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气象与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气象与环境学报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气象与环境学报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刘晶淼

双月刊

1673-503X

qxyhjxb@foxmail.com

024-83893253

110016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66号

气象与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Meteorology and EnvironmentCSTPCD
查看更多>>《气象与环境学报》是由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主办、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协办的科技期刊,创刊于1984年,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以及有新观点的综述性文章等,以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繁荣我国气象与环境科学事业。栏目设有论文: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各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性科研成果。评述:综述所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研究进展情况和研究现状。快报:快速、简要地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各领域具有创新性、高水平最新研究成果等内容。文章须有数据和实验结果,证实其科学性、先进性和可靠性。学术信息与动态:快速、简要地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各领域的学术交流、研究动态、进展情况等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17年秋季河北一次飑线引发的雷暴大风过程分析

    杨晓亮杨敏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NCEP 1° ×1°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对2017年秋季发生在河北省中部的一次由飑线引发的雷暴大风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雷暴大风过程发生在高空冷涡底部,槽后冷空气与低层暖平流叠加配合地面冷锋的有利天气背景下,由飑线回波直接造成.环境条件中水汽和热力达到了中国华北地区产生强雷暴大风的平均值,大气温度直减率和垂直风切变比夏季更适宜,但能量不如夏季充足.飑线的强度、形态与夏季产生雷暴大风的雷达回波特征无异,但依据低层径向速度大值区预警秋季飑线大风需提高阈值.秋季飑线过程中地面同样伴随风场辐合、雷暴高压等中尺度系统,冷池密度流作用有利于地面大风产生.

    秋季飑线雷暴大风雷达回波对流云团

    2018年登陆热带气旋"温比亚"影响中国黄淮中部强降雨分析

    张端禹王飞洋叶金桃
    1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MICAPS常规资料、NCEP 1° ×1°再分析资料和FY-2G相当黑体亮温资料,分析2018年8月17日02时至19日14时因登陆热带气旋"温比亚"影响中国黄淮中部连续2 d多的暴雨成因.结果表明:中国黄淮中部短时强降雨站次多、强度大,除了对流云的前或后边界、"列车效应"、核心区与它们之间的合并能导致短时强降雨之外,非对流云也可导致强降雨.17日黄淮中部及以南,暴雨偏在"温比亚"移动路径右侧,中层倒槽偏在低层倒槽西侧有利于触发黄淮中部强降雨.18日暴雨主要中尺度影响系统为"温比亚"北侧中、低层倒槽和偏东风急流,以及热带气旋本体环流和弱冷空气.水汽925 hPa辐合、400 hPa辐散加大,中低层温湿能量增加,是黄淮中部暴雨增幅的原因,风的垂直切变加大对强降雨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18日20时开始渤海北岸西南风高空急流形成,低层倒槽东侧偏南气流加强北上,高、低空环流耦合导致山东北部等地暴雨发展,黄淮中部降雨则明显减弱.

    登陆热带气旋黄淮中部降雨非对称暴雨增幅弱冷空气风垂直切变

    2018年7月四川盆地降水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何光碧师锐曾波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1961-2018年四川站点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应用统计和天气学诊断方法,分析了2018年7月四川盆地降水异常特征、大气环流特征、异常降水期间水汽、低值系统与冷暖空气活动等对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2018年7月四川暴雨频繁出现,较气候均值降水异常偏多,表现在降水日数长、降水量增加显著,降水增加的区域主要在盆地西部.同时,降水异常偏多还表现在日最大降水量和连续降水日数显著增加,大雨量级降水、暴雨及以上量级降水的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显著增加.大气环流与气候态相比,2018年7月更强、更暖、更偏东的南亚高压和更偏西、偏北的副热带高压,有利于青藏高原及其以东高层大气辐散,使得降水天气系统维持,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盆地,使得降水发生.2018年7月较气候态有更充沛的水汽聚集,异常水汽输送源地为南海和西太平洋,水汽沿副热带高压南侧输送,该水汽输送带与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偏西以及热带气旋活动密切相关.大气可降水量和水汽通量大值出现时段与降水过程有较好的对应.2018年7月降水期间,盆地低值系统活动频繁,低层为暖湿气流输送,中层为(弱)冷空气活动,有利于触发盆地降水.

    四川盆地环流特征副热带高压水汽输送

    基于超越概率的重庆市住宅区风环境品质定量评估

    姜平刘晓冉康俊廖代强...
    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化发展显著改变城市下垫面几何形态,导致局地风环境品质恶化,产生城市风环境问题.本文基于超越概率阈值法,结合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建立适用于住宅区风环境品质定量评估的一般方法和流程.并以重庆市龙湖社区为例,从大概率和偶发事件的角度对住宅区精细化风环境品质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受复杂下垫面影响,住宅区风环境品质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开阔空间、与盛行风向一致的街道以及高层建筑周围,风速整体偏大,风环境品质较差,等级为1级乙;在建筑物密集区和封闭的小区内部,风速整体偏小,风环境品质较好,等级为1级甲.城市下垫面的摩擦阻力作用,使住宅区平均风速降低,小区整体风环境品质等级趋于良好.风环境品质评估对促进精细化气象服务水平的提升和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风环境城市住宅区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

    影响海南岛的台风降水及水汽输送源地分析

    罗婷王远清李丽平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1986-2016年中国气象局台风最佳路径资料、海南岛区域站降水数据以及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轨迹模式对近30 a影响海南岛的台风降水和大气环流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台风影响降水期间水汽输送通道和源地.结果表明:6-10月是台风影响海南岛的主要时段,也是台风降水主要时段.在台风降水偏多(少)年,长江以南地区冷空气影响偏弱(强),副热带高压偏弱(强),南支槽偏强(弱),低层水汽通量场呈现异常气旋性(反气旋性)环流.降水偏多年,海南岛受到来自西北太平洋异常东北气流与印度洋、孟加拉湾的异常偏强西南气流影响;降水偏少年,水汽主要来自西太平洋的偏东气流和南海较弱的西南气流.海南岛台风降水的四个主要水汽源地分别为西太平洋、孟加拉湾、南海和印度洋,在台风降水偏多年,水汽输送贡献最大的是西太平洋和孟加拉湾,分别为33%和30%,来自东西两路的水汽供应充足,而在偏少年西太平洋水汽输送贡献最大,为38%,其余水汽源地贡献均在30%以下,以110°E以东的水汽输送为主.

    海南岛台风降水水汽输送轨迹模式

    辽宁地区ECMWF模式气温预报检验及误差订正研究

    金巍刘卫华高凌峰王茜...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16-2018年ECMWF细网格模式12-36 h内2 m温度预报产品,选取辽宁地区65个城镇站点观测资料,评估预报产品在不同季节的预报准确率,并按季节分析固定误差订正方法和最优滑动周期订正方法对提高准确率的作用.结果表明:ECMWF模式预报产品对辽宁地区气温预报的准确率表现为,ECMWF模式最高气温冬季预报最优(城镇站点预报准确率为81.5%),最低气温夏季预报最好(城镇站点预报准确率为84.3%);采用最优滑动周期订正后,2016-2018年辽宁地区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准确率较ECMWF模式自身分别提高了19.7%和20.5%,最低气温的预报准确率提高程度优于最高气温;在整个空间分布中,ECMWF模式对辽宁中部平原地区最高(低)气温预报准确率高于东、西部地区,辽宁东北部和西南部以及东南部的长白山余脉影响区域准确率明显低于其他区域.同时,在各季中,最高气温和夏季最低气温的订正预报能力优于其他季节;在地面晴、雨两种特征下,对辽宁地区24 h气温预报进行订正检验表明,该检验结果对辽宁地区最高(低)气温订正有一定补充作用,尤其是冬季降水出现时,最高气温预报补充订正效果最为显著.

    最高(低)气温误差订正分季集成ECMWF模式

    中岳嵩山高山站平均气温资料插补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姬兴杰左璇徐文慧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近60 a来在近对流层自由大气底部这一特定高度上河南省中岳嵩山气温变化特征,在对河南省登封气象站月平均气温数据均一化的基础上,采用该站均一化数据构建嵩山站月平均气温模拟模型,对1990-2002年缺测数据插补,建立中岳嵩山高山国家基准气候站1956-2017年时间序列连续的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对其进行气温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均一化处理对登封站月平均气温因台站迁移的非自然因素引起的非均一性取得了明显的校正效果.均一化后,1969-2017年登封站年平均气温由显著上升速率0.218℃/10 a增至0.310℃/10 a.利用独立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表明,总体上,嵩山站各月平均气温推算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线性相关系数和斜率分别为0.999和0.989(n=204,P<0.01);1-12月各月模型验证检验参数的平均值相关系数为0.958、均方根误差为11.7%、平均绝对偏差为0.3℃、平均偏差为0.1℃、拟合指数为0.973、模拟效率为0.900,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1956-2017年嵩山站年平均气温增温显著,其速率为0.223℃/10 a.四季之间,以春季增温速率最大,为0.350℃/10 a;冬季和秋季次之;夏季增温不显著.各月之间,以2月增温速率最大,达0.445℃/10 a.

    高山站均一化插补

    1961-2020年辽宁省暖冬现象气候特征分析

    李倩张婉莹林毅林益同...
    6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1961-2020年辽宁省56个气象站冬季逐日气温数据,根据国家标准《暖冬等级》,以1990-2020年为气候值作为参考,综合采用气候倾向率、IDW、滑动t检验突变分析以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辽宁省近60 a冬季平均气温的时空变化趋势,单站暖冬及区域暖冬事件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60 a来辽宁省冬季平均气温以0.3℃/10 a的速率升高,辽宁中部和东部地区变暖趋势最为显著;20世纪90年代前的30 a属于偏冷时段,但增温效应强于后30 a,冬季平均气温在1987年前后出现了明显的由冷转暖的突变,1971年出现了相对较弱的冷暖转变;1988年后逐年单站暖冬事件的发生整体比1961-1987年出现单站暖冬事件明显增多.发生频次较高的地区分布在辽宁中部和东南部地区,为16-20次;近60 a来共有16次区域暖冬事件,21世纪后的20 a内共出现9次区域暖冬事件,占总数的60%;区域暖冬事件以准22 a和2-3 a为振荡周期.

    冬季气温暖冬指标暖冬频次

    中国大范围极端低温事件的特征分析

    王月李辑焦敏刘成瀚...
    7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NCEP/NCAR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观测站温度资料,分析了中国大范围极端低温事件的特征.基于强度、范围和时间3个条件定义了全国性极端低温事件,得到38个大范围极端低温事件(LECES),根据影响地域分为全国型、东部型、华南华北型、西北华南型、华北东北型5类,对比分析各类型事件的环流形势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型LECES在发生前15 d左右存在前兆信号,乌拉尔山出现明显的阻塞形势,300 hPa高空急流呈正负纬向带状分布,急流增加,东亚季风强,西伯利亚高压增强,冷空气在亚洲北部堆积.在850 hPa上,西伯利亚地区为异常强大的反气旋,中国大部分地区受北风控制,这种高低空环流系统的配置和演变影响着我国,使中国发生极端低温天气.此外,与全国型LECES相比,其他型LECES在发生前5 d左右出现前兆信号,事件持续时间短,强度弱,且500 hPa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的异常区域决定了LECES的类型.

    极端低温事件全国型LECES环流形势

    2016-2017年冬春季海南3市气溶胶质量浓度特征对比分析

    周宇韩红星施晨晓邢俊...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海南省3个地级市(三沙市永兴岛、三亚、海口)监测的PM2.5、PM10数据,对比分析其污染特征.结果表明:相较于海口、三亚,永兴岛空气质量最好,细粒子污染程度最轻且PM2.5、PM10质量浓度日变化最平稳,其主要原因是人类生产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不大.进一步通过分析3个站点的PM2.5质量浓度与近地面气象要素(相对湿度、月总降水量、能见度)发现,永兴岛PM2.5质量浓度与能见度整体呈负相关,永兴岛在不同风速、风向上的PM2.5质量浓度最小,三亚次之,海口最大.永兴岛PM2.5的大值区主要出现在东北风向上,其他方向上的气流则相对比较清洁,且在静风或者微风条件下,永兴岛的初始PM2.5质量浓度比较低.通过每天逐6 h的72 h后向轨迹分析发现,冬季、夏季风影响期间,永兴岛分别受来源于西太平洋、南海的海洋性气流影响,这与永兴岛的空气质量有直接关系.

    颗粒物气象要素空气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