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历史教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

刘文君

月刊

0457-6241

022-23332330

300051

天津市和平区西康路35号

历史教学/Journal History Teaching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旨在沟通学术与基础教育,力图将史学研究产生共识的成果及时介绍全中学历史教师。本刊关注前沿的课题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在史学刊物中独树一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竹生南国:清中叶的篾匠、篾物与篾生活——以乾嘉刑科题本为基本资料

    常建华
    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尝试从人与物质的关系入手,探讨社会史特别是日常生活史.清中叶篾匠开店经营甚或出租,与邻居、租房者、房东产生关系.篾匠与他人也有借贷、典地经济纠纷.刑科题本记载的篾物有竹编的席子"篾簟",竹制拉船的纤绳"篾䉡",竹制箩筐篓等盛具也广泛使用.竹篾也用于篱笆与搭棚上.许多刑案发生于人们劈篾过程中,因此篾刀就成了凶器.四川的事例表明,劈篾的地点有的在院坝、门首、门外,其他地区也以这些地点为多.四川、浙江的案例中出现过竹园.一些刑案的凶器是顺手使用的篾刀,说明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篾刀劈篾,故随身携带,别在腰间备用,或许也为了护身.有关篾的案件以四川最多,浙江的事例反映出当地竹文化的流行.

    生计社会史日常生活物质文化

    晚期罗马帝国与地中海世界周边"蛮族"的经济互动及其特征

    董晓佳
    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期罗马帝国的边疆地区是其与地中海世界周边"蛮族"经济互动的主要渠道.经由边疆进行的商品交换既包括贵重商品,又包括大宗日用品.结合文献资料与考古发掘成果,可以看出,无论是远距离奢侈品贸易还是帝国与地中海世界周边"蛮族"地区之间大宗产品交换,均具有时间上的长期性特征.与此同时,帝国与周边"蛮族"之间的日常经济互动广泛发生于帝国所有边疆地区,而非仅局限于局部特定区域.这种经济互动总体上对于交易双方而言是互利的.正是因为如此,双方的经济互动才能长期并普遍存在.

    晚期罗马帝国地中海世界"蛮族"经济互动

    奥穆尔塔格反拜占庭外交政策研究

    吴洋
    23-3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第一保加利亚王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统治者之一,奥穆尔塔格的执政形象具有高度代表性.在其统治的十六年时间里,摒弃了过往统治者政策推行中所表现出的妥协与软弱,重新拾起了象征绝对权力的权杖.他治下的保加利亚进入到一个显著发展和繁荣强盛的时期,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其反拜占庭的外交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保加尔人对百余年来与拜占庭人无数次战争的思想印记是其反拜占庭外交政策形成的根源;奥穆尔塔格本人举世瞩目的征服、维持与国内贵族的和谐关系、信仰冲突以及对财富的追求,是其执行反拜占庭外交政策的直接原因;奥穆尔塔格将反拜占庭外交政策与引入表达君权的新方式相结合,最终实现君权的强化.历史过往、现实需求和终极目标构成了奥穆尔塔格反拜占庭外交政策孕育的历史进程.奥穆尔塔格在保加利亚确立的新君主专制也成为中世纪保加利亚国家转型的重要标志.

    保加利亚奥穆尔塔格拜占庭君权国家转型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超级基金法》对棕地房地产的影响与调适

    滕海键常博翔
    3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和国会为回应公众因危险物质对公众健康和环境造成污染的不满,出台了《综合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即《超级基金法》,该法在美国环境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该法规定的环境责任极为严苛,这不仅限制了棕地房地产业的发展,也阻碍了棕地的重建和经济的复兴.20世纪90年代,《超级基金法》对棕地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愈发明显,对此,美国联邦和州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调整措施,这些措施缓解了过于严苛的环境法对经济的负面影响.研究发现,当严苛的环境法阻碍经济发展时,美国政府并未将环境保护置于优先地位,而是秉持"经济优先"的原则,适时调整环保法,使之更具灵活性,以确保经济的复兴和发展.

    《超级基金法》棕地房地产经济复兴

    田文镜"匿灾"案之再考察

    刘少航
    45-5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雍正八年河东总督田文镜"匿灾"史事,应从荒政的角度重新审视其中体现的多重张力.在清初统治者那里,"祥瑞"与"灾荒"二者同等重要,都是获得统治合法性和整饬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手段,肱骨大臣们承担着"报祥瑞"和"报灾荒"的双重职能,雍正帝会权衡决定是否公开灾情信息.雍正八年夏秋间的黄淮地区特大水灾是有清一代少见的极端洪涝灾害,雍正帝救灾态度坚决,但由于田文镜与河南基层地方官之间的紧张关系,不排除他们上报不实灾情信息的可能性,以至于朝廷作出了河南"勘不成灾"的判断.此外,田文镜在救荒实践中的"慎重"风格的确存在苛刻的一面,却也是在规避绅衿胥吏假借救灾之名剥夺平民应有的福利.雍正帝获知灾民真实处境后对田文镜有所不满,但经过调查最终把田文镜的问题定为"失察",而"匿灾"之名在乾隆朝官方文献中又因政治需要重新出现,他的"匿灾形象"一直流传下来.

    雍正朝田文镜匿灾荒政

    先秦秦汉祭余食物功能考论——兼论秦汉简牍中的基层祭祀饮食

    樊懋董恩林
    5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礼》文献显示祭祀活动中有"馂余"环节,来宾按等级顺序依次享受祭祀剩余的食物,以求鬼神福佑,这一环节展示了儒家祭祀设计中的惠众及合族理念.春秋战国时,文献显示祭余胙肉在当时各种政治场合与社交场合中具有重要象征意涵,胙肉已经超越其原有价值,具备了政治象征功能.秦汉出土文献中则展示了基层祭祀饮食场景和祭肉处理时的一些异常现象.在帝国行政下,基层饮食的原有组织形式受到限制,一些地区祭祀组织和祭肉分配也转由官府控制.简牍中的祭祀饮食为考查秦汉基层社会生活和组织形态提供了新视角.

    馂余服膰祭祀基层社会

    明清时期天津城市嬗变的漕运逻辑

    张红侠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座运河城市,在开埠之前,天津完成了由军事卫所向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化的嬗变.天津城市嬗变是河海相通的交通运输条件、拱守京畿的区位优势与漕运制度实施相互耦合的结果,也与清朝革废卫所制改设地方行政等举措有关.漕运是天津嬗变的底层逻辑,究其缘由有三:成为漕运枢纽是天津建城的必要前提,漕运带来经济要素集聚是天津发展的基础要件,漕运孕育形成的城市文化是天津发展的深厚底蕴.本文选择1404-1840年这一较长时段,就漕运这一天津城市嬗变复杂动力机制的基础要素进行初步论析.

    明清时期天津漕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