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旅游纵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旅游纵览
旅游纵览

月刊

1004-3292

torgao@lyzl.com.cn

0335-8019131

100036

河北省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峨眉山中路9号建设大厦

旅游纵览/Journal tourism overview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旅+交通"跨学科特色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张玉蓉哈柳宇
    6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文化、旅游和交通的融合发展向纵深推进,新时期如何培养"文旅+交通"跨学科特色旅游人才成为焦点.本文从新时期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视角分析"文旅+交通"跨学科特色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剖析高校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教学理念、培养路径、育人模式三个方面论述重庆交通大学对"文旅+交通"跨学科特色旅游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构建"一核四化三协同"的"文旅+交通"跨学科特色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文旅+交通"跨学科特色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黄河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

    栾海燕蒋相站
    7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作为中国的重要生态区域和文化发祥地,其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与重大机遇.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黄河流域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同时有效解决生态环境脆弱、旅游资源同质化、社区参与不足及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基于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个策略:加强生态红线与监测管理;采取生态修复措施,重视湿地保护;挖掘地域文化,创新旅游产品;促进社区参与,完善法规体系.这些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促进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类似生态区的旅游管理提供宝贵经验.

    黄河流域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开发

    乡村旅游地农牧民生计转型中的生态适应实现机制研究

    谭晓平孙宇宁郭一璇高梦幻...
    7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地关系转变下的农牧民生计转型和适应问题,关乎农牧民生计福祉和生态建设成效.本文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新疆塔格拉克村为研究对象,梳理该村农牧民生计转型的发展历程,发现在农牧民生计转型的"自主流动式游牧-半固定式畜牧-旅游生计结构深化"三阶段演化中,经历了依附式生态依赖、被动式生态调适和多元融合生态适应三层次生态适应过程,进一步分析发现,主要是国家生态政策变化、生态资源价值转换、农牧民生态文化观念调适和基层内部协作互助在共同促进农牧民生计转型与生态适应的良性互动,对此提出提升农牧民生计韧性和生态适应能力的建议.

    生计转型生态适应农牧民实现机制

    基于碳足迹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德阳市为例

    程华英王俣璇张翔吴思雨...
    77-8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业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减少旅游过程中的碳排放是低碳旅游乃至碳中和旅游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并计算碳足迹成为其中关键的一步.本文通过测算四川省德阳市2005-2019年旅游碳足迹,分析德阳市的旅游碳承载力和碳压力指数,发现2005-2019年德阳市生态系统的碳吸收能力无法满足吸收该区域能源消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CO2)的需求;根据Tapio脱钩指数理论,发现德阳市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程度较低,2009年以后脱钩等级在强脱钩与弱脱钩之间波动.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措施,包括推行农村生态旅游经营模式、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及打造德阳特色旅游路线等.

    碳足迹碳承载力碳压力指数Tapio脱钩指数模型

    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践经验及启示——以黄山为例

    徐玉倩李贺
    8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山地凭借其景观美学形态、康养生态环境和深厚文化内涵,成为人们青睐的旅游目的地.立足山地资源和环境的特点,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山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本文以Mountain tourism-Towards a more sustainable path(《山地旅游——向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行》)报告中的黄山为案例,总结黄山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和其对中国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启示,提出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以期为中国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方法和新思路.

    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践经验

    小城镇规划设计中乡村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

    郭宏翔
    8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小城镇规划设计过程中,加强保护与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提高社会影响力.本文通过分析小城镇规划设计中乡村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提出小城镇规划设计中乡村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实施路径,即融合多元产业链进行开发、从文化角度开发旅游资源、重视对旅游线路与产品的开发、积极建设软硬件环境、完善乡村旅游资源保护体系、加大乡村旅游市场管理力度,从而在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实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环境保护资源开发

    文旅融合背景下济南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究

    李盈慧
    89-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座拥有深厚红色文化基因的城市,山东省济南市在推动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困境.本文通过分析红色旅游的发展背景和意义,阐述济南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的优势及现状,提出济南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对策,包括整合各方资源,构建"红色济南"旅游品牌形象;融入特有的泉水文化、民俗风情及绿色生态资源,开发复合型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充分借助智慧数字科技力量和大数据技术优势,打造生动逼真、富有感染力的体验式红色文化旅游项目和文化创意产品,提高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加大运用新媒体宣传与推广的力度,全方位拓宽传播渠道,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到济南的红色文化旅游活动中来,共同感受和传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红色文化旅游发展路径济南

    文旅融合背景下洛阳IP形象打造路径分析

    陈萌萌
    9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古城发展机遇增多,但同时也面临着旅游形象模糊、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洛阳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充分挖掘古都文化底蕴、发扬和传播地域文化理念成为其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分析洛阳自身历史价值与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明确打造洛阳IP形象的可行性,提出文旅融合背景下洛阳IP形象打造的路径,致力于打破"千城一面"的僵局,形成独具特色的IP印象,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助力洛阳文旅的高质量发展.

    文旅融合IP形象打造路径

    喀什古城旅游目的地认知形象研究

    邓乔儿王冉
    9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目的地形象由认知形象、情感形象、意向形象组成,其中认知形象会影响个人的主观感受、行为和目的地选择.因此,研究喀什古城旅游目的地认知形象可以帮助当地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本文通过总结梳理旅游目的地形象相关理论,构建测量喀什古城旅游目的地认知形象的17个指标,然后通过问卷调查法,分析喀什古城旅游目的地认知形象的优势与不足,并根据结论提出未来喀什古城旅游目的地营销的相关建议.

    旅游目的地形象认知形象喀什古城

    乡村振兴战略下三江侗族自治县红色旅游发展研究

    黄宦霖
    98-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政策,旨在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不仅能够传承革命精神,还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本文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红色旅游发展策略.

    乡村振兴红色旅游三江侗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