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历史教学(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历史教学(下半月)
历史教学(下半月)

0457-6241

历史教学(下半月)/Journal History Teaching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英国近代前期乌托邦的多样化和阶级属性的多元性

    阎照祥
    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国近代前期乌托邦作品具有多样化特点.陆续出现过"开心乐土""阿卡迪亚""完美道德之邦""乌托邦"和"千禧年"等多种模式和名称.经过数百年的筛选,以"乌托邦"最为流行.在题材上则有政论、游记文学和诗歌等.与乌托邦模式、题材多样化并行的是其阶级属性的多元性.这是由于乌托邦思想的阐发者和代言人,有着形形色色的社会背景和阶级面貌,他们作为知识精英,代表着不同阶级和群体的利益,有着不同的立场和视角,表达出对不同社会问题的多样化关注,设想或试图建立不同模式的理想社会.

    英国近代前期空想社会主义多元化多样性

    生育卜辞(力)"字覈诂

    朱彦民
    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殷墟甲骨文较多的生育卜辞中,往往会伴有"(力)"字出现.胡厚宣先生认为此字是生男孩的专字,读为"嘉"(佳),并由此论证商代已经有了重男轻女的社会习俗.许多关于殷商社会历史文化与男女观念的相关研究,都是以此为基础引发开去,影响颇大.然而搜集更多的出现"(力)"字的卜辞,认真研读就会发现,这些卜辞不仅包括生育卜辞,也有些并非生育卜辞,有些是关于妇女卜辞,有些则是确定的男性卜辞.这就很难支持胡氏"(力)"字生男专字说了.细绎生育卜辞中的"娩"与"(力)"及生男生女之间的逻辑关系,发现"(力)"只是一种表示顺利、平安的状态,与婴儿的性别无关.

    甲骨文生育卜辞(力)

    甲骨文中关于"殷商子弟学医"卜辞新释

    阴崔雪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甲骨文合集》3250有一条经典的教育卜辞:"丙子卜,贞多子其(纱)学(m),不冓(遘)大雨"作为殷商子弟学习的重要证据,被教育史学者广泛引用.目前学者对这条卜辞释读各异,进一步考证表明,"多子"指处于学习阶段的殷商贵族子弟,"祉"有连续之意,"(疚)"指治疗腹疾的祭名,根据相关卜辞的排谱,卜辞内容讲述的是丙子日殷商子弟举行(疾)祭为商王病愈而祈福,占卜祭祀期间是否遇到大雨.这是一条珍贵的殷商子弟习医的卜辞,对于研究中国医学教育传承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甲骨卜辞殷商弟子医学教育教育史

    分类储存,而后埋藏:甲骨埋藏方式补论

    韩燕彪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坑层是研究甲骨埋藏方式的基础.无字甲骨在地下的情形有二:无字甲骨与有字甲骨同坑埋藏,如殷墟YH251坑、花东H3坑、小屯村南H9坑;无字甲骨单独埋藏,如殷墟YH001坑、屯南H62坑和大司空东地无字甲骨坑.殷墟单出字甲的灰坑计89处,单出字骨者计82处,共计171处."甲骨异地而藏"者,有YH127坑、YH251坑、屯南H24坑和花东H3坑等.成套甲骨的埋藏位置和花东H3坑甲骨的埋藏情况,说明了甲骨是以占卜内容归类存放.上述诸例,证实了殷人分类储存,而后埋藏卜后甲骨的方式.

    坑层甲骨分类储存埋藏方式

    殖民主义知识的生产——十字军研究中"法兰克-叙利亚社会"模式的构建与反思

    苏泽明
    39-49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以来,由于向东扩张的需要,西方建立了一整套宣扬"西优东劣"的东方学知识,十字军东征研究也深受此说影响.在此背景下,论证西方殖民东方合法的"法兰克-叙利亚社会"模式被构建出来,塑造了一个在西欧封建制度下,殖民者与被殖民地居民和谐共生的美好社会.二战后,由于殖民主义理论本身遭到解构,该模式也渐受质疑和批判.不过,对该模式的批判,更多源自西方学术界内部,并未跳出殖民主义和传统东方学的话语体系,因而只是程度上的修正,不是理论上的重构,这值得我们反思.

    十字军东征"法兰克-叙利亚社会"殖民主义东方学

    王权强化视域下英国国王遗嘱研究(1066-1485)

    王华溢
    5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11-15世纪的英王遗嘱不仅如普通遗嘱一样是处理遗产的重要文件,而且是彰显君主权威、强化王权的有效工具,主要涉及丧葬安排、遗赠以及确定王位继承等方面.英王通过丧葬安排彰显君主至高地位,把大笔遗产分给王位继承人和遗嘱执行人等,为其巩固君主地位提供物质基础.最为关键的是,在长子继承制尚未确立时,英王尝试行使君主特权以遗嘱安排王位继承,避免因王位继承引起贵族叛乱、王权削弱.

    英王遗嘱王权王位继承遗赠丧葬安排

    西汉"外臣模式"的形成——以南越为中心

    邱文杰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汉的"外臣",作为一种政治身份,其制度设计可以追溯至战国秦的"外臣邦",但"外臣"之名则直接来源于战国时诸夏间的外交实践.汉帝国建立之后,陆贾首次将"外臣"名号应用于南越.受汉初特定形势的影响,南越的册封与进一步内附均参照诸侯王体制进行,但它并非汉之诸侯,其实际状态介于敌国与诸侯之间.尽管最终内化为郡,但因其形成的"外臣"名号却相继应用于朝鲜、匈奴乃至西域,并形成一种特定模式.这种介于敌国与诸侯之间的"外臣模式"亦成为后世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封贡关系的基本形态.

    南越外臣敌国诸侯王封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