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林业资源管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林业资源管理
林业资源管理

郝燕湘

双月刊

1002-6622

Lyzy0912@sina.com

010-84239158

100714

北京和平里东街18号

林业资源管理/Journal Forest Resources Management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解读林业政策!服务资源管理!推动林业科技!《林业资源管理》是受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委托、由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主办、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11-2108/S;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6622。《林业资源管理》是目前国内惟一一家全方位报道与资源和林政管理相关的政策政务、科学理论、应用技术、生产实践和国内外有关动态信息的综合性、实用性、大容量的科技期刊。目前已连续六次被评为“中文核心期刊”,并荣获第三、四届梁希林业图书期刊奖。《林业资源管理》为双月刊。我刊及宣传国家林业局有关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工作的政策方针、法律法规、管理措施;探讨交流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林权制度改革、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林业信息管理、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业分类经营、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多方面的情况和问题。广泛刊登林业基础科学、森林经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计测、森林保护、生物保护、绿化建设、林业经济、森林生态与环境、资源与环境监测、计算机及3S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林业资源管理》创刊30多年来,在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中国林学会森林经理分会的支持和协助下,在林业行业几代专家、学者和历届编委的支持和帮助下,在广大作者、读者和全国林业工作者的支持下,已发展成为林业行业科技期刊中的佼佼者,在广大读者中享有盛誉。在此,作为主办单位的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向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中国林学会森林经理分会,全国各地的几代林业专家、学者和历届编委,向全国各地的作者、读者和林业工作者表示深深的感谢和真诚的敬意。希望大家继续关心、支持《林业资源管理》期刊,使刊物在新的时期不辱使命,再接再厉,为我国的林业资源管理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双碳"目标下我国林业碳票的法律规制研究

    荆珍张鑫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业碳票是拓展林业碳汇项目价值实现、推进"双碳"目标愿景达成的新探索.在新时代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基于我国福建省三明市等地方林业碳票的规制实践,对我国林业碳票的规制现状、必要性等进行检视,分析我国林业碳票机制存在的现实问题.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政策目标下,明确林业碳票碳减排量的用益物权属性,明确规范化、体系化的林业碳票制度依据,有序拓展我国林业碳票交易市场,助力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美丽中国.

    双碳林业碳票碳减排量用益物权

    2001-2020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效果评价

    邓昊宇宋玉兰陈彤王瑞...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1-2020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有利于精准预测下一阶段目标任务重点.运用动态权重模型及正态云模型,构建多层级指标评价体系综合评价2001-2020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效果,选用灰色系统预测模型预测2024-2028年各一级指标效应响应指数.结果表明:1)工程目标、工程效益及工程可持续效益指数响应均呈稳步上升趋势,其中,增幅最大的是工程效益指数,增幅最小的是工程目标指数.2)2001-2020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整体综合评价结果为良好,表明该阶段工程综合效益显著.3)2024-202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综合评价预测结果表明,工程目标指数及工程可持续指数均呈稳步上升趋势.将评价研究聚焦于工程目标、工程效益及工程可持续三个维度,丰富和完善了三北防护林工程2001-2020年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效果云模型综合评价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刘炳仓杨海江
    1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其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可为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协同发展提供参考.基于遥感数据和相关测绘数据,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核算方法,评估1980-2020年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并预测其变化热点.结果表明:1)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丰富,森林总面积约63.66万hm2,森林覆盖率为14.44%.40年来总体上森林面积呈增加趋势,共增加约1.13万hm2,增长率约1.81%.2)自然保护区森林拥有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时间变化看,1980-2020年ESV由454.44亿元增长到606.28亿元,增长率达33.41%,呈显著增加趋势;从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ESV贡献度看,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其他林地;从具体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看,土壤保持>水源涵养>洪水调蓄>旅游文化服务>固碳>防风固沙>林产品生产.3)从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变化热点区域预测看,调节服务的价值极易受到生态系统变化的影响,易减少的区域约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44.21%,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供给服务和文化服务价值变化的热点区域总体上保持稳定.研究结果对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评估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

    森林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保护和管理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基于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数据的海南主要树种蓄积量反演

    李杰刘晓彤高金萍付安民...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森林蓄积量的精确估算是提升森林可持续经营水平的基础.基于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数据,生成49个激光雷达点云特征变量,结合地面调查样地数据,采用固定参数、Pearson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3种方法,筛选出建模自变量,并通过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回归拟合建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3种主要树种(相思、橡胶、桉树)的蓄积量模型.结果表明:1)在3种树种的线性与非线性模型中,最优模型精度均在0.83以上,相思和桉树的非线性模型较优,橡胶的线性模型较优.2)高度类变量对蓄积量模型的影响最大,激光点云的强度、密度对蓄积量模型的影响较大,郁闭度也有一定影响.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数据获得的结构参数在建模中起着重要作用,未来可在相关工作中推广使用.

    森林蓄积量机载激光雷达海南

    滇西地区云南松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海拔适应性的响应

    华国莉和滢埝普蕾母德锦...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云南松的生态化学计量对海拔的响应及云南松不同器官的养分元素与土壤养分元素的关联性,为云南松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支持.以云南西北部不同海拔云南松林为研究对象,比较1 900~2 900 m范围内不同海拔云南松的不同器官和根际土中的碳(C)、氮(N)、磷(P)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该地区云南松针叶N含量高于细根N含量,针叶和细根N/P均小于14;土壤C(13.037 g/kg)、N(1.446 g/kg)、P(0.473 g/kg)含量均低于我国表层土壤C、N、P平均含量.2)根际土的N、P含量、C/N、C/P、N/P受海拔显著影响;而云南松针叶、细根的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海拔下无显著变化.3)云南松针叶的C含量、C/N分别属于敏感态、弱稳态,其余指标属于绝对稳态型;而细根的C、N、P、C/N、C/P、N/P利用稳态性模型模拟结果不显著,均属于绝对稳态型.4)云南松生长在低氮少磷的瘠薄土壤中,生长主要受N的限制,但云南松通过增强吸收N到植物中,将更多N分配到针叶以适应海拔的变化;云南松对1 900~2 900 m海拔范围内的根际土环境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本研究揭示了滇西地区云南松化学计量特征对海拔的适应性,为进一步探索云南松的养分分配模式和环境适应性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

    云南松针叶细根根际土化学计量海拔

    基于非线性混合效应的区域性杉木人工林立地指数模型

    赵薇朱光玉吕勇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区域性含立地因子的杉木人工林非线性立地指数混合模型,为预测杉木树高生长提供参考依据.基于4个省份45株优势木307组圆盘解析木数据,选用5种常见树高-年龄生长方程,采用数量化理论I和非线性混合模型等方法,以随机效应构建含初始立地类型的非线性立地指数混合模型,用K-means聚类进一步构建含立地类型组的非线性立地指数混合模型.结果表明,海拔、土壤类型、坡向、坡位为显著影响树高生长的立地因子;Gompertz模型为拟合效果最好的基础模型,R2为0.653;含初始立地类型的非线性立地指数混合模型与基础模型的相比,精度提升了 28.02%;含立地类型组的非线性立地指数混合模型与基础模型相比,R2提升了 37.21%;模型经交叉检验,基于初始立地类型及聚类后的模型精度较高,证实了模型的实用性.建立非线性立地指数混合模型为区域范围尺度下杉木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及立地指数表编制提供了参考.

    杉木人工林立地指数非线性混合模型立地质量评价

    荒漠草原不同围封措施下羊草枯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特征

    邬瑞鑫蒙仲举万芳
    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围封是退化草原生态修复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封育后植被群落发生改变,影响了地上生物量及枯落物的产生,研究枯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特征可为后续荒漠化草原恢复治理提供科学理论支撑.通过选取季节封育和完全围封荒漠草原,设计羊草枯落物网袋自然分解实验,对两种围封措施下羊草枯落物的分解及养分释放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季节封育分解常数(4=0.025 87)>完全封育常数(k=0.018 32),季节封育措施下的羊草枯落物分解较快,分解速率呈现由慢到快的趋势,分解转折点为180 d;2)羊草枯落物分解过程可以较好地拟合为Olson指数回归模型(R2>0.97),通过模拟得到季节封育和完全封育措施下羊草分解50%分别需要2.23 a和3.15 a,分解95%分别需要9.65 a和13.62 a,季节封育有明显优势;3)季节封育和完全封育两种封育措施的元素释放量表现为有机碳(OC)值最低,分别为44.24%和52.13%,全氮(TN)累积指数分别为71.67%和61.35%,全磷(TP)含量分别为77.41%和57.08%,碳氮比(C/N)变化表现为季节封育<完全封育,氮磷比(N/P)变化则相反.研究表明:在荒漠草原下,季节封育有利于羊草枯落物分解,C、N、P元素的富集与枯落物释放分解密切相关,季节封育的效果明显优于完全封育.

    封育措施枯落物荒漠草原养分释放化学计量特征

    基于SAR和光学数据融合的山区森林干扰检测

    王博陈永刚闫彦廷
    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效的森林干扰检测方式可以及时预防并减轻森林灾害,保护生态系统功能.针对融合多源数据对山区森林干扰进行检测时往往受到地形影响的问题,构建坡向分类算法,划分检测区域,以降低地形起伏对雷达变化比(RCR)的影响.通过融合合成孔径雷达(SAR)和光学卫星数据,利用改进的RCR方法与NDVI时间序列,提出一种新的森林干扰检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坡向分类算法改进RCR方法有效扩大了 19.48%检测区域面积,可覆盖更多的干扰区域,并提升检测准确性;2)采用SAR与光学数据相融合的森林干扰检测方法,其总体检测精度为89.24%,与仅采用单一传感器的SAR数据、光学数据相比,检测精度分别提高了 11.11%、13.32%.相较于单一传感器方法,此方法能在不同时间和天气条件下获取丰富的连续检测信息,在提高森林干扰的检测能力方面具有更大的潜力和优势,可为今后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信息支持.

    森林干扰SAR雷达变化比NDVI时间序列坡向分类

    冀北山地杨桦次生混交林地位指数模型构建

    董自华李大勇梁宇梁媛娜...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多树种、结构复杂的阔叶混交林中,如何基于优势木胸径构建高精度地位指数模型是混交林立地质量评价中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以河北省木兰围场山杨与白桦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基于70块标准地调查数据(每块标准地面积为0.06 hm2),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BP神经网络、非线性混合效应3种参数估计方法分别构建山杨与白桦阔叶混交林地位指数模型,采用均方误差(MSE)、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偏差百分比(MPB)、决定系数(R2)、调整后的决定系数(R2adi)、Akaike信息准则(AIC)、贝叶斯信息准则(BIC)和负2倍对数似然值(-2LL),比较不同参数估计方法对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5个候选方程中,以优势木胸径为自变量的Logistic方程是山杨与白桦阔叶混交林的最优地位指数基础模型,其模型的MSE、RMSE、MPB、R2、R2adj 分别为 9.0717、2.269 6、11.9729、0.583 8、0.569 9;2)与非线性最小二乘和 BP 神经网络相比,基于非线性混合效应构建的山杨与白桦阔叶混交林地位指数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其模型的MSE、RMSE、MPB、R2、R2adj分别为 5.477 4、1.779 4、9.1614、0.782 8、0.761 7.以优势木胸径为自变量构建的地位指数模型可用于评价混交林立地质量.

    地位指数BP神经网络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阔叶混交林

    基于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油松人工林碳储量生长模型

    高永龙赖光辉王月容王欢...
    79-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是了解区域和全球森林碳循环动态的重要资源.建立森林碳储量生长模型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为推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双碳"目标提供决策依据.基于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780个样地的碳储量数据,采用非线性加权回归方法,建立油松人工林碳储量生长模型.基于可变参数模型方法,分析气候因子对油松人工林碳储量生长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油松人工林碳储量生长模型的平均预估误差的绝对值低于5.00%,总相对误差的绝对值在1.00%以内;2)拐点年龄和数量成熟年龄分别为30 a和53 a,对应的碳储量的最大连年生长量和最大平均生长量分别为1.19 t/hm2和0.94 t/hm2;3)年均降水量(MAP)对油松人工林的碳储量生长过程和固碳能力有影响,且不同年均降水量等级和不同变化范围的年均降水量对碳储量的影响程度不同,碳储量随年均降水量的降低而逐渐减小,且年均降水量每降低100 mm,油松人工林的年均碳生长量下降约3.64%.因此,充分挖掘和发挥油松人工林固碳潜力,制定科学的经营管理策略至关重要.不同年均降水量等级下,碳储量随林龄变化的规律是确定油松人工林合理经营周期的重要依据.

    碳储量生长可变参数模型气候因子油松人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