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丽水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丽水学院学报
丽水学院
丽水学院学报

丽水学院

朱庆华

双月刊

2095-3801

lsxyxb@sina.com(文);lsxyxb@lsu.edu.cn(理)

0578-2271042;2271062

323000

浙江省丽水市学院路1号

丽水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Lishui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丽水学院学报》创刊于1979年9月30日,原名《教学与研究》,1982年改为《丽水师专学报》,1986年改季刊为双月刊,逢双月10日出版。1998年8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批准获国内外公开发行,并改名为《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5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丽水学院,同年10月,学报更名为《丽水学院学报》,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33-1333/Z;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8-6749。国内发行由天津市河西区联合征订服务部办理,本刊代号为3334,也可直接向本刊编辑部订阅。国外发行由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代理,国外发行代号为DK33004。本刊为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每年一、三、四、六期刊登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二、五期刊登自然科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丽水学院学报》的办刊宗旨和编辑方针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丽水,面向全国,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贯彻“双百”方针,反映本校教学和科研成果,拓展学术研究视野,增强学术创新能力,活跃学术气氛,发现和培养学术新人,提高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主要栏目有:邓小平理论研究、浙西南山区发展研究、畲族研究、陶行知研究、刘基研究、处州文史、科学方法论研究等。其中陶行知研究、刘基研究等专栏已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受到有关学者的关注。二次文献转载率不断提高,2000年学报二次文献转载在全国高专学报中排名第31位,并被《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确定为固定引用期刊。2004年又被国内权威文摘《中国物理文摘》确定为固定引用期刊。1994年获浙江省高校优秀学报三等奖,2000年、2002年连续两次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高专优秀学报二等奖。现为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物理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末民国时期的畲族研究及其特点

    刘琥曹大明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畲族研究起步于清末民国时期.当时的学界对畲族族属、迁徙路线、人口、文化、生计方式、社会问题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呈现出研究视角以"他者"为主、规范的民族学研究和传统的史学研究并存、研究材料主要来自地方史志、学界的研究立场和出发点有所差异等特点.对该时期学术史的梳理,有利于把握畲族研究的历史,也有助于理解清末民国时期的学术研究及其时代背景,亦能为我国当前的民族研究提供借鉴.

    清末民国畲族研究史学民族学

    民族文化与生态美学的建构:论当代畲族文学创作

    吴素萍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当代畲族文学作家群体不断壮大,创作空间不断拓展,审美风格渐趋多样化.以民族文化为本位,以生态美学为维度,是当代畲族文学创作的审美追求.当代畲族文学的生态审美思想主要表现在自然崇拜、中和之道、生命关怀三个方面,在这种美学思想的观照下,当代畲族文学在民族性消解和精神还乡的二元对立中实现了和而不同、多元共通的发展.

    民族文化生态美学畲族文学当代创作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形成与铸牢实践——以浙南畲汉民族"三交"为例

    陈怡妃方明
    17-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简称"三交")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的.浙南畲汉民族"三交"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其行为所体现的以"自在""自觉""自为"为特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阶段非常鲜明.在清代,当地畲汉民族已实现了经济、文化、精神由浅至深的交往、交流、交融;而在近现代的革命斗争中,通过党的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在畲汉人群中"自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畲汉民族在党群互动下同舟共济、深入交融,"自为"性得到显现.浙南畲汉民族"三交"所形成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经验可以为当下民族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参考.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浙南畲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基于社区联动的百山祖国家公园生态游憩发展研究

    邱云美厉佳涣许大明周川汇...
    2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百山祖国家公园以浙江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整合自然保护地和周边具有自然生态和文化底蕴的区域而成.公园面临着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平衡问题,需要探索一种符合国家公园理念和本地特色的生态游憩发展形式.文章以社区联动为切入点,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综述法、实地调研法和GIS分析法,依据调查资料对百山祖国家公园基于社区联动的生态游憩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综合性分析.结合百山祖国家公园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特色,提出基于社区联动的生态游憩发展建议,为百山祖国家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百山祖国家公园社区联动生态游憩

    居民低碳消费的深度、广度和密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汪卫芳姚星垣
    3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碳消费是推动我国经济低碳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动力.基于问卷调查微观数据的经验研究发现:消费者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与低碳消费的深度、广度和密度显著相关,环保信念、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等内部因素影响较大;低碳消费深度受内外部因素共同影响,而低碳消费广度和密度主要受内部因素影响;女性消费者和年龄较长者在低碳消费深度和广度方面大于男性和年龄较小者.因此,在系统化推进低碳消费的过程中,一方面应更加注重消费者内部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应通过科技和金融创新提升低碳消费的体验,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

    低碳消费数字绿色普惠金融金融创新"双碳"目标

    饱和需求下慈善捐赠对消费需求的影响研究

    董建博张敏张娜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饱和需求假设,分析在不同捐赠模式下,饱和需求者的捐赠行为对自身和受捐者的消费及效用的影响,以及对全社会消费总需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定的慈善捐赠行为不仅可以提高受捐者的消费总量和消费效用,还可以提升整个社会的消费总量,从而能够起到扩大内需的作用;在两种商品假设下,捐赠行为不仅能够扩大总需求,还可以起到改变整个社会的消费结构的作用.

    饱和需求利他捐赠消费

    基于财税信息化的企业财税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探究

    张诚航
    5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息化时代下企业财税环境发生变化,财税风险管控由"以票控税"向"以票治税"转变,内部控制环境由传统管理模式向信息化智能管理模式转变,企业面临着风险意识薄弱、风险分析能力欠缺、财税系统存在风险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文章提出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强化财税风险管控力度、提高财税人员综合素质能力的策略建议,为企业降低财税风险提供参考.

    财税信息化财税风险内部控制

    抗战中的续范亭: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典范

    徐倩倩龚志伟
    6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成立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为推动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而推动全面抗战的战略举措.该组织主任委员、著名爱国将领、国民党元老续范亭是广泛联系各党派各力量的灵魂人物.他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决反对和抵制阎锡山分裂破坏统一战线的阴谋活动;他坚决拥护和执行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勇于揭露和批评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他以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坚决服从党的决议,执行党的决定,与党和八路军干部建立了深厚友谊.续范亭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典范.

    续范亭中国共产党合作典范

    从"征伐"到"止戈"——论"武"之字义发展折射出的尚武精神之转变

    晁胜杰王玉林李梦琪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字"武",不论是"持戈征伐"的字形,还是"与巫同源"的字音,都寄寓了先民造字时强烈的尚武精神.历代商王的武勇传统与"武"字形音义相应.西周至春秋,贵族间"比武"点到为止,体现出礼的思想及贵族精神.全民"被尚武"的战国时代,战争给各国带来深重灾难,从君臣、精英到百姓,对"武"事都有了切肤沉思.秦汉之后的主要字书,皆以"止戈"释"武",所折射出来的正是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复杂转变.

    征伐止戈

    中西语言的视与听及不同的思维特质

    屈平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西语言文字符号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中西语言文字符号的同一性也是不能忽略的.西方共性语言学理论尽管在解释个性化的汉语文字符号时有说不通的地方,但语言学理论自身的普遍性不能因此而被颠覆.表意文字符号与表音文字符号之间的差异不是本质差异而是类型不同,就像同一属下不同的种一样,一个突出视觉具象功能,一个注重听觉抽象能力.前者的语言之维长于事件的再现、阐述和描绘,追求思想的言简意赅和形象的绘声绘色;后者的语言之维优于符号形式的"能指"去演算其背后的"所指",以抽象的形式探寻事物的本质.

    语言的视语言的听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