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林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林业科学
中国林学会
林业科学

中国林学会

沈国舫

月刊

1001-7488

linykx@forestry.ac.cn

010-62889820

100091

北京万寿山后中国林学会

林业科学/Journal Scientia Silvae Sinicae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林学会主办的、代表中国林业科技最高水平的学术刊物,创刊于1955年。主要刊登林业领域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反映我国林业科技水平及进展,评述学术动向,开展学术讨论。内容包括森林培育、森林生态、林木遗传育种、森林保护、森林经理、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经济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林业经济及林业宏观决策研究等方面,以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综合述评为主,还有学术问题讨论、研究简报、科技动态、新书评介等栏目。从1999年起,开始刊登附中文摘要的英文论文。 从2009-01-01起,作者需登录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香榧藻斑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刘艾涛叶碧欢陈友吾宋其岩...
    11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香榧藻斑病的病原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筛选对香榧藻斑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药剂,为香榧藻斑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浙江省香榧主产区采集藻斑病病叶,结合传统形态学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手段对从病叶中分离获得的香榧绿藻进行鉴定,明确病原藻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林间防治试验筛选防治香榧藻斑病的优良药剂.[结果]1)从香榧藻斑病病叶中分离获得 3种病原绿藻类群,结合藻株形态学特点以及SSU-ITS区间序列分析,3种绿藻类群分别被鉴定为链带藻、软克里藻和Tritostichococcus corticulus,均为香榧病原新记录种.3种香榧绿藻的培养条件相似,均适宜在初始pH 11、温度 25℃、光照/黑暗为 12 h/12 h光周期下的BG-11培养基中生长.2)以混合藻为靶标进行室内毒力测定试验显示,12%松脂酸铜悬浮剂灭藻效果最好,EC50 可达 8.33 mg·L-1,显著低于其他药剂(P<0.05),其后依次为 33.5%喹啉铜悬浮剂、80%波尔多液、20%噻菌铜悬浮剂和 45%石硫合剂.林间防治试验表明,施药 30天后,12%松脂酸铜和 33.5%喹啉铜悬浮剂的防治效果分别达 78.11%和 71.62%.[结论]从浙江省香榧上新发现 3种病原绿藻类群,藻群生物学特性类似.室内毒力测定和林间防治试验表明,12%松脂酸铜和33.5%喹啉铜悬浮剂对香榧藻斑病有较好防治效果.

    香榧藻斑病鉴定生物学特性毒力测定林间防治

    定制家具板件数控钻孔作业时间预测模型

    欧阳周洲吴义强陶涛蔡丰...
    120-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实现大规模定制家具更高效、更低碳的智能制造,有必要在自动化、连续化生产的基础上实施更精准的智慧生产决策,将生产管理由传统的批次级推进到板件级,以差异化的工序作业时间为基础开展生产调度.本研究通过分析数控钻孔作业时间的关键影响因素,构建可预测每一张板件数控钻孔作业时间的数学模型,在生产前获得较为精准的作业时间数据,解决定制家具板件差异化作业时间数据缺失的现实问题,为定制家具的板件级生产调度夯实数据基础.[方法]基于定制家具制造实际,从数控钻孔加工中心的作业逻辑着手,分析不同数据条件下影响数控钻孔作业时间的关键因素,通过MES(制造执行系统)从设备底层采集 6万余条历史作业时间数据,构建解析程序提取关键影响因素,搭建使用Mish激活函数的 3层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引入动量和学习率衰减算法提高模型精度和运算效率,实现定制家具数控钻孔工序板件级作业时间的预测.[结果]不同数据条件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实现良好预测效果,其中基于数控程序提取的 9维变量对平均作业时间的预测误差率为 2.68%,具备对工序总体效能进行预测的能力;单一板件预测结果平均绝对误差为 2.87 s,显著优于同等数据条件下的常规线性回归模型,对指导板件级精准调度具有实际意义.[结论]通过MES大量采集历史作业时间数据,构建解析程序,提取关键影响因素,基于制造大数据搭建 3层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能够较精准预测板件级数控钻孔作业时间,为实现定制家具制造过程的设备与工艺优化、基于单张板件开展精准生产调度、构建家具制造数字孪生车间打下良好数据基础,推动智能制造在定制家具领域的实践.

    定制家具数控钻孔作业时间人工神经网络家具制造智能制造

    以竹代塑加工技术与产品现状及其市场发展潜力

    叶翰舟傅金和程海涛陈复明...
    129-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竹资源丰富、竹加工技术先进、研发能力过硬、国际竞争力强,竹产业是我国绿色朝阳产业,在发展绿色经济、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林业建设,以及践行"一带一路"、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等国家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传统塑料行业面临非可再生资源依赖度高、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挑战,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环保的重视,各国政府和组织已启动多项"限塑禁塑"政策和措施并推广可持续塑料替代品的行动.竹子是一种加工单元多样、材性优良、可再生可降解的环保低碳优质生物质材料,具有很大的加工选择性和产品可设计性,可为相适应的以竹代塑产品开发提供多种可能和选择.作为一种环保型替代方案,以竹代塑逐渐受到政府、市场和消费者的青睐.2022年 11月,中国政府同国际竹藤组织携手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推动各国减少塑料污染,应对气候变化,加快落实联合国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023年 11月,《"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2023-2030)》在首届以竹代塑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正式发布,提出以竹代塑六大行动目标、23项具体行动.中国向全世界发出"以竹代塑"的强音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多项以竹代塑决策陆续部署,为竹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本研究基于我国竹资源和竹产业的优势特点以及传统塑料行业的绿色转型需求,分析以竹代塑替代方案的迫切需求和可行性;着重梳理汽车部件、家用电器壳体、冷却塔填料、管道管材、建筑装饰材、一次性餐具等典型重点行业产品现状及其以竹代塑加工技术和产品市场发展潜力,提出以竹代塑行动建议、发展趋势与展望,旨在为我国以竹代塑技术产品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以竹代塑限塑禁塑加工技术重点行业市场分析行动建议

    木竹产品碳足迹评价研究进展

    劳万里李晓玲段新芳
    142-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变化是全球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评估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性工作,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广泛关注.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目标的提出以及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碳足迹作为温室气体排放测度指标,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开展木竹产品碳足迹评价是我国木竹加工企业落实国家"双碳"目标的核心工作,对木竹产业低碳高质量发展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全面分析锯材、改性材、人造板及其制品、结构用集成材和胶合木等主要木竹产品碳足迹评价的研究现状,以及碳足迹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目前,生命周期评价法是国际主流的碳足迹评价方法,依据的标准主要为ISO/TS 14067、GHG Protocol和PAS 2050;在木竹产品中储存的生物碳及其延迟碳排放效应的评估方法,以及计入产品碳足迹评价结果的形式等方面尚未形成国际共识;因不同国家木竹加工技术水平和能源结构有所不同,同一类别产品碳足迹差异显著.此外,不同科研人员采用的评价标准和研究假设等各异,导致同一产品碳足迹评价结果可比性不强.未来应:1)研制木竹产品延迟碳排放效应的评估方法,科学量化木竹产品对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贡献;2)制定适于木竹产品碳足迹评价国际统一的产品种类规则,进一步增强碳足迹核算结果的可比性,推动木竹产品碳足迹评价结果国际互认;3)建立木竹产品全生命周期回溯跟踪体系,助力木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4)构建契合我国木竹产业特点全国统一的碳排放因子数据库,为准确计量木竹产品碳足迹提供数据支撑.

    碳足迹生命周期碳储量木制品竹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