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绿色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绿色科技
绿色科技

方熠(执行)

月刊

1674-9944

lskj2009@163.com;lskj2009@sina.com

027-81328210

430073

武汉市洪山区民族大道888号锦绣龙城B41-1802

绿色科技/Journal 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传统与近自然造林模式16年成效对比研究——以沅陵县木王村杉木造林小班为例

    米久良陶德树
    118-124,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沅陵县以传统和近自然造林模式营造的2个小班进行对比研究,期望能为沅陵县及怀化市的营造林工程提供参考。连续观测沅陵县木王村以传统和近自然模式营造的2个杉木小班16年,每年调查造林树种的胸径和树高,2024年3月调查2个小班的保存树种和林木蓄积量。利用回归分析进行胸径、树高预测,生态效能方面计算和分析两种模式单位面积碳储量。结果表明:2种造林模式保存株数、树高生长差别不大,近自然模式林分平均胸径和单位面积碳储量比传统造林模式分别高出16。80%、115。63%。近自然模式小班有7种乔木树种,大多是本地森林群落建群种的壳斗科树种,近自然模式生物多样性比传统模式丰富;树高最高的阔叶树枫香平均高比杉木高2。6m,林分有形成复层林的可能。观测数据说明近自然模式在诸多方面优于传统模式,是可以在当地推广和实践的优越的造林模式。

    近自然造林模式回归分析碳储量森林可持续经营沅陵县

    基于GS-RF优化算法的云南松蓄积量遥感估测——以曲靖市沾益区为例

    郑增方
    125-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森林蓄积量的精准估测在森林资源管理中至关重要,也是重要的监测指标之一。以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为研究区,以云南松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Landsat 9遥感影像光谱特征的随机森林蓄积量估测模型。以网格搜索算法优化后的随机森林估测模型实现区域尺度的蓄积量估测。结果表明:网格搜索算法可以实现对随机森林模型精度的提升,GS-RF估测模型的建模精度:R2=0。67、RMSE=1。11;验证精度:R2=0。69、RMSE=1。22,研究区云南松蓄积总量为3。599 × 106 m3。指出了总体呈现西部和东部较多,中部分布较少的状态,可能与土地利用有一定关联性,同时单位蓄积量差异不明显,总体分布有一定的空间异质性。研究构建的GS-RF蓄积量估测模型可以实现较大范围的云南松蓄积量估测,能为区域尺度蓄积量估测提供一种方法。

    森林蓄积量云南松随机森林网格搜索算法

    闽东地区檫树中期生长研究

    周世源
    130-133,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择福建省福鼎后坪国有林场在2010年营造的檫树人工林,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对影响其生长的3个因素(土壤厚度、海拔高度、坡向)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中期檫树的胸径、材积生长在不同土壤厚度、海拔高度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坡向间的差异不显著;树高在不同土壤厚度、海拔高度、坡向间的差异不显著。3个因素对胸径、树高、材积生长的影响顺序依次均是土壤厚度、海拔高度、坡向。闽东地区山地檫树造林最适宜选择土壤厚度大于等于80 cm、海拔500~599 m、坡向为半阳半阴坡的立地造林。

    檫树土壤厚度海拔坡向生长量

    洱海周边面山植物区系特征调查研究

    李春叶周顺福徐丕聪朱文洁...
    134-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洱海周边面山选取了典型样地31个,采集到洱海周边面山植物475种,隶属于335属、121科。调查及标本鉴定结果表明:洱海面山带有维管束植物(除栽培)100科、294属、403种。其中蕨类植物8科15属21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91科278属381种:其中单子叶植物16科63属82种;双子叶植物75科215属299种。对调查区的维管束植物科属区系组成进行分析,指出了植物科属泛热带和热带区系成分明显,这将为后期对洱海面山植被恢复选取树种提供参考,也为进一步加强洱海的保护及其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洱海植物群落区系特征科属分析

    初植密度对退耕还林工程中刺槐造林的影响研究

    郭鲁雷岳宗杰耿玉军
    143-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了初植密度对退耕还林工程中刺槐造林的影响,旨在为退耕还林项目实施提供借鉴和指导。选择莘县某刺槐林基地为研究区域,设置不同的初植密度,分别为833、1111、1350、1667株/hm2,分析不同初植密度对刺槐林生存率和长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初植密度影响刺槐林的成活率和病害率,D3处理的成活率高于其他处理,病害率低于其他处理;D3处理的树高、胸径和冠幅高于其他处理,比较为:D3>D4>D2>D1;D3处理1350株/hm2初植密度下的草本层和灌木层物种数量多于其他初植密度组,D3处理的灌木层物种数量和草本层物种数量分别是D4、D3、D 1处理的2。33倍、2。33倍和1。75倍以及2倍、1。67倍和1。25倍。初植密度大时小径级木所占比例较大,而初植密度小时,大径级木所占比例较大。D3处理1350株/hm2初植密度下的林木径阶分布相对均衡,林分总蓄积量相对较高。在本试验条件下,初植密度对刺槐林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初植密度小对大径级木影响比较大,初植密度设置为1350株/hm2,林木径阶分布更为均衡,因此应合理预设初植密度,确保林木径阶适宜,促进刺槐健康生长,提高林分总蓄积量。当然,在具体设置初植密度选择时,也要兼顾研究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在保证刺槐造林效果的同时,也提高了退耕还林工程总体效益。

    初植密度刺槐林退耕还林生长情况土壤指标

    不同育苗方式杉木苗木生长及造林效果对比分析

    李蹊
    147-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对比2种育苗方式培育的杉木轻型基质容器苗木生长及造林效果,进行了杉木扦插容器苗与杉木实生容器苗木及造林生长测定。结果表明:在造林生长10个月,杉木扦插容器苗幼林树高、地径、高径比、树高同比增长量和地径同比增长量分别为:0。98 m、18。3 mm、53。3、73。1 cm和14。4 mm;杉木实生容器苗幼林树高、地径、高径比、树高同比增长量和地径同比增长量分别为:0。91 m、18。2 mm、50。0、67。8 cm和14。6 mm。综合对比:杉木扦插容器苗木及造林均表现最优。

    杉木不同育苗方式生长量同比增长量

    多源数据支持下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蓄积量估测分析

    林瑞明
    151-154,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内某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区,基于Sentinel-1和Sentinel-2遥感数据,结合地面实测数据,构建了蓄积量估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使用Sentinel-1数据+Sentinel-2数据为数据源,以距离相关系数法筛选的特征,采用随机森林模型构建的蓄积量估测模型精度最高,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为0。2217,决策系数R2为0。61,模型拟合效果良好;预测的蓄积量集中分布在300~400 m3/hm2,与实际值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预测值和实际值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t=0。001,P=0。999>0。01),进一步证明了模型的可靠性。

    Sentinel-1数据Sentinel-2数据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蓄积量估测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下的大水沟林区公益林健康评价

    尹信忠金樱
    155-158,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基础上分析个旧市白云山国有林场大水沟林区的公益林健康度。以个旧市白云山国有林场大水沟林区为研究区,基于2020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数据,构建生态公益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对公益林进行健康评价和空间分析,结合分析结果提出符合要求的经营管理对策。结果表明:①阔叶混交林的森林健康指数最高,针叶纯林的森林健康指数最低;②阔叶混交林、针叶混交林和阔叶相对纯林处于亚健康状态,森林健康水平比较高,针叶混交林、针叶相对纯林处于亚健康和中健康状态,森林健康处于中等水平、阔叶纯林处于不健康状态,森林健康水平较低;③大水沟林区阔叶林、针叶林较多,树种结构以优良为主,树种结构等级较高;森林灾害等级和森林系统更新等级处中等水平;林木平均胸径属中等范畴;林下植被覆盖度处中等水平;林木郁闭度高,林龄以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为主,林龄结构合理;④天然林健康和亚健康占比均高于人工林,不健康和中健康占比低于人工林。指出了个旧市白云山国有林场大水沟林区公益林资源质量为优,林区覆盖率高,林区整体发展处中高等水平,呈向上可持续发展态势,但存在成熟林占比过高的情况,需适当调整林龄结构。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质量评价公益林健康度

    抚育间伐强度对杉木林生长的影响

    黄斌
    159-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融水苗族自治县贝江河林场为研究地点,通过监测杉木林树高、胸径、材积和林木生物量等指标,探讨了抚育间伐强度对杉木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间伐强度下,杉木的各项生长指标和生物量均受到显著影响。特别是在30%的间伐强度下,杉木的生长表现最为明显。适度的抚育间伐可以促进杉木树高、胸径、材积和生物量的增长,但过高的间伐强度可能导致不利影响。指出了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部分处理组的根部、叶部、枝部和整株生物量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这表明适度间伐可以促进杉木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研究结果为杉木林的科学抚育提供理论依据。

    杉木林间伐强度生长状况生物量

    东平县美国白蛾综合防治研究

    彭彬
    163-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比了 4种美国白蛾综合防治方法的效果和优劣。结果表明:飞机喷药、地面喷药以及飞机喷洒与地面结合药物防治都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能够有效控制美国白蛾数量,平均每株目标树的存留数量在10。6~11。8只。其中,飞机喷药具有覆盖范围广、效果显著的特点,适用于大面积的防治;飞机喷药与地面结合防治效果基本相同;地面喷药则适用于小面积的防治,能够集中施药于目标区域。杀虫灯诱杀的效果相对较差,对环境影响较小,但对美国白蛾数量控制可能有限。飞机喷药是防治美国白蛾的最为有效和可靠的方法。指出了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方式,并结合其他综合管理措施,如生物控制等,可以更好地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

    美国白蛾防治方法飞机喷药地面喷药杀虫灯诱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