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林业科技通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林业科技通讯
林业科技通讯

陶绿

月刊

1671-4938

aft@caf.ac.cn

010-62889740

100091

北京颐和园后中国林科院101信箱

林业科技通讯/Journal Practical Forestry Technology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为农、林业生产提供先进的实用技术和信息,涉及林业、果树、花卉等的栽培育苗、病虫害防治、林产品加工及综合利用、园林绿化等方面的技术、市场和政策信息。技术先进实用,信息快捷可靠,文字通俗易懂。服务对象为农林、园林绿化等科技推广人员,农林院校师生,林场、苗圃和林业专业户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后经济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曹玉昆平坎米李春金任月...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有林区改革推动下,国有森工企业从以森林资源经营利用为主,向以森林资源保护为主的现代林业生态公益性企业转变,从开发利用转入森林资源全面保护修复的新阶段。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探索客观衡量新阶段下国有森工企业经济绩效的方式方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从企业经营、产业投资、产业建设与产品开拓4个方面构建适用于新阶段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国有森工企业经济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并以亚布力林业局作为案例对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政企分开背景下,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符合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的新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现实可行性,可为推动国有森工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及全面地分析提供参考。

    林业经济管理森工企业政企分开层次分析法绩效评价指标

    秦岭特有濒危及生境局限性植物迁地保育

    高龙李亚利康晓育杨柯...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在广泛收集秦岭山地野生植物资源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引种栽培技术研究,实现了131种秦岭山地特有、生境局限性及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迁地保育,同时总结出针对3种类型植物的迁地保育技术要点,为今后繁育、栽培技术研究和生产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对保护秦岭植物多样性及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迁地保育特有植物生境局限性植物珍稀濒危植物秦岭山地

    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动物资源分析与保护对策

    颜晓捷刘燕廖荣俊黄瑞荣...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湿地动物是湿地生态系统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区域生态循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以浙江衢州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动物为研究对象,对园区范围内动物物种组成、珍稀濒危动物、区系成分和生态类群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针对湿地公园动物保育措施进行探讨。1)湿地公园动物种丰富,共计动物43目116科376种,在全省动物种中占比较高;2)园内珍稀物种类型多样,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共计32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物种的动物种共计24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物种共计34种,中国特有种3种,具有较高保护价值;3)湿地公园的动物区系成分呈现东洋界为主,广布种为辅的特征,园内各类生境丰富,动物生态类群广布;4)结合动物资源现状,从制度、政策、宣传、具体措施等多方面提出多维度的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动物保育措施。

    国家湿地公园资源调查区系成分生态类群保育措施

    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组成和多样性分析

    李志龙周多良刘建泉杨晓梅...
    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8年8月-2019年10月,采用访问调查、野外踏查、标准地调查等调查方法和 Margalof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等分析方法,对安南坝保护区进行了昆虫调查。结果表明,安南坝保护区分布有昆虫235种,隶属12目、58科、179属;目、科、属、种的密度均高于周边的保护区,昆虫丰富度较高,是昆虫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是保护区昆虫的优势目。多种目和极多种目的昆虫构成了保护区荒漠昆虫的主体,单种目、寡种目昆虫的出现是昆虫逐渐向干旱环境扩散和演化的结果,是对保护区昆虫多样性的补充和丰富。蒙新区和华北区区系是安南坝保护区主要昆虫区系,其他区系成分的侵入丰富了保护区的区系成分。

    昆虫物种多样性区系安南坝保护区

    滨海盐碱地的盐旱胁迫对刺槐的分化特征和非结构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庞元湘曹帮华毛培利朱文峰...
    2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角度更好地解释滨海盐碱地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分化特征,本文选用10年生和30年生河南省民权县的非盐碱地刺槐人工林(用以指示干旱对刺槐人工林衰退的影响)和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刺槐人工林(用以指示盐碱地下的刺槐林衰退过程)为研究对象,调查盐碱地和非盐碱地的刺槐林林分特征和不同林龄、不同健康程度的刺槐个体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盐碱地的10、30年林龄的刺槐树高和胸径均低于非盐碱地,且30年生盐碱地与非盐碱地的刺槐树高、胸径差异更加明显。2)在盐碱地刺槐林中,健康木的比例高于中等木和濒死木,占47%,而在非盐碱地刺槐林中,健康木的占比减小、中等木和濒死木的比例增高。3)同一林龄下,盐碱地的刺槐枝叶可溶性糖含量高于非盐碱地,非盐碱地的刺槐枝条淀粉和NSC含量高于盐碱地;相同立地条件下,10年生刺槐枝叶可溶性糖和淀粉以及NSC含量高于30年生刺槐。在盐碱地上,刺槐枝条可溶性糖含量随健康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在非盐碱地上,濒死木的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健康木和中等木。相同立地条件下,刺槐枝条淀粉含量随健康程度的增加而降低。盐碱地的枝条NSC含量随着健康程度的升高而升高,在35。60~45。70 mg/g之间;非盐碱地的枝条NSC含量表现为濒死木显著高于健康木和中等木。

    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滨海盐碱地分化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西藏天保工程二期资源状况动态变化分析

    李锐陈振雄张伟焕邓成...
    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西藏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2010年末和2020年末的资源状况进行调查,综合分析资源数量、资源质量、天然林资源、人工林资源变化及原因,结果表明:天保工程区林地面积和活立木蓄积双增长,森林质量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方式相对稳定,生态状况持续良好,生态系统稳定。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林区和谐稳定和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通过本研究以期为科学、全面开展天然林保护修复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天保工程资源状况动态变化西藏

    基于不同地形因子林地地类时空格局分析——以云南省宜良县为例

    宋永全普顺梅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地地类时空格局变化是林地管理及林地保护与利用规划的重要参考,也是行业部门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基础;以云南省宜良县林地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地形因子对林地地类变化影响的定量关系,对于揭示林地变化规律,提升林地监管效率具有重要参考。以30DEM、200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和2020年林地变更成果为数据源,借助ArcGIS分析地形因子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及地形位指数等对不同林地类型的影响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林地地类以有林地为主,15年间林地地类时空变化最大的是有林地,其面积净增值为15 469。32 hm2,年均增速达1 104。95hm2/a;2006-2020年林地地类面积总体增加了12 511。97hm2,其中有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及无立木林地面积增加明显。综上所述,从时空格局上,林地地类面积随着地形梯度的增大而呈现逐渐减少的规律,不同地形梯度分布的林地地类面积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动态趋势,地形因子显著限制林地地类的分布。在林地保护与利用规划中,应综合考虑各地形因子对林地地类分布的影响,从而科学经营森林,有效发挥其多功能效益。

    林地地类DEM地形因子时空格局宜良县

    "旱薄山区林地抗旱促生改土产品创制与应用"成果评价通过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
    43页

    白木香通体结香技术现状及虫漏结香初探

    张立宝袁瑞玲曹达虎徐进...
    4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晰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通体结香技术研究现状,探讨"虫带菌"结香可否加速通体结香效果,采用CiteSpace聚类分析工具分析现阶段通体结香技术研究现状,利用昆虫携带真菌形式诱导白木香,观察侵染效果以及通过所结沉香醇提物含量验证虫带菌结香效果。结果表明:虫带菌结香技术结香效果要强于其他人工结香技术。结香技术、结香质量、药效作用等是当前通体结香领域的研究重点,虫带菌方式可以加速结香进而提高结香效率,改良结香技术,提高沉香醇提物含量,进而提高结香效率与质量,探研所获沉香类物质对人体各功能器官的药理功能,是未来通体结香的研究重点方向;虫菌结合促进结香将是一项重大的结香技术革新。

    白木香Aquilariasinensis通体结香CiteSpace虫漏沉香

    森林土壤性状研究演进态势及热点知识图谱分析

    张丽娣张华
    4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森林土壤性状影响动植物生长发育,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 Web of Science(WOS,1948-2022年)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1979-2022年)数据库的目标文献,采用知识图谱分析和文献计量的方法,对森林土壤性状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前沿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在发文量上,WOS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前的1991年,论文增长率高达800%;CNKI自国际奥委会批准了北京申奥请求的2年内,论文增长率高达600%。2个数据库自21世纪以来发文量呈增加态势。2)在发文期刊或机构上,2个数据库的期刊论文主要发表在《Soil Science》(土壤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s》(环境科学)、《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等综合影响因子较高的主流期刊上;CNKI学位论文主要出自东北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农林高校或研究所。3)在研究热点上,WOS中"forest(森林)""organic matter(有机质)""carbon(碳)""dynamics(动态变化)"等词出现的频次较多,表明国际研究侧重于森林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因素及动态变化;CNKI中"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氮沉降"等词的出现频次多、中心度大,表明国内研究更关注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对于土壤性状的影响。4)在研究前沿上,WOS中"biodiversity"的突现强度>14,"rain forest"和"land use"的突现时间均大于10年,表明国际研究的前沿问题为雨林区土地利用变化与森林土壤性状及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CNKI中土壤、氮添加、土壤呼吸、土壤有机碳的突现强度均>8,反映出国内研究的前沿问题为土壤微生物、土壤氮矿化、土壤酶活性等对氮沉降的响应。

    森林土壤性状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分析文献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