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气象与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气象与环境学报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气象与环境学报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刘晶淼

双月刊

1673-503X

qxyhjxb@foxmail.com

024-83893253

110016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66号

气象与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Meteorology and EnvironmentCSTPCD
查看更多>>《气象与环境学报》是由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主办、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协办的科技期刊,创刊于1984年,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以及有新观点的综述性文章等,以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繁荣我国气象与环境科学事业。栏目设有论文: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各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性科研成果。评述:综述所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研究进展情况和研究现状。快报:快速、简要地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各领域具有创新性、高水平最新研究成果等内容。文章须有数据和实验结果,证实其科学性、先进性和可靠性。学术信息与动态:快速、简要地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各领域的学术交流、研究动态、进展情况等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辽东半岛两次由微湿下击暴流引发的雷暴大风过程对比分析

    贾旭轩纪永明段云霞刘晓初...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用大连市和丹东市SA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结合地面观测和ERA5 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 2020 年 9 月 11 日(过程Ⅰ)和2021 年9 月10 日(过程Ⅱ)辽东半岛两次微湿下击暴流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及成因.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发生在东北冷涡背景下,过程Ⅰ为北上台风变性后的冷涡,过程Ⅱ为切断低压.两次过程的大气层结均为"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探空曲线呈向上开口喇叭型,近地面温度垂直递减率接近干绝热,整层大气可降水量大于30 mm,抬升凝结高度较低,CAPE和DCAPE较小;0~6 km风切变强度为过程Ⅱ明显强于过程Ⅰ.两次过程的雷暴大风均由微湿下击暴流引发,过程Ⅰ为孤立风暴产生的微湿下击暴流,过程Ⅱ为飑线系统内嵌的微湿下击暴流.两次过程在微湿下击暴流发生前,多普勒天气雷达高仰角大于45 dBz的强反射率因子缺口均先于低仰角出现.

    东北冷涡切断低压雷暴大风

    2020年黄土高原中南部一次暴雪天气过程成因及雨雪转换的低层降温机制分析

    赵强刘瑞芳贾蓓屈丽玮...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用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及ERA5 逐小时再分析资料(0.25°×0.25°),分析2020 年11 月20 日黄土高原入秋以来的首场大到暴雪天气过程成因及降水开始阶段导致雨雪转换的低层降温机制.结果表明:此次暴雪过程有西南和东南两条水汽供应路径;西风槽、高原槽东移合并加深,引导切变线东移,造成陕西北部水汽辐合抬升,高空急流的辐散作用使上升运动进一步加强;中层大气存在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冷锋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在锋面两侧形成斜升次级环流,陕西北部位于次级环流的上升支,最大降雪强度超4 mm·h-1.此次过程降水初期近地面层气温的迅速下降是雨转雪的关键因素,气温预报偏差是模式雨雪相态预报偏差的原因.雨水蒸发引起的低层异常降温利于雨雪转换,需在雨雪相态预报中关注.

    锋生函数对称不稳定非绝热加热蒸发潜热

    2021年11月8日黑龙江南部一次冻雨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马国忠安英玉关铭王秋京...
    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用逐时地面观测数据、探空观测资料和ERA5 再分析资料,对 2021 年 11 月 8 日黑龙江省雨雪天气的降水相态特征及其南部一次冻雨天气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大气环流背景为高空低涡东移并加强,携带暖湿空气的东南风急流为此次降水过程提供了水汽和能量,由其形成的暖层导致了冻雨天气.此次过程冻雨区大气层结为"冷—暖—冷"结构,高空冷层的冰晶凝华增长形成雪,当雪下落至暖层融化形成雨,雨下落过程中与云滴碰并增长,至近地面冷层保持过冷水形态形成冻雨,属于"冰相融化"机制.大气的中低层暖平流增温对冻雨天气预报有指示作用,低层东北风是导致冷平流产生的重要原因,当有持续、较大的东北风出现时,冷平流增强、冷层气温下降,冻雨强度增强.此外,对比吉林省一次典型冻雨过程表明,当出现暖层、逆温较强的大气层结配置时,冻雨强度较强.

    温度平流暖层厚度冰相融化

    2014-2021年泰安市PM2.5和O3复合污染特征及其气象成因分析

    栾兆鹏卢慧超史俊南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用2014-2021 年泰安市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大气污染物监测资料及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ERA5 资料,分析该地区的PM2.5和O3 复合污染特征、气象成因及复合污染期间PM2.5 与O3 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泰安市PM2.5和O3 复合污染严重,月超标小时数为单峰型分布,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气温和相对湿度较高、风速较小条件下更易发生PM2.5和O3 复合污染.应用PCA与K均值聚类法将泰安市复合污染天气分为高压后部型、均压场型、鞍型场型、弱低压前部型、高压底部型5 种类型,其中,高压后部型发生复合污染频率最高.泰安市PM2.5 和O3 相互作用分析表明,冬季、夏季二者均存在显著相关,夏季的大气氧化性以O3 的氧化作用为主,不同强度光化学水平下的大气PM2.5 浓度贡献率均为一次排放大于二次生成;冬季的大气氧化性较弱,随PM2.5浓度增大,太阳直接辐射减弱,O3 峰值浓度减小,表明PM2.5 对O3 的生成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

    复合污染气象因素天气类型

    1961-2020年松辽流域作物生长季降水量十年际变化及其与水汽输送的关系

    宋成玉李永生汪靖班晋...
    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用1961-2020 年CN05.1 降水观测数据和ERA5 再分析资料,分析松辽流域作物生长季(5-9 月)降水量十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水汽收支的关系,探讨松辽流域水汽总收支与水汽输送的关系.结果表明:松辽流域作物生长季降水量和水汽收支具有相似的十年际变化特征;有 5 条水汽通道影响松辽流域降水,水汽主要来自西风带和东亚夏季风的水汽输送.20世纪60-70 年代松辽流域作物生长季以东亚夏季风水汽输送为主,20 世纪80-90 年代水汽输送为西风带和夏季风共同主导,21 世纪以后主要为西风带水汽.

    西风带夏季风水汽收支水汽输送

    1961-2020年长江三峡地区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邹旭恺陈鲜艳赵珊珊陈峪...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用1961-2020 年长江三峡地区33 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该地区年、季、月不同强度等级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峡地区降水充沛,区域平均年降水量为1200 mm,年降水日数达155 d.该地区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年变化均为单峰型,峰值出现在7 月;降水日数年变化为双峰型,峰值出现在春季,次峰出现在秋季.近60 a,三峡地区年降水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年降水强度显著增大,但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该地区春季、秋季、冬季的降水日数显著减少,其中,10-12 月小雨日数减幅较大;秋季、冬季降水强度显著增大,其中,1 月、2 月和 11 月增幅较为明显.三峡地区年降水日数空间分布为全区一致的减少趋势,降水强度普遍为增大趋势;降水量变化分布不均匀,为中部地区减小、东西部地区增大.

    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强度全球变暖

    1961-2021年辽宁省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强度时空变化分析

    李倩林益同周晓宇房一禾...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用1961-2021 年辽宁省61 个国家级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百分位数法、标准化处理方法、相关系数法和权重综合指数法,选取辽宁省区域暴雨过程的最大过程降水量、最大日降水量、最大小时降水量、暴雨范围及持续时间5 项评估指标,建立该地区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强度定量评估模型,分析辽宁省区域性暴雨综合强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辽宁省区域性暴雨过程出现在4-11 月,持续日数一般为1~4d,暴雨范围一般为4~30 站,暴雨频次和综合强度均为夏季最高、秋季次之、春季最少.区域性暴雨过程造成暴雨以上量级的强降水主要发生在辽宁东南部,其中,春季强降水多发生在辽宁南部,夏、秋季则多发生在辽宁东南部.辽宁省区域性暴雨过程频次和强度均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20 世纪 70 年代区域性暴雨频次偏少,80 年代初至今整体偏多;20 世纪70 年代中期至21 世纪初的区域暴雨综合强度偏强,21 世纪以来整体偏弱.

    降水量暴雨范围暴雨频率暴雨强度

    辽西地区玉米农田土壤水分消退特征及其预测模型研究

    张兵兵吕晓高莉莉高全...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用2021 年辽宁西部地区玉米农田3 种质地土壤(中壤土、沙壤土和粘土)的不同降水量级(小雨、中雨、大雨)连续7d、7d后隔日0~50cm土壤相对湿度资料,分析该地区玉米生长期不同降水量级、不同质地土壤水分消退特性和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水分消退系数(K)的变化特征,构建土壤水分预报模型.结果表明:辽宁西部地区玉米农田土壤水分消退过程可分为快速消退、缓慢消退、滞缓消退3 个阶段,3 种质地土壤快速消退阶段的平均消退速率为 7.21 mm·d-1,其中,粘土的快速消退速率较其他土质高9%~12%,各土质缓慢消退速率及滞缓消退速率差异不明显.浅层(10~20 cm)K值明显小于其他土层,且离散程度最大,强降雨量级的50 cm土层K值波动幅度明显增大.K值与降水量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92).相同降雨量级条件下,粘土的K值小于中壤土和沙壤土,偏小 12%~20%.K值月变化为 3 月最大、8 月最小,11 月末回升至较大值.基于土壤水分平衡方程构建的土壤水分消退模型,小雨量级的模拟精度最好,浅层土壤的模拟结果好于深层.

    降水量级土壤质地消退速率土壤水分平衡方程

    2001-2021年内蒙古东部森林生产力和碳素利用率时空变化及其对干旱的响应

    赵晶李丹
    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用2001-2021 年内蒙古自治区MODIS资料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该地区湿润度指数的季节变化以及内蒙古东部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和碳素利用率(NPP/GPP)对干旱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内蒙古东部森林平均 NPP 和 GPP 分别为 418.79 g C·m-2·a-1 和703.12 g C·m-2·a-1,NPP/GPP为0.59;NPP和GPP空间分布为北高南低,NPP/GPP为由西北向东南递减.2001-2021 年内蒙古东部森林NPP和GPP由稳定型转为波动增长型,NPP/GPP以微弱增大趋势为主,固碳能力增强.大兴安岭东部地区NPP、GPP为增大趋势,北部地区为下降趋势,NPP/GPP整体变化幅度较小.夏季干旱对NPP、GPP增大的抑制作用较强,秋季干旱对NPP/GPP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

    总初级生产力(GPP)净初级生产力(NPP)碳素利用率(NPP/GPP)湿润度指数

    气象条件对三江平原水稻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高永刚王芳王艳韩俊杰...
    78-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用2018-2019 年三江平原水稻分期移栽观测资料、气象资料和籽粒品质检测资料,采用Duncan多重极差检验、Friedman秩检验、相关分析、产量与品质综合指数等方法,分析气象条件对水稻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气象条件对产量影响显著,产量与抽穗—乳熟期的∑T≥10℃呈极显著正相关,该值684.8℃为水稻获得理想产量的积温指标.气象条件对籽粒氨基酸、脂肪酸含量影响显著,各类氨基酸、脂肪酸含量与气象条件相关性各有特点.总体上,氨基酸含量与抽穗—乳熟期的ΔT、移栽—成熟期的Tmax分别呈极显著、显著负相关;脂肪酸含量与移栽—成熟期的T和Tmax、孕穗—成熟期的ΔT呈极显著负相关.抽穗—乳熟期ΔT为5.1℃和孕穗—成熟期ΔT为7.0℃分别是获得理想氨基酸、脂肪酸含量的气温指标.气象条件对籽粒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而对籽粒脂肪、淀粉、直链淀粉含量影响显著;随着移栽期推迟,脂肪和直链淀粉含量降低,淀粉含量增加.总体上,水稻产量和营养品质与抽穗—乳熟期Tmin呈显著正相关,在三江平原,水稻适宜移栽期为气温稳定通过13.0℃,移栽日期为5 月19 日左右,上述条件下水稻栽培可获得高产、优质、高效.可见,合理调控作物播种或移栽期是农业生产中改善作物产量与品质的有效方法,可促进农业生产增产、提质、增效.

    Duncan多重极差检验Friedman秩检验产量营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