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林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林业科学
中国林学会
林业科学

中国林学会

沈国舫

月刊

1001-7488

linykx@forestry.ac.cn

010-62889820

100091

北京万寿山后中国林学会

林业科学/Journal Scientia Silvae Sinicae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林学会主办的、代表中国林业科技最高水平的学术刊物,创刊于1955年。主要刊登林业领域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反映我国林业科技水平及进展,评述学术动向,开展学术讨论。内容包括森林培育、森林生态、林木遗传育种、森林保护、森林经理、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经济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林业经济及林业宏观决策研究等方面,以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综合述评为主,还有学术问题讨论、研究简报、科技动态、新书评介等栏目。从1999年起,开始刊登附中文摘要的英文论文。 从2009-01-01起,作者需登录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栓皮栎种子萌发出苗特征与生理生化变化

    王娜王佳茜李国雷李箐...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栓皮栎种子萌发和出苗特征进行逐日监测,探究其种子萌发出苗特征与自身生理生化变化过程,分析出苗不整齐机制,为精准调控栓皮栎苗木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对栓皮栎种子萌发出苗过程进行动态观测,根据栓皮栎种子萌发出苗过程中种子形态变化特征和出苗统计量;对种子萌发出苗过程3个阶段和6个时期,测定萌发出苗的种子的生理生化变化特征,以及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赤霉素(GA3)、吲哚乙酸(IAA)和脱落酸(ABA)3种内源激素含量;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3,5-二硝基水杨酸显色法测定 α-淀粉酶和 β-淀粉酶.[结果]1)栓皮栎种子最早在播种后第6天即开始萌发,第33天萌发结束,萌发周期为27天,累计萌发率73.6%,其中萌发中位数为14天.播种后第21天开始出苗,第60天出苗结束,出苗周期为40天,累计出苗率66.6%,其中出苗中位数为29天.出苗过程可分为3个时期,栓皮栎种子日平均出苗率超过3%时,为出苗高峰期(播种后25~30天),高峰期占整个出苗周期的10%,此期间出苗种子数占出苗总数的44%;在此时期之前出苗的为出苗上升期(播种后1~24天)占整个出苗周期的40%,出苗种子数占出苗总数的11%;高峰期之后为出苗下降期(播种后31~60天)占整个出苗周期的50%,出苗种子数占出苗总数的45%.2)种子萌发过程中,先萌发的种子内POD活性较高;出苗过程中,种子出苗数量较多时种子内POD和SOD活性较高.3)出苗种子较萌发种子GA3升高64%;ABA下降30.3%;可溶性糖含量下降51%、淀粉含量下降24.1%;α-淀粉酶活性下降45%,而 β-淀粉酶活性升高67.7%.[结论]栓皮栎种子萌发和出苗周期分别为4周和6周,萌发和出苗周期跨度大,栓波栎出苗不整齐严重,应加强苗期管理.POD和SOD主要影响栓皮栎种子的萌发阶段;GA3和IAA促进栓皮栎种子出苗,含量越高出苗速度越快;ABA抑制栓皮栎种子的出苗.

    栓皮栎种子萌发出苗酶活性内源激素

    池杉种皮特性和种子休眠原因

    杨治华陈雪梅陈春桦张丽苗...
    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池杉种皮和种子休眠的关系,明确其种子休眠原因,为池杉种子育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新鲜采收的池杉种子,通过种子和种皮结构观察,萌发试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活力、种皮透水性测定、种子内源抑制物的提取以及浸提液对白菜幼苗生长的生物测定试验,研究种皮特性对池杉种子休眠的影响.[结果]1)种皮由外到内依次为:外表皮、外种皮、中种皮和内种皮;与对照相比,热水处理会促进外表皮脱落,但对种皮结构无明显影响,种皮透性无明显改变;酸蚀处理会使种皮表面出现腐蚀裂痕和腐蚀坑,且腐蚀裂痕和腐蚀坑随酸蚀处理时间延长而增多,种皮结构进一步受损,种皮透性增加.2)新采收种子生活力为80.95%,但不萌发,具有显著休眠现象.3)种皮具有一定的透水性,种仁能吸收到部分水分,酸蚀处理利于促进种仁吸水,而坚硬的种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种仁吸水膨胀,使种仁吸涨缓慢,并可能对胚根的伸长和生长产生机械阻力.4)种子含有内源抑制物质,各浓度甲醇浸提液对幼苗和根生长的抑制强度均表现为:种皮>种仁,说明种子内的抑制物质主要存在于种皮,种仁中含量较少.5)种皮甲醇浸提液的分离和白菜幼苗的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池杉种皮甲醇浸提液各分离相均对白菜幼苗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各分离相浓度为1 g·mL-1对白菜苗高的抑制强度表现为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乙醚相>甲醇相>水相,对白菜根长的抑制强度表现为石油醚相>甲醇相>水相>乙酸乙酯相>乙醚相,即石油醚相抑制白菜苗高和根长的作用最强.[结论]池杉种皮的透水性不是引起池杉种子休眠的主要因素,但种皮的机械束缚可能导致种子发芽迟缓.池杉种皮的抑制物质主要集中于甲醇浸提液的石油醚相中,它们可能是一些极性较小的物质.因此,池杉种皮的结构和内源抑制物质是导致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池杉种子可能是兼具物理休眠和生理休眠的复合休眠.

    池杉种子休眠扫描电镜种皮透性内源抑制物质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合欢种子吸水特性

    杜恬恬代松钱滕朱铭玮...
    2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核磁共振技术,从时间、空间角度探究热水处理后合欢种子的初始吸水位点及水分的动态移动过程,揭示其内部水分相态的变化,为合欢种子吸水特性研究提供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方法]对始温80℃热水处理后的合欢种子,用称重法确定种子吸水曲线,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观察初始吸水位点及水分在种子体内的移动规律,同时结合横向弛豫时间T2,探究吸水过程中水分相态及其含量、比例的动态变化.[结果]1)合欢种子吸水曲线呈"S"型变化,吸水前期(0~4 h)种子吸水率缓慢增加;4~12 h进入快速吸水阶段,吸水率增幅较大;吸水12 h后进入缓慢吸水期.核磁共振成像结果表明,水分最初从种孔进入种子,然后通过3条路线移动:沿着种皮两侧的维管束向合点端移动;通过种皮与子叶的缝隙向下(合点端)移动,同时进入子叶的外侧;水分通过胚根进入胚轴,由胚轴进入子叶并向合点端移动,但其移动速度明显慢于第二条.吸水初期(0~6 h),右侧种皮的吸胀面积明显大于左侧,之后随浸种时间延长,左侧吸水速度较快,吸胀面积与右侧无明显差异.2)核磁共振波谱图表明,合欢种子水分质量(X)与核磁共振弛豫图谱峰面积(S)呈显著线性关系:S=21132X+695.05,R2=0.9996.3)核磁共振驰豫图谱结果表明,合欢种子内主要存在3种状态的水,分别是结合水、胞内水和胞外自由水.4)在0 h时,结合水占45.13%,胞外自由水占53.51%,几乎没有胞内水.在吸水过程中,结合水含量明显减少,比例持续降低,在48 h时仅占2.08%;胞内水比例呈先迅速增加后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胞外自由水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在48 h时二者分别为29.12%、68.80%.整个吸水过程中3种状态水分含量的比例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并且胞外自由水的含量远高于其他状态的水.吸水过程中结合水与胞外自由水的峰顶点呈现左移现象(即流动性在减弱).[结论]种孔是合欢种子的最初吸水位点,水分进入后通过两侧种皮、种皮与子叶缝隙以及胚轴向合点端移动.吸水过程中,合欢种子中始终存在结合水、胞内水、胞外自由水这3种相态的水,且在整个吸胀过程中相互转化,为种子萌发提供前期准备.

    合欢吸水核磁共振技术水分相态

    冀北山地针阔混交林优势种对邻体物种多样性格局的影响

    张树梓尹建庭任启文张树彬...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河北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以华北落叶松为优势种的针阔混交林不同径级华北落叶松在不同尺度上对邻体物种多样性格局的影响,阐明不同生态过程对华北落叶松邻体物种多样性格局形成的作用,为理解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在河北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选取典型的针阔混交林,建立1块2.4 hm2(80 m×300 m)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特征,将群落优势种华北落叶松的胸径(DBH)以3 cm为间距划分为9个径级,利用个体种-面积关系函数(ISARs)结合异质泊松零模型,探讨不同径级华北落叶松在不同尺度上对邻体物种多样性格局的影响.[结果]样地共记录到DBH≥1 cm的木本植物4275株,隶属17科26属35种.9个径级华北落叶松的个体(共550株)整体呈现出近似正态分布,Ⅴ径级(19~22 cm)个体数最多(92株).在30 m尺度范围内,9个径级华北落叶松的ISARs值均表现为随尺度增加逐渐增大的趋势,Ⅳ(16~19 cm)和Ⅸ径级(≥31 cm)华北落叶松分别表现为在所有尺度上最高的ISARs值和最低的ISARs值.Ⅲ(13~16 cm)、Ⅶ(25~28 cm)和Ⅷ(28~31 cm)径级华北落叶松在所有尺度上与邻体物种多样性的相互作用均表现为中性;其余6个径级华北落叶松对邻体物种多样性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均发生在较小尺度(≤11 m),有5个径级(Ⅰ级:<10 cm;Ⅱ级:10~13 cm;Ⅳ;Ⅴ;Ⅵ级22~25 cm)的华北落叶松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对邻体物种多样性的促进作用,仅有Ⅸ(≥31 cm)径级华北落叶松在2~4 m尺度上表现出对邻体物种多样性的抑制作用,随尺度增加均转变为中性作用.[结论]尺度依赖效应显著影响华北落叶松邻体物种多样性格局.虽然中性过程在多个尺度上主导不同径级华北落叶松邻体物种多样性格局,但是较小尺度上的促进作用对华北落叶松邻体物种多样性格局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华北落叶松的Ⅳ和Ⅸ径级阶段对邻体物种多样性格局的形成和维持较为关键.

    针阔混交林华北落叶松径级物种多样性格局个体种-面积关系中性过程物种间相互作用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东北三省乔木林生物质碳储量预测

    田惠玲朱建华何潇陈新云...
    40-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固定样地连续监测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基于多因子的森林生长模型,提高森林生长和固碳量的模拟精度,预测东北三省乔木林未来碳汇潜力,探索乔木林碳汇的潜在分布,为准确定位我国东北森林在增汇减排中的作用以及科学制定国家"碳中和"行动路径和目标管理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利用1999—2018年4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监测数据,结合区域气候、土壤、林分和地形因子,采用随机森林模型构建区域主要优势树种(组)的生长-消耗模型,运用未来气候情景与未来乔木林面积扩增情景,预测东北三省2015—2060年间乔木林生物质碳储量变化与碳汇潜力.[结果]东北三省乔木林生物质碳储量2060年可达3393.15 TgC,比2015年增加1895.23 TgC,2015—2060年间年碳汇量为42.12 TgC·a-1,其中天然林是主体.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乔木林生物质碳储量分别由2015年的139.19、463.58和895.15 TgC增至2060年的328.95、915.83和2148.37 TgC,乔木林平均生物质碳密度分别由2015年的32.71、59.75和45.11 MgC·hm-2增至2060年的75.20、109.32和85.24 MgC·hm-2.2015—2060年间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乔木林生物质年碳汇量分别为4.22、10.05和27.85 TgC·a-1.[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表现效果较好,能够用于东北三省未来乔木林碳储量预测.2015—2060年东北三省乔木林生物质碳储量将增加1895.23 TgC,未来仍具有较大碳汇潜力.黑龙江省的碳汇潜力最大,年碳汇量达27.85 TgC·a-1,是未来重要的碳增汇区域;辽宁省的碳汇潜力较弱,年碳汇量仅为4.22 TgC·a-1.加强中、幼龄林经营管理,适度更新成、过熟林,有助于提升东北三省乔木林碳汇功能,发挥我国东北森林在增汇减排以及实现区域"碳中和"目标中的作用.

    生长-消耗模型随机森林模型森林资源清查多变量生物质碳储量

    中亚热带不同树种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碳、氮含量的影响

    杨静张耀艺谭思懿廖姝...
    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中亚热带不同树种、土层、粒级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团聚体粒级组成及其碳、氮含量、储量及碳氮比的早期影响,揭示种植不同树种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碳、氮含量的影响,以期为中亚热带地区造林和营林中合理选择树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随机区组设计,于2012年2月在土壤发育和经营历史相同的林地上建立了中亚热带地区常见树种同质园.2019年8月测定各树种不同土层(0~10、10~20、20~30、30~40和40~50 cm)不同粒级(>2、1~2、0.25~1和0.053~0.25 mm)团聚体的质量百分含量、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储量及碳氮比.[结果]1)各土层团聚体均以>2 mm粒级为主,且>2 mm粒级团聚体的质量百分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并在木荷、米槠和杜英土壤中较高,而1~2 mm粒级团聚体的质量百分含量则在马尾松林土壤中最高;2)各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各土层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则随粒级减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0~10 cm土层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以1~2 mm粒级最高,而20~30、30~40和40~50 cm土层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则均以0.25~1 mm粒级最高,并在米槠林土壤中最高;3)除0~10 cm土层外,各土层不同粒级团聚体的全氮含量总体在米槠林土壤中最高,在香樟林土壤中最低;4)在20~30、30~40和40~50 cm土层,>2 mm粒级团聚体的碳、氮储量均在米槠林土壤中最高,而其余各粒级团聚体的碳、氮储量均在马尾松林土壤中最高;5)各粒级团聚体的碳氮比均在表层(0~20 cm)土壤较高,在深层(30~50 cm)土壤较低.[结论]各树种种植7年后,不同土层团聚体的粒级组成均以>2 mm为主,且>2 mm粒级团聚体的质量百分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土壤团聚体的碳、氮储量变化规律与粒级组成变化规律相似,土壤团聚体的粒级组成比团聚体碳、氮含量更能影响团聚体的碳、氮储量,所以种植米槠的土壤碳、氮储量比同期种植马尾松的土壤更高.

    土壤团聚体粒级组成碳氮储量同质园中亚热带森林

    湿地松材脂兼用林最优轮伐期的经济分析——以江西省景德镇市枫树山林场为例

    刘林张旭余素君孙洪刚...
    6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我国湿地松材脂兼用林的轮伐期是在用材林数量成熟龄的基础上适当延长得到的.虽然该轮伐期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能否获得最优的经济效益尚缺乏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分析湿地松经营中木材和松脂对经济绩效的贡献,确定采脂和采伐的时间节点及其影响因素,为保证湿地松人工林经营效益的最大化和林产品生产的可持续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枫树山林场湿地松人工林生产实践,构建考虑木材和松脂两类产出的Faustmann模型,计算林地期望价值(LEV).然后:1)通过比较材脂兼用林和用材林的收入现金流,阐明木材和松脂在湿地松人工林收入中的贡献;2)在不同折现率下,对湿地松两类人工林的LEV和最优轮伐期(T?)进行比较;3)设置活立木价格、松脂价格和林分经营成本的变化范围,评估在不同折现率下,LEV和T?对这些影响因素变化的敏感性.[结果]1)经营材脂兼用林的名义现金收入较高,但如果经营时间足够长,湿地松用材林和材脂兼用林的名义现金收入将趋同.虽然松脂收入提高了林分的LEV,但是,木材收入对总的名义收入的贡献将影响LEV的变化.2)湿地松材脂兼用林的T?比用材林的T?长.若其他条件不变,折现率增加,用材林的T?缩短,但材脂兼用林的T?略微延长.3)活立木价格对湿地松用材林的LEV和T?有正向影响,但在木材价格下降时对材脂兼用林T?的影响不明显.松脂价格对材脂兼用林的LEV有正向影响,但对T?的影响不明显,只在高折现率时,价格下降,T?下降.人工成本对湿地松用材林T?有正向影响,对材脂兼用林的T?没有影响.[结论]1)湿地松材脂兼用林比用材林具有更强的创收能力.木材收入对材脂兼用林总收入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湿地松人工林经营要以木材和松脂收入总额最大化为目标,采脂的同时要兼顾木材的生长.2)对湿地松人工林进行采脂确实延长了T?.但在当前的价格水平下,如果折现率超过10%,人工林经营将无利可图.因此,低折现率有利于松脂的长期生产.3)材脂兼用林的T?对松脂价格、人工成本和较低木材价格时的变化反应不敏感.从投资的角度看,湿地松人工林的盈利能力主要取决于折现率.折现率对材脂兼用林T?的影响与木材收入占林分总收入的比重有关,比重越高,折现率对T?的负向影响就越大.4)采脂起始时间的确定会影响LEV和T?,当林分接近成熟时松脂形成较多,采脂对林分生长的影响逐渐减弱,最为合适的采脂起始年龄.

    湿地松材脂兼用林最优轮伐期林地期望价值

    RAD-seq技术研究鹅掌楸属种源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潘文婷孙建军原勤勤张利利...
    7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揭示鹅掌楸属遗传结构和地理变异特点,为鹅掌楸属遗传资源的保存、利用及改良提供依据.[方法]以9个鹅掌楸种源97份样本和4个北美鹅掌楸种源46份样本为材料,采用RAD-seq测序鉴定各样本SNP标记,计算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核苷酸多样性(π)和基因分化系数(Gst)等遗传统计量指标,分析鹅掌楸属种源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在143份鹅掌楸属样本中共鉴定出4454个高质量的SNP标记;鹅掌楸种源之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以及中水平的基因流(Gst=0.2419、Nm=0.8051),北美鹅掌楸种源之间存在很大的的遗传分化以及低水平的基因流(Gst=0.3886>0.25、Nm=0.3970);通过结构分析将13个鹅掌楸属种源分为3个类群,其中9个中国的鹅掌楸种源被分为东部种源群(即类群2)和西部种源群(即类群1),类群3均为北美鹅掌楸,遗传多样性顺序为:类群3>类群1>类群2.[结论]鹅掌楸属遗传结构的形成与其地理隔离和片段化分布有关,且存在由于小群体效应和片段化影响导致的濒危现象,本研究开发的SNP标记可为鹅掌楸属分子鉴定、种质创新及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提供参考.

    鹅掌楸属RAD测序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

    皂荚与野皂荚刺中次生代谢物的差异

    耿瑜欣李红姣郑建伟张芹...
    8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皂刺中的许多次生代谢物是药用活性成分.本文旨在探究皂荚与野皂荚刺的差异次生代谢物及进行差异代谢途径富集分析,为皂刺功能性化合物分离鉴定以及研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皂荚和野皂荚的1年生棘刺为材料,用UPLC-MS/MS检测平台和自建数据库MWDB4.0进行代谢组分析.[结果]1)2个种的皂刺中共检测到457种次生代谢物,分为酚酸、生物碱、萜类、黄酮、木脂素、香豆素、鞣质类、其他8大类,酚酸和黄酮占比较大;2)野皂荚刺与皂荚刺相比,共有213种显著差异代谢物,其中121种物质在野皂荚刺中含量较高,包括55种酚酸,54种黄酮,5种木脂素和香豆素,4种生物碱,2种萜类,1种其他;92种物质在皂荚刺中含量较高,包括21种酚酸,19种黄酮,14种鞣质,14种生物碱,8种木脂素和香豆素,16种其他.3)皂荚刺中特有的代谢物有22种,异牡荆素-2″-O-鼠李糖苷、N,N′-二阿魏酰腐胺、香叶木素-8-C-(2″-O-鼠李糖基)葡萄糖苷、紫檀芪、原花青素C2相对含量较高,野皂荚刺中特有的代谢物有27种,松柏苷、5-O-咖啡酰莽草酸、槲皮素-3-O-(2″-对香豆酰)葡萄糖苷的相对含量较高.4)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途径分析表明"茋类、二芳基庚烷类和姜酚的生物合成"途径中显著差异代谢物富集显著,苯丙烷生物合成和类黄酮代谢的差异代谢物富集较多.[结论]皂荚和野皂荚刺中共检测到457种次生代谢物;差异代谢物质主要是黄酮和酚酸类;茋类、二芳基庚烷类和姜酚的生物合成的差异代谢物显著富集(P<0.05),苯丙烷生物合成和黄酮类生物合成的差异代谢物富集较多.

    皂荚野皂荚皂刺代谢组差异代谢物通路富集分析

    拟松材线虫G蛋白α亚基Bmu-gpa-1表达特性及功能

    马芮刘文义余红仕周立峰...
    95-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与交配行为相关的拟松材线虫G蛋白 α 亚基Bmu-gpa-1基因的表达特性及生物学功能,为拟松材线虫的种内交配繁殖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拟松材线虫基因组数据设计引物克隆Bmu-gpa-1基因.对Bmu-gpa-1进行序列分析、系统发育分析和蛋白结构预测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探究Bmu-gpa-1基因在拟松材线虫各个龄期的表达水平和表达部位,明确其时空动态表达特性.利用RNA干扰技术探究该基因在拟松材线虫交配繁殖行为中的作用,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RNA干扰的效率.[结果]Bmu-gpa-1基因全长为1780 bp,CDS全长为1065 bp,编码354个氨基酸.进化分析表示该基因与秀丽隐杆线虫gpa-1基因隶属于同一G蛋白 α 亚基家族.荧光定量PCR结果及转录组结果均表明Bmu-gpa-1基因在拟松材线虫各个发育阶段均有表达,2龄期和3龄期表达水平较高,胚胎期次之,4龄期和成虫期表达水平较低且基因表达水平具有雌、雄虫差异性,即雄虫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雌虫.原位杂交结果表明,Bmu-gpa-1基因在拟松材线虫体内广泛表达,胚胎发育初期呈散点状表达,胚胎发育后期过渡到全胚胎表达,2龄期全身表达,3龄期和4龄期进一步集中在肠道和性腺处表达,成虫期则出现雌、雄虫差异性表达,即在雌虫的阴户、雄虫的交合刺和尾部表达.交配试验结果显示,沉默Bmu-gpa-1基因后,拟松材线虫雄虫与正常雌虫的交配次数显著增加,交配时长显著缩短,繁殖能力显著下降,而雌虫被干扰后在交配繁殖行为上则无明显异常,推测该基因可以负向调控拟松材线虫雄虫的交配行为,但对雌虫影响较弱.[结论]拟松材线虫Bmu-gpa-1基因是G蛋白 α亚基家族中的一员,基因表达水平及表达部位皆具有雌、雄虫差异性.沉默该基因可以改变雄虫的交配行为,雄虫表现出交配次数增加、交配时长减短和交配后雌虫产卵数减少等交配质量下降特征,但对雌虫影响较弱,这说明Bmu-gpa-1基因对拟松材线虫雄虫的交配繁殖行为具有明显的调控功能.

    拟松材线虫Bmu-gpa-1交配行为繁殖能力雌、雄虫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