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林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林业科学
中国林学会
林业科学

中国林学会

沈国舫

月刊

1001-7488

linykx@forestry.ac.cn

010-62889820

100091

北京万寿山后中国林学会

林业科学/Journal Scientia Silvae Sinicae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林学会主办的、代表中国林业科技最高水平的学术刊物,创刊于1955年。主要刊登林业领域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反映我国林业科技水平及进展,评述学术动向,开展学术讨论。内容包括森林培育、森林生态、林木遗传育种、森林保护、森林经理、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经济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林业经济及林业宏观决策研究等方面,以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综合述评为主,还有学术问题讨论、研究简报、科技动态、新书评介等栏目。从1999年起,开始刊登附中文摘要的英文论文。 从2009-01-01起,作者需登录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经济发展、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城乡收入差距

    孔凡斌陆雨徐彩瑶
    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数字经济发展、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为数字生态融合发展推动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浙江省 11个地级市 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和交互效应模型探讨数字经济发展、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及其二者交互项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1)数字经济发展和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均能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中介效应模型和交互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可通过提升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中介效应达到总效应的 11.76%;在二者交互作用下,数字生态融合发展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呈增强态势.3)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通过增加非农就业人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4)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 3个维度(数字化人才、数字化产业和数字化应用)均可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其中仅数字化产业可通过提升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以及二者交互项对浙西南地区及城乡收入差距大的地区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的影响更大.[结论]在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数字经济与林业生产过程的深度融合,实现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同步协调发展.培养和吸引数字化人才,推动数字化技术研发和应用,提升数字技术支持农村居民林业生产效能,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发展促进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实施动态化、差异化的数字经济发展策略,针对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山区和农村地区,强化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让其充分发挥"数字红利"推动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与农村居民林业收入可持续协调增长的"后发力量".

    数字经济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城乡收入差距中介效应交互效应

    浙江省数字经济与林业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

    翟郡杨红强徐彩瑶孔凡斌...
    2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浙江省 11个地级市数字经济与林业产业融合(简称数林融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布特征、构成要素及其外部影响因素,明确数林融合机制,为推动中国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数字基础设置、数字业务规模、数字技术创新 3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从规模、结构、效率 3个维度构建林业产业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基于 2015-2021年浙江省 1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莫兰指数空间分析等方法,对数林融合发展水平、时间演变、区域差异和空间分布进行测度,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探究影响浙江省数林融合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结果]1)浙江省11个地级市数林融合发展水平较低,且存在逐年下降趋势;2)浙江省大部分地级市数林融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各地级市存在负向或正向相关性特征;3)农村居民每百户计算机数量和农村居民每百户移动电话数量与数林融合发展水平关联度最强;4)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和交通便利度对推动数林融合发展水平具有显著负向作用,数字经济指数对数林融合发展水平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结论]2015-2021年浙江省 11个地级市数林融合发展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且其空间变化特征不显著,数字经济各构成要素和外部因素在不同方向和程度上影响数林融合发展水平.因浙江省需要高度重视数林融合发展,率先打造全国数字赋能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高地.

    数字经济林业产业融合发展浙江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林区内部收入差距与共同富裕的影响

    潘丹罗璐薏季凯文孔凡斌...
    3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研究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林区内部收入差距与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实现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有益参考.[方法]将"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视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一项"准自然试验",基于2012-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5期面板数据,采用双重机器学习方法分析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宏观层面的林区各村庄内部所有林农家庭收入差距以及微观层面的各村庄内部单个林农家庭之间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而回答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实现共同富裕的作用.[结果]1)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能够显著缩小林区各村庄内部所有林农家庭年收入的基尼系数和各村庄内部单个林农家庭之间的收入相对剥夺指数,即缩小林区内部收入差距,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果仍然稳健.2)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缩小林区内部收入差距主要通过显著提高低于 40分位数和低于均值的低收入林农家庭的收入来实现,从而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3)促进林农家庭非农就业、提高林农家庭创业和增加林农家庭出售农产品价值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缩小林区内部收入差距的主要途径.4)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低技能水平、低社会资本和贫困线以下的林农家庭增收效应更大,表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具有很好的包容性.[结论]通过大型微观数据库的实证研究,验证农村电子商务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林区发挥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平衡效应.在数字经济发展浪潮下,本研究不仅提供了农村电子商务在缩小林区内部收入差距方面的新经验证据,还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政策启示.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共同富裕收入差距双重机器学习模型

    农村数字化发展能否提升林业经济韧性——基于30个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穆亚丽王浩杨红强孔凡斌...
    5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农村数字化发展提升林业经济韧性的作用机制,为推动形成林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构建多维度指标体系评估农村数字化发展水平和林业经济韧性水平,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机制检验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检验农村数字化发展水平和林业经济韧性水平之间的因果关系和作用机制.[结果]1)农村数字化发展能够提升林业经济韧性,提高劳动力资源生产率和土地资源生产率是农村数字化发展影响林业经济韧性的主要路径,农村数字化发展提升林业经济韧性效应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效应更强且边际效益递增,林业经济韧性水平越高,农村数字化发展的提升效应越强.2)在不同农村数字化发展水平下,农村数字化发展对林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呈非线性特征,表现为前期极强的数字红利、中期面临数字化瓶颈、后期效益递增.3)农村数字化发展影响林业经济韧性存在门槛效应,当农村数字化发展水平低于第一个门槛时,农村数字化发展对林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显著为正;跨越第一个阈值后,随着农村数字化发展水平提升呈现边际收益递减趋势;也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均显著为正.4)除农村数字化发展水平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降水量对林业经济韧性水平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结论]农村数字化发展能够有效提升林业经济韧性,应充分发挥数字技术提高劳动力资源生产率和土地资源生产率的作用,大力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注重分阶段动态化和差异化提升数字赋能林业经济韧性,与加强经济基础支撑、优化产业结构和借助自然禀赋协同提升林业经济韧性.

    农村数字化发展林业经济韧性资源配置效率数字红利

    数字乡村建设对浙江省山区26县林业产业发展升级的影响

    徐彩瑶任燕翟郡孔凡斌...
    6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现代产业体系的背景下,研究数字乡村建设对林业产业发展升级的影响机制,为森林资源富集地区制定数字赋能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浙江省山区 26县 2001-2021年面板数据,构建县域数字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度数字乡村建设水平,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量化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林业产业发展升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1)2001-2021年浙江省山区 26县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呈增长态势,其中跨越发展县的数字乡村建设水平高于生态发展县;林业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区域间差异明显且两极分化较严重;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小幅上升,林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波动上升.2)数字乡村建设能够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升级,即数字乡村建设对林业产业发展规模、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林业产业高级化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数字乡村建设对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林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3)数字乡村建设能够通过技术赋能、劳动力赋能和治理赋能等路径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升级.4)数字乡村建设对林业产业发展升级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促进本地区林业产业发展规模、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林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同时对邻近地区的林业产业发展规模、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林业产业结构高级化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结论]2001-2021年浙江省山区 26县数字乡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林业产业发展升级状况向好,技术应用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和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数字乡村建设、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各县域单元需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从创新技术运用、大力引进人才、提升林业部门生态治理能力和林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培育林业龙头企业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发力,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动山区县林业产业发展升级,打造数字赋能现代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样板.

    数字乡村建设林业产业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浙江省

    长汀生态恢复区不同混交比例针阔混交林内马尾松种群动态及其驱动机制

    刘澳王嘉铮卢思航雷菲娅...
    8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我国亚热带生态恢复典型先锋物种马尾松在不同混交比例针阔混交林内的种群动态及其驱动机制,为深入理解亚热带植被重建与恢复进程奠定基础.[方法]基于福建省长汀县生态恢复区 4块不同混交比例针阔混交林内马尾松种群调查数据,构建积分投影模型并运用弹性分析、生命表响应试验等方法,探究混交林内马尾松种群动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针阔混交林内马尾松种群整体表现为持续衰退状态(种群增长率λ<1),随着阔叶树种在林分中相对多度增加,马尾松个体平均存活率和平均繁殖率以及λ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弹性分析表明,个体存活对混交林内马尾松种群增长最重要,小径级个体正生长利于种群发展,繁殖对种群增长的影响较为有限.随着阔叶树种相对多度增加,对马尾松种群增长最重要的个体逐渐由幼苗转变为成年树,种群维持风险逐渐增大.生命表响应试验显示,个体生长差异是不同混交林间马尾松种群增长差异的主要来源.[结论]随着阔叶树种混交比例上升,马尾松种群内幼苗和幼年树的比例和重要性持续降低,成年树的比例和重要性不断增加,不同生活史阶段个体生命率的差异化响应驱动马尾松种群动态变化.

    种群动态混交林马尾松积分投影模型弹性分析生命表响应试验

    南京市箣竹属和刚竹属主要竹种叶片内部结构与三维构建

    吕卓史无双孔淑鑫林树燕...
    98-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运用植物解剖和三维制图方法探究箣竹属和刚竹属主要竹种叶片内部结构差异,为建立和丰富完善竹叶结构观察方法进行重要补充,为竹子分类以及运用植物解剖形态研究达到物种分类的目的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以南京地区箣竹属 6个竹种和刚竹属 46个竹种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方法制作叶片 3切面,通过光学显微镜成像系统对 52个竹种叶片各切面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和数据测量,并利用 Photoshop 拼构 52个竹种叶片三维结构.[结果]1)叶片角质层厚度、下表皮乳突数量是区分箣竹属和刚竹属的标志,刚竹属叶片厚度和角质层厚度显著大于箣竹属,且下表皮乳突数量明显多于箣竹属.2)泡状细胞通常 2~6个为 1组,泡状细胞形态和数量种间不固定,属间有明显差异,箣竹属每组泡状细胞呈扇形(钝角)排列,刚竹属每组泡状细胞呈直角或锐角排列.3)各维管系统由主脉以及平行侧脉、二级平行侧脉和小横脉组成.箣竹属维管束两侧梭形细胞空隙发达,刚竹属维管束两侧梭形细胞以及空隙普遍不发达不连续.4)在平行侧脉之间,箣竹属叶肉细胞多为 3~4层,刚竹属叶肉细胞则在 4~6层之间,刚竹属叶肉细胞较箣竹属叶肉细胞紧密.[结论]刚竹属叶片厚度和角质层厚度较箣竹属大,刚竹属指状臂细胞和梅花状细胞较箣竹属密集,刚竹属细胞间空隙较莿竹属小,刚竹属下表皮乳突数量明显多于箣竹属,刚竹属的抗寒性可能强于箣竹属.

    竹叶箣竹属刚竹属解剖特征三维形态结构

    基于变化更新的中东欧国家森林覆盖制图

    王春玲史锴源庞勇蒙诗栎...
    116-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中东欧国家森林资源覆盖状况,了解中东欧各国林业的现实情形和独特优势,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加强林业合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获取中东欧国家 2020年生长季无云影像,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影像进行分类,应用连续变化检测和分类算法得到森林变化信息并更新初步分类结果,最终获得中东欧国家土地覆盖分类结果.利用欧盟统计局土地利用/覆盖区域框架调查(LUCAS)数据、目视解译数据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FAOSTAT)对本研究分类结果进行验证和评估,结合谷歌高分辨率影像对制图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分类结果利用LUCAS数据和目视解译数据的森林类型用户精度分别为0.930和 0.911,生产者精度分别为 0.860和 0.956,总体精度分别为 0.810和 0.881,整体上优于GlobeLand30 2020产品(森林类型用户精度分别为 0.920和 0.900,生产者精度分别为 0.690和 0.840,总体精度分别为 0.700和 0.832).根据研究结果计算出中东欧国家总体森林覆盖率为 39.6%,相比GlobeLand30 2020结果(34.4%),与FAOSTAT的森林覆盖率(40.0%)更接近.目视上看,本制图结果在细节刻画上比GlobeLand30 2020产品更丰富,更能准确反映森林分布特征.截至 2020年,中东欧国家森林覆盖呈北部、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丰富密集,中部分布广泛且相对较少的特点,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斯洛文尼亚、黑山等国家森林分布茂密,波兰、匈牙利等国家森林分布较为稀少.[结论]针对中东欧国家森林覆盖应用需求,本研究提出基于产品变化更新的森林覆盖制图方法,生产了中东欧国家 2020年森林覆盖产品.本研究方法可为大区域森林覆盖制图提供新的借鉴和参考,结果有助于宏观了解中东欧国家森林覆盖状况.

    中东欧国家GoogleEarthEngine森林资源遥感监测

    长白山区4种针叶林有效叶面积指数遥感精细反演及空间分布规律

    包广道刘婷张忠辉任志彬...
    127-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快速、准确、宏观获取不同森林类型有效叶面积指数(LAIe)的方法,探讨其空间分布规律,为中小尺度森林LAIe遥感产品的开发提供新思路,为林业精细化监测和森林生态系统碳水循环模拟提供科学可靠的技术手段.[方法]以长白山为研究区,基于Sentinel-2A多光谱影像,运用三维卷积神经网络提取研究区 4种针叶林型(长白落叶松、樟子松、红松和红皮云杉)的空间分布;采用区分林型和全样本 2种方案,分析样地实测LAIe与 7种植被指数(增强植被指数、反红边叶绿素指数、改进简单植被指数、归一化水体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壤调节植被指数、简单植被指数)的相关关系;利用各林型对应的最优植被指数,构建区分林型和全样本LAIe与植被指数的回归模型,并基于验证样本数据对比区分林型模型、全样本模型和PROSAIL模型在LAIe反演中的精度表现;结合地理因子分析 4种针叶林型LAIe空间格局及变化规律.[结果]所有样本组中 7种植被指数与相对的LAIe均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除增强植被指数(EVI)与红松LAIe、简单植被指数(SR)与红皮云杉LAIe外,相关系数均大于 0.6,但组间LAIe与不同植被指数相关性具有较大差异;红松、长白落叶松和樟子松LAIe与反红边叶绿素指数(IRECI)相关性最高,红皮云杉、红松LAIe分别与EVI、改进简单植被指数(MSR)相关性最高;4种不同林型模型比全样本模型的R2 提高 12.7%以上,RMSE降低 34.5%;研究区内 4种林型LAIe范围在 0.37~5.86之间,平均LAIe由高至低依次为红松、长白落叶松、樟子松、红皮云杉.红松对海拔、坡度、坡向的变化最为敏感,红皮云杉、樟子松次之,长白落叶松最小.[结论]不同林型LAIe与遥感植被指数的相关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区分林型构建回归模型能够提高LAIe反演精度;区分林型后拟合的线性模型精度整体较PROSAIL模型和全样本模型更高,但LAIe高值区域没有PROSAIL模型表现稳定;4种针叶林型LAIe对地理因子变化的反应差异较大.本研究可为精细区分森林类型的中小尺度针叶林LAIe遥感反演研究提供参考.

    有效叶面积指数针叶树种森林类型卫星遥感空间分布规律

    北京松山林地nirK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立地及林型效应

    祝琳聂立水史策黄梦遥...
    139-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北京松山林地土壤nirK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影响因子,为华北暖温带森林土壤生态系统氮循环过程和环境变化提供依据.[方法]在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择油松林、山杨林、蒙古栎林 3种典型林型,分别设置 3块(20 m×20 m)标准地进行调查,采集 0~20 cm表层混合土样,分析土壤性质并提取土壤微生物总DNA,PCR扩增反硝化过程关键酶亚硝酸盐还原酶的编码基因nirK片段,采用第 2代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林型土壤nirK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探究林型和土壤性质对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特性的影响.[结果]1)从油松林、山杨林和蒙古栎林 9个土壤样本中共得到nirK基因有效序列 993 401条、优质序列 770 328条.3种林型土壤nirK基因共检测出 7门 78属,在已鉴定的微生物中各林型优势菌为变形菌门,其相对丰度在 3种林型中均达 50%,在油松林中最高为 58.2%;优势属主要为慢生根瘤菌属、中生根瘤菌属和红假单胞菌属,总相对丰度达 50%以上,其中核心菌属为慢生根瘤菌属.2)nirK型反硝化微生物 α多样性分析显示,油松林Shannon(7.59±0.56)、Simpson(0.98±0.01)、Chao1(2 164.24±214.08)指数均显著高于山杨林(5.23±0.26、0.89±0.02、1 650.56±136.69)和蒙古栎林(5.76±0.38、0.93±0.02、1 621.36±156.70)(P<0.05).基于 Bray-Curtis距离算法并采用PCoA分析显示,不同林型土壤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组间差异大于组内.3)林分因子、土壤性质与土壤反硝化微生物的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碱解氮、硝态氮和有机质等土壤性质是影响nirK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关键因子(P<0.05).[结论]北京松山油松林、山杨林和蒙古栎林土壤nirK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林型与碱解氮、硝态氮和有机质等土壤性质是影响土壤nirK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特征的重要因素.

    华北暖温带林型nirK基因反硝化微生物微生物群落组成微生物群落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