8 月,降水时段主要集中在午后至夜间.辽宁省短时强降水过程降水频次的区域间差异较大,极端短时强降水过程区域间差异较小.

    累积小时数K均值聚类短时强降水加密自动站

    1961-2020年松花江流域作物生长季降水主模态气候特征及其异常成因分析

    王莹王宇凡徐永清赵佳莹...
    6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用1961-2020 年5-9 月松花江流域95 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JRA-55 逐月再分析资料及海表温度资料,分析该地区作物生长季降水主模态气候特征及其异常成因,探讨其形成机制及前兆信号.结果表明:松花江流域作物生长季降水主要存在两类空间模态,即全流域一致型和东西反相型.20 世纪80-90 年代主要模态为全流域一致型,21 世纪前10a以东西反向型为主,近年以全流域一致型为主.降水全流域一致型模态受中高纬系统和低纬系统共同影响,降水东西反相型模态主要受欧亚中高纬度环流的影响,影响松花江流域降水的环流主要位于贝加尔湖和鄂霍茨克海地区.全流域一致型降水水汽收支均为西边界水汽输入、东边界水汽输出;降水偏多时,南、北边界均为水汽输入,偏少时为北边界水汽输入、南边界水汽输出.东西反相型降水的南、北边界和东、西边界水汽收支均为一收一支.

    空间模态水汽收支降水环流系统

    基于ETCCDI指数的1991-2021年辽宁省极端降水和气温特征分析

    张婉莹孙秀博林毅宋健...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用1991-2021 年辽宁省60 站气温和降水量逐日资料,计算国际气候变化监测和指标专家组定义的 26 个极端气候指数,分析近30a辽宁省极端气候事件变化以及2021 年极端降水和气温特征.结果表明:辽宁省单次极端冷(暖)事件平均强度增强,但发生频次减少,持续性极端事件发生频次减少;低温日数减少,生长期长度增长,热夜、夏日指数增大;极端降水量年代际变化为显著的先减小再增大.2021 年辽宁省极端冷事件和暖事件均较常年偏冷,其中,极端冷事件为全省一致偏冷,暖事件为辽宁西部偏冷、东部偏暖;该年的生长期较往年偏长;总降水量和极端降水事件均偏多,持续湿润日数偏长,干旱日数偏短.

    气候变化冷事件暖事件

    1991-2020年重庆市倒春寒时空变化及其异常年大气环流背景分析

    池洪敏李永华郭渠王勇...
    80-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用1991-2020 年重庆市34 个观测站逐日气温数据、NCEP/NCAR 再分析资料、NOAA 海表温度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130 项大气环流参数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经验正交分解等方法分析重庆市倒春寒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异常年的大气环流和前期海温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市出现倒春寒的站次年份段和区域差异明显,2001-2010 年发生站次最少但强度最强,重庆西南部倒春寒站次最多、强度最强,倒春寒站次变化的主要空间模态为一致性异常分布.春季乌拉尔山高压脊异常增强,黑海至中国新疆地区、青藏高原和中国大部地区500 hPa高度场异常偏低,乌拉尔山至中国大部地区700 hPa温度场偏低,黑海至西伯利亚西风带环流减弱,中高纬经向环流显著增强,有利于冷空气南下,为重庆市倒春寒发生的主要大气环流背景.此外,前期冬季西太平洋暖池、孟加拉湾海温偏暖(冷)与重庆市倒春寒站次偏少(多)相关.

    经验正交分解大气环流海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