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泸州医学院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泸州医学院

马跃荣

双月刊

2096-3351

LZYXYXB@163.com

0830-3161822,3163895

646000

四川省泸州市忠山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查看更多>>本刊为沪州医学院主办,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其前身为《沪医资料》,创办于1973年。本刊自创办以来,得到社会各界及学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办刊条件和办刊水平都有较大提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心脏的影响

    张春祥刘屿暢李春红余烊...
    27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长期以来一直是冠心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特点包括不可逆的心肌细胞死亡和血流供应受限.外泌体是一种负载有RNA、蛋白质、脂质等生物货物的胞外囊泡,是旁分泌的重要介质,在MI后的心肌修复和信号传导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MI后,心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以部分反映心脏的病理状态,同时可能会加重心脏损伤,但也可能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因此,本文对近年来有关MI后心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心脏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评述,旨在进一步认识外泌体在心脏病理损伤中的效应机制,并为未来外泌体相关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心肌细胞外泌体心肌梗死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研究新进展

    宋彬李倩魏毅
    281-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原发于肝内的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切除仍是ICC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术后复发率高.靶向治疗已成为不可切除ICC的主要替代治疗方案,但其疗效仍待进一步证实.肿瘤组织病理及微环境与ICC预后密切相关.基于典型组织结构改变的表征影像特征是ICC诊断、治疗后疗效评估、预后判定的基础,对ICC患者临床精准化管理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就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组织病理、肿瘤微环境、无创影像学诊断、生物学行为、疗效预测和预后评估等新进展深入评述基于微观结构病理改变的宏观影像学基础,提高ICC的影像学认识,助力ICC的早诊精治.

    肝内胆管细胞癌影像诊断预后评估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诊断中的医学影像技术应用述评

    尹立雪丁戈琦
    286-292,30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9 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大流行引发了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其中COVID-19相关的心血管并发症受到了广泛关注.对COVID-19患者心血管损伤的及时精准诊断和有效干预治疗以及后续长周期管理对该类患者的短期和长期预后至关重要.适当而又充分的应用包括超声心动图等在内的医学影像技术,能够在COVID-19相关心血管并发症早期系统性诊断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系统述评了各种心脏影像技术在诊断和评估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临床应用现状与价值.

    2019冠状病毒病心血管医学影像技术

    光标测技术在心脏电生理和心律失常研究中的应用

    李阳鹏郑雨晴李剑鸿陈唐葶...
    293-297,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标测技术(optical mapping)自20世纪末问世以来已逐渐成为心脏电生理研究的重要技术,主要原因是:一方面,荧光探针技术和高分辨率采集技术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单细胞和整体水平电生理技术已无法满足目前的研究需求.光标测技术具有较高的时空分辨率、广阔的采样面积和较小的损伤等特点,可以直观、动态显示心脏整体的电传导和钙处理的动力学改变,在研究心脏电生理和心律失常发生机制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光标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电压和钙敏感染料灌注到心脏各个细胞,使用荧光激发两种荧光染料,发射光经滤波处理后被相机同时获取,采集系统可同时获得心肌膜电位和钙瞬变的高通量数据.通过后续数据分析,可获得动作电位和钙瞬变多个电生理参数及二者的耦联关系以明确疾病模型或药物干预下的电生理特性,从而揭示心律失常的机制和用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筛选.本文旨在介绍光标测技术及在常见疾病模型下的数据分析和应用,并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光标测技术心脏电生理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药物

    手术机器人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游箭周欢魏欣
    298-3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介入手术已经成为治疗心血管、神经、消化等多种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微创、疗效确切的特征,但有较高的技术难度和风险,需要具有相当的手术技术和经验才能胜任.而介入手术机器人发展及引申而来的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不仅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减少手术风险,同时也可以提高手术医生的技能水平,缩短手术学习时间,减少放射线伤害,为患者创造更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就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的开发过程、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做一评述,以供临床参考与借鉴.

    介入手术机器人模拟系统人工智能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肝外胆管癌术前淋巴结状态预测模型构建

    林泰安罗亚梅黄志伟杨录...
    303-3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开发一种预测肝外胆管癌淋巴结状态的机器学习模型.方法 纳入101例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肝外胆管癌病例,采用MaZda软件对多序列MRI图像病灶进行勾画,并且提取影像特征.利用最大-最小算法对影像特征进行归一化,并通过合成少数过采样算法进行分类数据平衡,生成新样本.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与最大相关最小冗余特征选择法进一步筛选影像特征,最终得到20个最具代表的特征.从新样本数据中任意选择80%样本作为训练集,剩余20%作为测试集,建立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预测模型,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模型性能.结果 预测模型训练集的AUC为0.98,准确率为89.2%,灵敏度为92.9%,特异性为89.4%.测试集的AUC为0.83,准确率为82.2%,灵敏度为82.1%,特异性为80.9%.结论 基于MRI影像的SVM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可为临床医生提供对肝外胆管癌患者个性化的术前预测,辅助评估手术价值并做出适当的临床决策.

    肝外胆管癌淋巴结转移机器学习支持向量机辅助诊断

    青年与老年小鼠室性心律失常易感性比较

    罗弦刘竹李阳鹏胡剑...
    308-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青年与老年小鼠在程序性电刺激下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易感性,为后续老龄化相关心律失常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分别对C57BL/6J青年小鼠(8~12周龄)和老年小鼠(16+月龄)做体表心电图和程序性电刺激,观察其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的发生情况.通过小鼠心脏超声检测相关心功能指标,并用光学标测方法测量心室肌电位和Ca2+变化.结果 与青年小鼠相比,老年小鼠的R-R间期延长,电刺激和ISO诱导VT发生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脏超声提示,与青年小鼠相比,老年小鼠的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降低、缩短分数(fractional shortening,FS)降低、左室舒张期末后壁厚度(end-diastolic 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thick-ness,LVPWd)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形态学显示,与青年小鼠相比,老年小鼠心重胫骨长度比值增大、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增大、胶原容积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光学标测结果显示老年小鼠动作电位及钙瞬变时程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电刺激及ISO刺激下老年小鼠出现明显的电传导折返,提示老年小鼠心脏电传导异常,易发心律失常.结论 与青年小鼠相比,老年小鼠心脏组织形态改变和心功能下降,尤其是增龄导致的心脏电生理的改变,增加了老年小鼠心律失常的易感性.

    青年小鼠老年小鼠室性心律失常心脏超声光标测技术

    恩格列净通过剂量依赖性调控自噬对心肌梗死大鼠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叶强丁艳玲敬玉玲李涛...
    314-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恩格列净(empagliflozin,EMPA)对心肌梗死大鼠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s,VAs)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结扎雄性非糖尿病SD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心机梗死(myocardialinfarction,MI)模型,将其分为MI组、low-EMPA组(10 mg/kg•d)和high-EMPA组(30 mg/kg),Sham组不行冠脉结扎术,只行开胸术.药物连续干预4周后行超声心动图、burst刺激检测Vas诱导率,HE染色观察心肌形态,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P62、Beclin-1、LC3I、LC3II.结果 ①心脏彩超:与Sham组相比,MI组大鼠左室前壁厚度(LVAWT)、室间隔厚度(IVST)、射血分数(EF)明显降低(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明显升高(P<0.05),左室后壁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I组相比,low-EMPA组和high-EMPA组大鼠LVAWT、IVST、EF显著升高(P<0.05),LVEDD、LVEDS显著降低(P<0.05),LVPW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high-EMPA组相比,low-EMPA组LVAWT、LVPWT、EF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IVST明显增加(P<0.05),LVEDS、LVEDD明显降低(P<0.05).②Vas发生情况:与Sham组相比,MI组大鼠Vas得分明显升高(P<0.05);与MI组大鼠相比,low-EMPA组和high-EMPA组大鼠Vas得分明显降低(P<0.05),其中high-EMPA组Vas得分降低更明显,但与low-EMP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Western blot:与Sham组相比,MI组P62表达增加(P<0.05),Beclin-1、LC3II表达降低(P<0.05);与MI组相比,low-EMPA组和high-EMPA组P62表达降低(P<0.05),Beclin-1、LC3II表达增加(P<0.05);与low-EMPA组相比,high-EMPA组P62表达降低(P<0.05),Beclin-1、LC3II表达增加(P<0.05).结论 EMPA可剂量依赖性改善心肌梗死大鼠Vas的诱导率,其机制可能是改善心功能及心脏结构重构、激活心肌细胞自噬.

    恩格列净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自噬

    柴胡疏肝散异病同治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和抑郁症的作用机制

    常硕刘怀珍陶庆雪郭锦晨...
    320-325,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柴胡疏肝散异病同治2型糖尿病(T2DM)、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抑郁症(DD)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获得柴胡疏肝散中主要的活性成分及其潜在靶蛋白.利用Gene Cards数据库筛选出与T2DM、NAFLD和DD相关的疾病靶点,并通过Cytoscape3.7.0软件构建"成分-靶点-基因-疾病"网络图;在DAVID数据库中进行GO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运用Autodock vina和Pymol软件对所筛选到的活性成分与关键靶蛋白进行分子对接及可视化.结果 检索到柴胡疏肝散123种药物活性成分,251个有效靶点,T2DM有效靶点1 622个,NAFLD有效靶点1 513个,DD有效靶点1 600个,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70个.GO与KEGG分析表明柴胡疏肝散治疗T2DM、NAFLD和DD主要涉及AGE-RAGE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表明关键靶点与主要活性成分大多可稳定结合.结论 柴胡疏肝散异病同治T2DM、NAFLD与DD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IL6、TNF、IL1B靶点及HIF-1、MAPK与Toll样受体等信号通路改善了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和脂代谢紊乱.

    柴胡疏肝散非酒精性脂肪肝2型糖尿病抑郁症异病同治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疗效分析

    曹万弘窦保奎廖运国叶书文...
    326-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因大咯血于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贵阳贵黔国际总医院、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BAE)进行治疗的1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情况,分析支气管动脉栓塞术的疗效.结果 161例患者中男性98例,女性63例,年龄23~89岁,平均年龄56.4岁,栓塞病变血管共263支,其中支气管动脉(bronchial artery,BA)172支、异位支气管动脉14支、非支气管性体动脉(nonbronchial systemic arteries,NBSA)77支(如肋间动脉、胸廓内动脉、胸外侧动脉、甲颈干、肋颈干、食管固有动脉等).所有患者均完成栓塞,栓塞毕后咯血均消失或减轻,总有效率为100%.栓塞后3个月内再次大咯血16例,复发率为9.94%,严重不良反应发生5例(3.11%),主要是脊髓损伤.结论 BAE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大咯血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作为临床治疗大咯血的一种手段.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大咯血栓塞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