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历史教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

刘文君

月刊

0457-6241

022-23332330

300051

天津市和平区西康路35号

历史教学/Journal History Teaching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旨在沟通学术与基础教育,力图将史学研究产生共识的成果及时介绍全中学历史教师。本刊关注前沿的课题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在史学刊物中独树一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宋辽夏金时期的文物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史金波
    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分别对辽宋夏金时期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做了梳理,可见这一时期的文物特点:其一,文物丰富多彩.文物分布广泛,都城众多,保存大量遗址、碑刻绘画、古籍.其二,突显中华文化的共性.如存世西夏法典继承了《宋刑统》丰富、严谨、细密的传统.各地出土的农具和绘画中的工具,表明中原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对各民族地区的深刻影响.出土的钱币表明各王朝都主要使用宋钱,显示出各王朝在经济上与中原王朝趋同.其三,体现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出土文献文物表明不少汉族和少数民族通婚的实例.出版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互相学习对方语言、文字的工具书,突出地反映出民族间文化互学互融的事实.其四,展示民族和地方特色.民族文字文物多角度地再现各地、各民族的民族特性,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添了新内容.其五,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这一时期存留宝贵的文化遗产,反映出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化史、科技史上的黄金期,并相互借鉴,弘扬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如北宋发明活字印刷后,为西夏借鉴发展,保存了最早的活字印制品,坐实中国发明活字印刷的史实.应将这一时期的文物与历史文献有机结合,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应加大力度进行调研,系统整理,编纂出版,使文物真正地"活起来".

    宋朝辽朝西夏金朝文物交往交流交融

    异流同源:五代辽宋哀册流变小考

    刘喆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代辽宋时期的哀册包括册版形、碑碣形、墓志形三种形制.简形册是汉以降的竹质哀册,历北周、隋、唐数代变革而成,竹玉之变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君臣政治伦理.碑形册是南汉对汉唐传统博采兼纳的结果,反映了汉唐以来"古礼""今俗"的碰撞与交融.志石册是契丹濡染华风的产物,构成了宋辽正统之争的一个重要面向.五代辽宋时期的三种哀册均以汉唐文化为母体,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脉络.

    哀册玉简碑碣墓志

    "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理论对西夏史研究的影响发微

    和智
    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方国瑜先生的"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理论,是基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总结的研究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原创性理论.文章钩沉了以往被学界忽视的"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理论进入西夏史研究的过程以及该理论对西夏史研究产生的深刻影响,认为"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理论通过徐中舒先生而进入吴天墀先生视野,并为吴天墀先生所接受.《西夏史稿》首次运用"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理论研究西夏史,是该书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西夏史稿》采用"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这一反映中国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理论研究西夏史,提出许多重要观点,理论的核心即中国历史有整体性.这一观点在西夏与周边民族关系研究中得到继承、发展,深化了西夏史研究,促进了宋、辽、西夏、金史的贯通研究,推动了"大宋史"概念的提出.

    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方国瑜徐中舒吴天墀西夏史

    明代地方官德政册《萃美录》政治文化意义新论——基于其刊刻时间的考证

    黄友灏黄澈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萃美录》是明代浙江士民歌颂镇守太监刘璟德政的诗文汇编.从书中所收诗文作者的身份书写入手,我们考证出该书并非刊刻于正德十年刘璟离浙之时,而是正德十三年秋冬.这恰处于刘璟走出政治困局,在明代宦官制度史上破例从南京闲散之职重新出任一省镇守的前夕.《萃美录》在此时刊刻,无疑起到了宣传其过往政绩,证明其能力堪任的作用,很可能正是刘璟谋求东山再起的重要努力.《萃美录》兼具离任纪念册与复出推荐书的特质,充分表明了明代地方官德政文本刊刻时间值得仔细辨析,以及在此基础上结合被歌颂者具体处境与当时官员考课选授制度探讨其政治文化意义的可行性.

    明代地方官德政册《萃美录》刊刻时间政治文化意义

    近代中国阳明学复兴的本土渊源探析

    黄滢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阳明学在近代中国的复兴虽与 日本阳明学的回流密切相关,但中国本土的思想背景亦不容忽视.一方面,乾嘉时期,清朝的社会危机日益加剧,考据学的"务虚"问题也逐渐暴露,为阳明学的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清代中期兴起的今文经学强调实用主义,这与阳明学重视事功的理念是一致的,今文经学家对阳明学的高度评价也为这一学说的再次兴起提供了动力.嘉庆以降,许多学者开始开展阳明学著作的刊刻工作,并在各地建立了以阳明学为核心教学内容的书院.由此可见,在日本近代阳明学传回中国之前,中国本土已经有了阳明学复兴的趋势.因此,今日从事东亚阳明学研究者,须兼顾中国思想传统的内部生成与异域演进,方能探明东亚文明交流互鉴之实像.

    阳明学复兴本土因素乾嘉考据学今文经学经世致用

    权利、健康与审美:19世纪后半期英国的女装改革运动

    谭赛花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的英国女性在公共场合被要求内穿紧身胸衣和裙撑,外搭窄袖上衣和拖地长裙,层层束缚之下宛如"时尚的奴隶".女性主义者认为长裙妨碍女性参与各种活动,指出女性也有穿上宽松长裤的权利.卫生健康专家批评时装损害健康,一方面建议女性经常更换柔软细腻的羊毛内衣套装以保持身体的洁净;另一方面反对女性用紧身胸衣进行束腰.工艺美术改革家致力于培养女性的审美品位,设计制作古典自然美的茶礼服替代矫揉造作的长裙.囿于传统道德和男性审美,女装改革阻力重重.不过,工业革命的完成使工厂女工放弃了裙撑,社会中上层新流行的运动休闲活动使裙裤和休闲套装备受欢迎.19世纪后半期英国的女装改革运动既刺激了改良服装生产和贸易的发展,又促进了女性身体的解放和思想观念的转变,还为20世纪初期女装的进一步改革指明了方向.

    19世纪英国服装改革女性主义健康审美

    直言与隐喻:政体演变视阈下的古罗马历史书写

    马健程
    52-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塔西佗在其《编年史》开篇章中概述了罗马历史书写在漫长的政治变革中所呈现出的兴衰转变.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史家尚能秉笔直书,西塞罗与撒路斯提乌斯在这方面的成功描写堪称典范.当奥古斯都确立元首统治后,罗马史家开始避免犯颜直谏,这其中李维和庞培·特罗古斯故作曲笔,以王政时代与共和时代的历史隐喻当下的罗马国运及皇帝德行.及至提比略统治时期,罗马史家转而热衷于阿谀奉承,维莱伊乌斯·帕特库鲁斯由此将源自赞美诗的各种技巧融入历史书写中.通过对文本的仔细梳理和对比,分析这些基于社会现实的历史撰述,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政治环境与历史写作之间的复杂关系,而且为后世史学的发展开辟了多重进路.

    罗马史家历史书写政体演变罗马编年史

    遥远的清教国度:奥利弗·克伦威尔的治国理念与实践

    张韬
    6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克伦威尔在1653年至1658年担任英格兰共和国护国主期间,致力于用清教徒的道德准则来规范社会.克伦威尔认为建立"清教国度"既反映了上帝的意志,也符合英格兰共同体的利益,遂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目标.然而克伦威尔的设想过于理想化,与英格兰社会的现实需求相距遥远.在实际运作中,克伦威尔与议会的合作以失败告终,派遣军队管理地方社会的行动也遭受巨大阻力.本篇论文关注克伦威尔以清教信仰为出发点的主要政策及其实施过程,展现克伦威尔政权在内战后重建社会秩序时与英格兰人民的低宗教热情抵触的后果.

    克伦威尔清教徒第一摄政议会军事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