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林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林业科学
中国林学会
林业科学

中国林学会

沈国舫

月刊

1001-7488

linykx@forestry.ac.cn

010-62889820

100091

北京万寿山后中国林学会

林业科学/Journal Scientia Silvae Sinicae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林学会主办的、代表中国林业科技最高水平的学术刊物,创刊于1955年。主要刊登林业领域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反映我国林业科技水平及进展,评述学术动向,开展学术讨论。内容包括森林培育、森林生态、林木遗传育种、森林保护、森林经理、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经济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林业经济及林业宏观决策研究等方面,以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综合述评为主,还有学术问题讨论、研究简报、科技动态、新书评介等栏目。从1999年起,开始刊登附中文摘要的英文论文。 从2009-01-01起,作者需登录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雷电、雷击火发生与人类活动关系

    司莉青苑尚博赵凤君舒立福...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雷电是最常见的自然火灾原因,雷电引发的雷击火与其他类型森林火灾,共同组成全球林火体系.一般认为,作为自然火源的雷击火与人类活动没有关系,是区别于人为火源的,但其实不然,如 2019 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封控影响,非必要活动和流动性减少,污染物浓度和闪电均显著下降.本研究将雷击火与人类现代化进程、居住地扩张、下垫面变化、预测技术与扑救技术发展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相联系,探究人类活动对闪电以及森林雷击火发生的影响.闪电是雷击火发生三要素(火源、可燃物、有利于火扩散的环境)中的火源,能引发雷击火的闪电主要是云地闪电,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影响环境中的气溶胶含量,而气溶胶是影响闪电的主要因素,城市地区排放的大量污染气溶胶、生物质燃烧排放的烟尘气溶胶以及城市热岛效应均使闪电发生概率提高.不同地表覆盖类型的年均地闪密度差异较为明显,建设用地的年均地闪密度最高.森林区域的强闪电密度大,陡度也较高,森林大多分布在高海拔区域,与之前研究的高海拔地区闪电频次高是吻合的.闪电强度大、陡度高,破坏力更强,森林区域容易发生雷击事故.雷电具有选择性放电的特征,即会向一些特殊地区放电,这些特殊地区被称为雷击选择区,如地下水露出地面的地方、不同电导土质相接的地方、地下有金属矿体(如铜矿、铁矿)以及地下湖泊和水库区.人类挖矿留下的矿区废石场、山顶修建水库、山区铺设输电线路等活动均会造成土壤电导率变化,进而带来雷击,同时由于山区树木繁多,避免由此引发的雷击火也同样重要.随着雷电监测技术的发展,我国部分地区建立了闪电定位监测系统,特别是 2021 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启动森林雷击火防控"揭榜挂帅"应急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组构建了以全波形三维雷电探测网为主体的大兴安岭雷击火感知系统,覆盖大兴安岭林区,可以实时精准定位云地闪发生位置,雷击火监测预警能力和雷击火发现效率显著提高.国家法律法规则通过影响森林植被和气候变暖而间接影响雷击火.该研究有望为未来森林雷击火的发生及防控预警提供参考,并为制定相应政策提供依据.

    雷电雷击火人类活动现代化进程监测预警

    密集雷电引发大兴安岭群发雷击火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王明玉苑尚博李威李伟克...
    1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引发雷击火各因素的数量化特征,明确密集型雷电过程中各影响因素对雷击火发生影响的机制.[方法]基于雷击火感知体系,对监测到的雷电指标、气象因子和雷击火发生指标进行系统分析,分析 2022 年春防期大兴安岭雷击火发生的基本情况和密集型雷电过程对雷击火发生的影响,引发雷击火的闪电的数量化特征,以及雷电定位精度和雷击火潜伏期.[结果]2022 年大兴安岭春防期共发生了 22 起雷击火,其中 18 起为密集型雷电过程引发.地闪和云闪在正负电流区间各有 1 个峰值,地闪的高频峰值在负电流区,云闪的高频峰值在正电流区.负地闪占地闪总数的 82.82%,地闪在-8~-50 kA形成高频次区间,引发雷击火的数量最多,占负地闪数量的 84.5%,占地闪总数的 70%.在 10~30 kA形成正地闪高频区间,占正地闪数量的 74.2%,占地闪总数的 12.7%,数量远低于负地闪区间.春防期引发雷击火的电流强度平均值为-22.72 kA,最强电流为-48.34 kA,最弱电流为-8.70 kA.引发雷击火的闪电发生时间相对集中,雷击火多由中午前后的地闪引燃.引发雷击火的密集型闪电发生前有快速升温,伴随空气湿度下降、风速增大的过程,日最高气温和引发雷击火的闪电发生时间基本一致,也是相对湿度最低、风速最高的时间段.春防期雷击火潜伏期从 0.56 h至 17.62 h.雷电探测定位精度为 165~884 m,平均精度为 394.5 m.有两起雷击火有雷击木定位坐标,定位精度达到 165 m和 170 m.[结论]密集型雷电过程引发群发雷击火占雷击火数量的多数,群发雷击火的发生由密集雷电过程耦合极端天气条件,在干旱和可燃物易燃的的条件下发生.雷电过程和降水过程不同步或降水偏少,前期有快速升温过程,密集型雷电过程伴随着气温下降,雷击火多发生在此天气转折期间.在雷击火的监测和预警过程中尤其要关注干旱条件下的密集雷电过程.

    雷击火雷电全波形三维闪电定位系统电流强度气象

    基于VLF/LF三维闪电定位系统的大兴安岭闪电时空分布特征

    李伟克舒立福苑尚博宋佳军...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大兴安岭闪电发生规律,为雷击火监测预警和防范扑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大兴安岭 2019-2021 年 VLF/LF三维闪电监测数据,分析大兴安岭闪电(云闪、地闪、负闪、正闪)数量、峰值电流强度、云闪高度以及时空分布规律.[结果]1)2019-2021 年,大兴安岭共探测到闪电 710487 次(其中,黑龙江大兴安岭 321667 次,内蒙古大兴安岭 388820 次),平均每年 236829 次.大兴安岭闪电以负地闪为主,其中云闪∶地闪比例和正闪∶负闪的比例均大致为1∶5.大兴安岭正、负闪峰值电流强度的范围分别为 4.5~371 kA 和-501.7~-4.5 kA,大多数闪电峰值电流强度的绝对值集中在 4.5~50 kA 之间.大兴安岭平均云闪高度为 4.72 km,其中88.09%的云闪高度在 10 km以下;2)大兴安岭平均闪电日数为每年 127 天,闪电从 4 月末开始至 10 月中下旬结束,多发生于 5-8 月,其中 7 月是集中高发期.闪电发生单日呈单峰变化规律,10:00 起闪电开始增多,12:00-17:00 是高发时段,18:00 后闪电数量逐渐减少,午夜至凌晨阶段闪电总量明显减少;3)大兴安岭闪电呈空间聚集性分布,整体看黑龙江大兴安岭闪电密度明显高于内蒙古大兴安岭.高密度闪电区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大兴安岭的呼中、塔河、韩家园、新林、南瓮河自然保护区和加格达奇等地;4)低强度负地闪这类容易引发雷击火的闪电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大兴安岭的西林吉和图强南部,塔河大部及呼中北部,南瓮河自然保护区以及内蒙古大兴安岭的满归北部和汗马、金河等小部分地区.[结论]大兴安岭闪电发生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基于闪电发生规律和易引发火灾的特定类型闪电开展针对性的监测预警和提前部署,是防范重大雷击火灾发生的有效手段.

    大兴安岭三维闪电定位系统云闪和地闪正闪和负闪时空分布雷击火

    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第二阶段生态效益综合评价

    纪平邵全琴王敏刘华...
    3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第二阶段(2001-2020 年)实施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但局部地区仍然存在问题,甚至出现生态退化.以生态系统结构、质量、服务为核心,综合定量评价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系统变化,厘清第四期(2001-2010 年)和第五期(2011-2020 年)工程对生态系统恢复的影响,为后续三北工程的滚动实施提供科学和有针对性的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历史动态本底—恢复现状—恢复指数"的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综合评估方法,以遥感解译反演和模型估算结果为基础,构建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变化指数(EMSCI)、质量变化指数(EQCI)、服务功能变化指数(ESCI)和生态系统恢复指数(ERI),全面评估三北防护林工程区生态系统类型结构、质量和关键服务功能的时空格局变化.利用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厘清工程实施期间的生态系统变化过程,定量评价生态系统恢复程度.[结果]1)在三北防护林工程第二阶段,生态系统类型显著变动,整体动态度为 12.22%,森林覆盖率持续增加,森林面积占比 10.18%,且第四期增量(1.60 万 km2)大于第五期增量(0.69 万 km2).2)生态系统质量显著改善,平均植被覆盖度和平均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分别增加了 3.77%和 82.33 gC·m-2a-1,增长率为 24.50%和 34.96%.生态系统质量持续转好面积占比 20.15%.3)与本底期相比,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增长 1.25 万 m3·km-2,单位面积植被固碳量增长 134.19 gC·m-2a-1,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增长 6.76 t·hm-2a-1,单位面积防风固沙量增长 9.81 t·hm-2a-1,分别提升了 45.89%、34.96%、74.29%和24.96%.单位面积水蚀模数增加 23.88%(因为近年来年均降水量比前期增加,造成侵蚀量和保持量均有所增加),风蚀模数下降 25.58 t·hm-2a-1,风沙侵蚀危害程度降低 46.49%.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转好面积占比15.83%.4)生态系统恢复状况良好,持续转好和保持稳定区域面积占比为 21.95%和 20.29%.[结论]三北防护林工程区经第二阶段多期连续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已取得显著成效.东北华北平原农区、内蒙古高原中部风沙区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生态系统恢复良好,森林覆盖率提高,平均植被覆盖度增加,平均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提高,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植被固碳量、土壤保持量和防风固沙量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转好.但西北荒漠区生态系统仍较脆弱,整体生态系统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在天山附近、准葛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南疆盆地固沙农牧区、坝上高原、内蒙古西部荒漠半荒漠草原等生态系统脆弱区域,森林面积增长放缓,草地面积减少,荒漠面积增加,防治草地沙漠化仍为未来工程实施的重点.

    三北防护林工程区生态效益评估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

    利用Biome-BGC模型模拟黄土区沙棘人工林碳通量时的生理生态参数敏感性

    贾畅王丽娜唐亚坤
    4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生态过程模型模拟结果对植被生理生态参数的敏感性,通过优化此类参数提高模型模拟的准确性.[方法]基于黄土丘陵区沙棘人工林 2016-2018 年的碳通量观测数据,对 Biome-BGC模型进行参数优化及模型结果验证.采用扩展傅里叶幅度敏感性检验方法,分析该模型中 27 个生理生态参数的一阶和总敏感性,探讨不同参数单独或相互作用对模型模拟结果精度的影响,并筛选出高(>0.2)、中(0.1~0.2)等级的总敏感性参数.同时,使用通径分析计算上述敏感性参数对模型模拟碳通量的正、负影响.[结果]参数优化后的 Biome-BGC 模型能很好地模拟黄土区沙棘人工林碳通量季节动态.敏感性分析表明,新生长的细根碳含量与新生长的叶碳含量比和阴生叶与阳生叶比叶面积比例对该人工林总生态系统生产力(GEP)、生态系统呼吸(RE)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均具有高的总敏感性,且新生长的细根碳含量与新生长的叶碳含量比对碳通量的一阶敏感性也较高.通径分析表明,新生长的细根碳含量与新生长的叶碳含量比对该人工林GEP、RE和NEP 均具有显著的负影响(P<0.001),其主要通过影响叶片和细根碳氮的总量和分配比例来影响光合和呼吸作用.而阴生叶与阳生叶比叶面积比则主要通过影响叶片接收的光照面积和光照强度来影响植物光合和呼吸作用,因而其对沙棘人工林 GEP、RE 和 NEP 均有显著的正影响(P<0.001).[结论]在利用Biome-BGC模型模拟黄土丘陵区沙棘人工林的碳通量时,新生长的细根碳含量与新生长的叶碳含量比和阴生叶与阳生叶比叶面积比是高敏感性参数,优化上述参数能提高Biome-BGC模型模拟的准确性.

    Biome-BGC模型碳通量沙棘人工林敏感性分析

    生草栽培对油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

    陈永忠刘彩霞许彦明张震...
    6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生草栽培对南方红壤区油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为油茶林抚育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保留自然杂草(TZ)、清耕抚育除草(TF)、间种金鸡菊(TJ)和间种百喜草(TB)的油茶林,用高通量测序法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用 Brokenstick、Zipf、Mandelbrot 等模型分析不同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度格局,用零建模方法推断群落聚集过程,用群落平均变异度评价微生物群落稳定性,并通过网络分析预测菌群间相互作用.[结果]不同处理的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存在差异.TF 处理土壤的全碳、全氮、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最高,TF和 TB处理间的土壤养分及酶活性无显著差异.TF、TJ 和 TB 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较为相似,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占比超过 50%,优势菌科为克氏菌科,占比超过 12%;TZ处理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约占 55.1%,优势菌科为丛毛单胞菌科,约占 12.8%.Zipf-Mandelbrot模型对生草栽培下土壤微生物物种多度格局的拟合效果最优,TZ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物种结构更加均衡,其多度下降的幅度与其他处理相比较小,土壤微生物群落中优势种的优势度较弱;TF 和 TB 处理群落结构的均衡性较差.不同生草栽培处理间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稳定性存在显著差异,TF 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稳定性的平均变异度指数(AVD)值为0.411,稳定性最强;TZ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 AVD值为 0.634,稳定性最差.各土层的各处理间的 β生物分类学指数(βNTI)绝对值均大于 2,表明微生物群落变化为确定性演替过程,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主要受到决定性因素的影响.微生物群落的 β多样性与环境距离呈显著正相关;在消除遗传差异后,环境对群落构建仍存在显著影响,而遗传距离和消除环境距离的遗传距离均对群落构建影响不显著,即生境过滤对油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构建存在影响.在生草栽培处理下,维持油茶群落稳定性的核心菌属有代尔夫特菌属、Methylotenera、红育菌属、鞘脂菌属和韦荣氏球菌属等.研究发现变形菌门和绿弯菌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不敏感,全钾含量对酸杆菌门的影响极显著,对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的影响显著;全磷含量对厚壁菌门的影响极显著.[结论]生草栽培对南方红壤区油茶土壤微生物群落稳定性存在影响,土壤中钾含量显著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稳定性,百喜草比较适宜作为油茶林的生草栽培草种.油茶林中保留自然杂草会降低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稳定性;清耕抚育除草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稳定性,但群落组成格局不均衡,长期清耕会造成稀有种群损失,可能会导致生态服务功能减弱.

    油茶林生草栽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群落稳定性

    地形和土壤因子对红松活立木腐朽的影响

    常旭东金光泽
    7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对红松活立木腐朽的影响,进一步阐明腐朽木的分布规律,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森林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方法]依托黑龙江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0 hm2 典型阔叶红松林动态监测样地,选取 62 个样方内共 329 株红松活立木,其中小树(10 cm≤DBH<30 cm)73 株、成年树(30 cm≤DBH<50 cm)104 株、老龄树(DBH≥50 cm)152 株,采用阻抗仪检测法判断样木是否出现腐朽,并对样树周围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地形因子进行测定分析.在单木水平上,应用曼-惠特尼秩和检验比较健康木与腐朽木立地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在样方水平上,利用斯皮尔曼相关分析探究土壤因子与腐朽率的关联性,采用克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和 Bonferroni法两两比较研究地形因子对腐朽率的影响,选用典范对应分析研究不同龄级红松活立木腐朽分布情况.[结果]1)红松活立木平均腐朽率为 35.87%,其中小树、成年树、老龄树的腐朽率分别为 42.1%、39.2%、29.2%;2)腐朽木所处环境的土壤全碳含量显著低于健康木,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健康木(P<0.05);3)土壤体积含水率及全氮、全碳、全磷含量与红松活立木腐朽率极显著(P<0.01)负相关,全钾和速效磷含量与腐朽率显著(P<0.05)负相关;4)红松活立木腐朽率在不同坡位以及坡向差异显著(P<0.05),上坡腐朽率显著高于下坡(P<0.05),半阴坡腐朽率显著低于半阳坡(P<0.05);5)坡位和土壤磷含量是与不同生长阶段红松活立木腐朽率相关的最重要因素.健康小树多分布于硝态氮含量较高的土壤条件,而成年和老年红松腐朽木多分布于土壤铵态氮含量较高的立地条件.[结论]在小兴安岭地区,红松活立木腐朽率较高,其中上坡坡位及阴坡和半阳坡坡向的腐朽最严重;不同生长阶段的红松腐朽木均多分布在坡位较高、土壤养分和水分含量较低的立地条件,而土壤中的氮素形态对各龄级红松的腐朽作用存在差异,以上研究结果可为红松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

    红松活立木腐朽率地形因子土壤理化性质阔叶红松林

    宁夏黄土梁状丘陵区6种稀疏人工林的枯落物持水特征

    蔡进军李维倩陈刚白阳阳...
    8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枯落物层持水性能是林地水文效应评价的重要内容,定量评价黄土梁状丘陵区比较稀疏的典型人工林枯落物层的水文特征指标,可为研究区林草植被的生态重建、结构优化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山杏、山桃、柠条纯林与山杏-沙棘混交林、山杏-柠条混交林、山桃-山杏-苜蓿混交林 6 种人工林,分别设置 20 m×20 m的标准样地,在四角及中心设 5 个 1 m×1 m的样方收集枯落物样品.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浸泡法,分析保存在地表及混入土壤中的所有枯落物的蓄积量、持水性及持水动态变化规律.[结果]研究表明:1)6 种林分枯落物总蓄积量范围在 1.05~4.01 t·hm-2,其中山杏纯林最高,山桃纯林最低.土壤中枯落物蓄积量占枯落物总蓄积量的比例变化范围在 11.43%~25.00%.除山杏纯林外,混交林分的总蓄积量均大于纯林.2)综合 6 种林分地表枯落物和土壤中枯落物的持水能力来看,最大持水量为山杏纯林(15.75 t·hm-2),最大持水率为山杏-柠条混交林(264.65%).3)6 种林分枯落物的持水量和吸水速率的动态变化过程均表现为在浸水初期迅速变化,24 h 时达到饱和趋于稳定.持水量和持水速率随浸泡时间的变化分别符合自然对数方程和幂函数方程,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4)综合分析了 6 种林分枯落物的有效拦蓄量和有效拦蓄率变化,结果显示山杏纯林地表枯落物的拦蓄能力最高,山杏-柠条混交林土壤中枯落物的拦蓄能力最高;山杏纯林的总有效拦蓄量最高(11.08 t·hm-2),山杏-柠条混交林次之(7.67 t·hm-2).[结论]在宁夏黄土梁状丘陵区,6 种稀疏人工林的枯落物持水性能综合表现为山杏纯林及山杏-柠条混交林优于其他林分.研究结果可为当地生态恢复中的枯落物水土保持效益科学评价和林草植被结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黄土梁状丘陵区稀疏人工林枯落物持水特征

    基于单木位置特征的多源树木三维点云配准方法

    黄洪宇骆钰波唐丽玉李肖肖...
    96-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针对不同观测平台获得的树木三维点云特征少、重叠率低、配准较难的问题,以不同视角不同平台的森林点云数据为输入,根据单木平面位置分布一致性原则,提出一种适用于多类型数据的无标记森林点云自动配准方法,实现以单木对象为语义特征的点对匹配.[方法]首先从不同类型点云数据中分别提取单木平面位置:对于侧视型点云,基于点云主方向离散度与主方向竖直角度偏差剔除部分非主干点云,采用体素点云剖分的连通分量分割方法识别单木主干,统计单木主干点云体素垂直分布最大值点作为单木平面位置;对于俯视型点云,采用标记分水岭算法分割冠层高度模型,提取单木并识别冠层顶点作为单木平面位置.然后以提取的单木平面位置为特征点,基于 Laplace谱图匹配理论获取配准矩阵,完成 4 自由度点云粗配准.最后,采用主干点云匹配完成侧视与侧视点云的精配准,采用全局点云最近点迭代法与主干点云匹配完成侧视与俯视点云的精配准.[结果]侧视-侧视点云配准精度优于侧视-俯视点云,侧视-侧视点云粗配准平均误差为 0.24 m,精配准平均误差为0.08 m;侧视-俯视点云粗配准平均误差为 1.07 m,全局点云最近点迭代法平均误差为 0.44 m,机载激光点云与侧视点云经主干点云匹配后,平均误差为 0.36 m.[结论]本研究立足于森林环境,借鉴由粗到精的配准思路,综合多种算法,提出一种适用于多源点云数据类型的配准方法,并通过试验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基于单木位置特征的多源树木三维点云配准方法适用于森林、城市园林绿地等垂直生长结构较为明显的树木配准,可为森林资源调查与评估提供坐标统一、较为完整的高精度三维测量数据.

    点云配准单木分割特征提取图匹配

    桉树无性系多区域联合测试的G×E分析及选优

    王楚彪罗建中何文亮卢万鸿...
    108-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广西、广东和海南的五个地点桉树无性系进行生长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评价,以筛选出优良无性系.[方法]基于 3.5 年生桉树无性系的树高、胸径、材积、保存率和蓄积量数据.首先联合五个地点数据对各性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然后建立线性混合模型进行单地点和多地点方差分析,以无性系、无性系×重复(地点)为随机效应,得出各性状的方差分量以及各无性系的 BLUP 值,从而计算各性状的遗传参数值.最后综合AMMI模型与BLUP-GGE模型选择优良无性系及适生环境.[结果]1)该研究表明各生长性状中的不同亲本、无性系、地点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不同亲本中,粗皮桉×韦塔桉的各性状表现较好,其年均材积和蓄积量可达到每株 0.0690 m3、26.6 m3·hm-2a-1;不同无性系中,EC245 为较为优良的无性系,材积和年均蓄积量可达每株 0.0909 m3、118.46 m3·hm-2a-1,但保存率(77.8%)相对较低;不同地点中,雷州地区的无性系生长表现最好,平均材积和保存率分别为每株 0.0836 m3、85.5%,海口地区生长表现最差,平均材积和保存率分别为每株 0.0238 m3、55.5%.2)多地点联合的方差分析及遗传参数表明,无性系各性状与环境互作达到显著水平(P<0.01),同时各性状的重复力介于 0.7174~0.8695 之间.不同性状的效应量中,树高的环境效应量(43.2%)、互作效应量(17.0%)远大于其他性状,胸径的环境效应量(26.5%)、互作效应量(8.8%)最低,说明树高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胸径却较稳定;不同地点中,树高重复力介于 0.6539~0.9018,胸径重复力介于 0.6791~0.9301,材积重复力较高介于 0.6808~0.9360,蓄积量重复力介于 0.4811~0.9250,说明材积适合作为目标性状进行选优.3)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表明基于材积性状的 AMMI 与 BLUP-GGE 双标图结果略有不同.两模型一致得出雷州为理想环境以及 EC245 为高材积无性系,其次是 EC234、CM1509.AMMI 模型得出稳定性较高的是EC244、EC228 和 EC238,最低的是 EC245,并且筛选出 EC245 为高材积、低稳定的无性系;但是 BLUP-GGE 模型得出稳定性较高的是 EC244、EC232 和 EC224,最低的是 EC238,并且筛选出 EC245 为高材积、中等稳定的无性系.[结论]综合评价 EC245 为高材积、稳定性中等的无性系,且其在各个地点都有较好的生长表现.

    桉树重复力多区域测试AMMI模型BLUP-GGE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