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旅行医学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旅行医学科学
旅行医学科学

常青

季刊

1006-7159

itha@itha.org.cn

010-62054214,65401317

100029

北京市德外大街华严北里甲1号健翔山庄B12座

旅行医学科学/Journal Science of Travel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出入境人员丙型肝炎传染性及危险因子研究

    张培男佟伟军孙洪生何龙英...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解出入境人员丙型肝炎(HCV)感染水平,研究HCV感染者的传染性及影响感染的危险因子,提出控制出入境人员丙型肝炎病情发展和降低传染风险的具体措施,保护出入境人员身体健康.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筛查出入境人员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150例抗-HCV阳性血清中RNA病毒载量,以性别、年龄((±3)、抗-HCV阴性、HCVRNA阴性、1∶4比例为匹配条件,选择600例为阴性对照组,采用SPSS Statistics 17.0统计软件中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对抗-HCV阳性组和阴性对照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781名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体检中发现抗-HCV阳性150例,检出率为0.63%,远低于我国普通人群感染水平(3.2%);男女间感染HCV的机率均等(x2=0.506,P>0.05);抗-HCV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各年龄组间差异显著(x2=86.065,P<0.001);外国籍人群抗-HCV阳性率显著低于中国及港澳台地区人群(x2=12.376,P<0.05);抗-HCV阳性者中78.67%HCVRNA病毒处于复制状态,其中抗-HCV滴度≤1∶16人群HCVRNA病毒载量均≤500copy/ml,抗-HCV滴度≥1∶64人群HCVRNA病毒载量均≥1.02 X 104copy/ml,各抗体滴度间HCVRNA病毒载量有显著性差异(x2=136.593,P<0.001);从30个检查检测指标中筛选出性别、年龄、国籍、心率、ALT、GGT、CREA、LDL、HBsAg、HBeAb等10个HCV危险因子,其回归方程为:Y=1.056X4+0.285X5 -0.44X6 - 0.021X11 +0.102X13 - 0.005X15 +0.02X21 - 0.758X27 +4.87X28 - 1.294X31-2.934,经回归模型检验证明二元回归方程拟合程度非常好(回归模型系数的综合检验卡方值为259.795,P<0.001,模型-2对数似然值为490.808c,Cox & Snell R方值为0.293,Nagelkerke R方值为0.463).结论:出入境人员HCV感染者中78.67%具有传染性,抗-HCV滴度≥1∶64指标可作为HCV传染性的判断指标;HCV感染的危险因子有性别、年龄、国籍、心率、ALT、GGT、CREA、LDL、HBsAg、HBeAb.

    出入境人员丙型肝炎传染性危险因子

    对基层保健中心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符丽媛朱玲玲陈瑞姚峰...
    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围绕着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建设与发展的现状,探讨保健中心建设和发展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方法:分析保健中心的建设与发展现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探讨保健中心的职能定位,并从”履行基本职能、拓展社会功能、提升服务效能”三个方面对保健中心的发展方向进行讨论.结论:保健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应当建立”区域合作与多中心协作”的发展思路.

    保健中心发展

    建立国境口岸核生化紧急除污和对接体系初探

    黄坚辉顾忠盈
    9-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国境口岸核生化紧急除污和对接体系的建设.方法:结合国际卫生条例(2005)的要求与国际范围内核生化恐怖事件的严峻形势,探讨了建立国境口岸核生化紧急除污和对接体系的必要性,并就如何建立国境口岸核生化紧急除污和对接体系进行初步分析和总结.结果:国境口岸核生化紧急除污和对接体系应包括下述几部分内容:①日常培训和应急演练体系;②预案和方案体系;③紧急除污和对接救援体系;④应急救援物质储备和供给体系.结论:建立应急预案健全、应急演练充分、物资储备充足、现场处置科学、多部门协作配合的国境口岸核生化紧急除污和对接体系是有效应对核化生恐怖袭击事件的保证.

    国境口岸核生化紧急除污

    硫酰氟对德国小蠊的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研究

    张建明李金有王宇平高博...
    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实验室熏蒸柜中,采用不同浓度硫酰氟对德国小蠊成虫进行熏蒸效果观察研究,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对10h内各处理组德国小蠊成虫累计死亡率随时间、剂量的变化进行拟合.结果表明:硫酰氟对德国小蠊成虫具有较强的急性毒性.硫酰氟熏蒸浓度为1.0g/m3、1.5g/m3、2.0g/m3、2.5g/m3和3.0g/m3熏蒸10h后,德国小蠊成虫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4%、8%、72%、84%和100%,随着熏蒸时间的延长,硫酰氟半数致死浓度(即LC50)逐渐降低.熏蒸后10h的LC50和LC90估计值分别为1.95g/m3和2.44g/m3.

    硫酰氟德国小蠊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

    杀虫烟剂的研制与应用

    曹敏何宇平李平王桂江...
    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开发一种杀虫烟剂,用于国境口岸快速杀虫.方法:参照国家标准及相关文献的报道.结果:杀虫烟剂在常温贮存,对德国小蠊的KT50为8.09~8.32min,48h死亡率为100%;模拟现场对淡色库蚊、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的2h全部击倒,48h死亡率为100%;现场处理船舶、居民家庭、饭店和集装箱,对蟑螂的灭效为92.01%和100%;大鼠的急性吸入毒性LC50大于5000mg/m3,属微毒类农药,家兔眼刺激为无刺激;烟剂点燃时间为3″~5″、发烟时间为3′5″~3′28≤″、自燃温度为120.8~125.5℃、燃烧温度为205~210℃、成烟率为85.19~91.85%、吸湿率为0.13%、热储1~2周降解率分别为2.21%,安全性能检测合格.结论:杀虫烟剂杀蟑螂效率高,而且使用简便、安全,性能稳定,对环境无污染.

    灭蟑烟剂卫生害虫毒效毒性理化性能检测

    植物源杀虫剂活性成分结构修饰的研究进展

    韩晓玲慈颖文彦杰王林...
    20-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部分植物源杀虫剂成分,由于其毒性大、生物利用度不高等原因,不能够用于新杀虫剂的开发,从而限制了杀虫剂的发展.但是对植物源杀虫剂活性成分进行适当的结构修饰,对于开发出新型杀虫剂会产生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目前新杀虫剂的创制方法,其中着重介绍了活性成分结构修饰的方法以及作为植物源杀虫剂的苦参碱结构修饰的研究进展.

    植物源杀虫剂活性成分结构修饰

    德国小蠊生物诱集研究进展

    邱文毅钱进何德雨郭峰琦...
    2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国小蠊,最常见也是危害最大的医学媒介生物之一,其近年来对人的危害日趋严重.传统德国小蠊控制方法存在缺陷,大部分杀虫药物的成分会引起对蟑螂的驱避作用,影响杀虫效果.发展利用聚集信息素对德国小蠊的高诱集引诱特性,与杀虫剂配合使用以抵消杀虫剂对靶虫的驱避作用,均可有效提高防制效果,对灭蟑产业发展将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德国小蠊医学媒介生物聚集信息素诱集

    掌握蚊虫监测技术新进展,做好口岸卫生处理工作

    王晓中
    2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蚊虫监测工作是口岸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综述了常用的蚊虫监测技术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并介绍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灭蚊磁场、卫星遥感技术等新技术,力求为口岸蚊虫控制和卫生处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蚊虫监测卫生处理

    苏州口岸2002~2011年HIV/AIDS流行特征分析

    陈佩琴周优良陈凯辛晓兰...
    3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苏州口岸艾滋病流行特征与趋势,为加强重点人群的防制、制定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2~2011年苏州口岸艾滋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对24例HIV抗体阳性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苏州口岸92802名出入境人员中共检出24例HIV抗体阳性者,检出率为0.26‰.HIV抗体阳性者,20~50岁占95.83%;男性显著高于女性;从职业上看,外籍商人占50.00%,外籍职员29.15%;从国籍上看,入境人员占91.67%.结论:入境人员是出入境人员中的高危重点监测人群.应加强对来自境外高发地区人员的监测, 采取措施加大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的力度.

    口岸艾滋病监测流行特征

    济宁口岸出入境人员性传播疾病感染状况研究分析

    李刚杨海霞马海亭
    3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了解济宁口岸出入境人员性传播疾病(STD)的感染状况.方法:采用血清学检测方法对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济宁口岸7421名出入境人员进行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的实验室检查.结果:7421名受检人员中性传播疾病(STD)感染率为2.03%,其中乙肝病毒感染率为1.52%,丙肝病毒感染率为0.31%,HIV感染率为0.05%,梅毒感染率为0.16%.在出入境人员中,劳务人员的性传播疾病感染率较高,为2.31%.结论:性传播疾病中病毒性肝炎感染率较高,出入境人员中劳务人员是性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故应加大对劳务人员的监测力度,加强性传播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劳务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

    性传播疾病出入境人员感染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