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
美术

王仲

月刊

1003-1774

010-65003278 65068966

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文联大楼13层

美术/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美术》创刊于1950年,是中国文联主管,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学术期刊。《美术》全面及时地展示中国美术的发展现状,以推动中国美术创作的繁荣、发现与培养美术新生力量、活跃和深化美术理论研究、促进中外美术交流为己任,《美术》是海内外了解当代中国美术的窗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青年工笔画创作述评

    靳浩
    6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年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未来,青年画家的创作成果多体现出当下艺术探索的前沿.在中国工笔画的历次转型中,诸多经典作品是由青年画家参与创造的.本文以青年工笔画家及其作品为分析对象,认为近年来青年工笔画在题材和形式方面取得多方位突破,同时,也存在沉浸于描绘碎片化、个人化主题,以及画面图式与艺术语言趋同、互仿等问题.今天的工笔画应倡导关注现实生活与艺术本体,注重表现时代精神和中国风格.

    青年工笔画图像碎片化问题

    20世纪初法国汉学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三重方法论特性

    刘润坤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沙畹、伯希和、佩初兹等学者努力之下,法国汉学转型为现代综合学科.借由法国汉学,欧洲现代学术研究方法得以介入中国绘画研究中,生成融汇中西视域的中国美术史研究方法论,这就是海外中国美术史学的"汉学家时代".在这一阶段,中国绘画研究方法开始从各层面呈现出现代特征,具体体现为以下三点:知识批判、视觉分析和总体视野.知识批判提出以批判的视角观照史料,终结了长期以来欧洲汉学界中国美术史研究以讹传讹的情况.视觉分析通过对南北宗论的有意识"误读",提出"董其昌—沃尔夫林式"形式分析法,并总结中国美术史发展的规律——"风格的钟摆".总体视野从社会学和哲学学科中获得理论资源,指出中国美术的强大主体性,以及对周边国家的深远影响,并建构起崇尚南宗、贬抑北宗的审美趣味.

    20世纪法国汉学海外中国美术史沙畹伯希和佩初兹

    思想与形象的变奏——中国文人画与20世纪西方艺术理论

    董丽慧
    80-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本雅明对明清文人书画作为"思想形象"的体认、莱因哈特对宋元文人画"非形式"的经典地位追封,到丹托以明清文人书画佐证艺术作为寻常物"变容"的普适价值,3位西方学者借由对中国文人画的观展体验,围绕思想与形象之间的关系展开理论阐释,构建了思想与形象在艺术中交叠、悖反、超变3种典型理论路径,形成了贯穿20世纪西方艺术理论的一条基本线索.而通过还原20世纪西方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前沿场域的彼此互动,亦可见史、论、评三者的有机结合,曾有效推动着20世纪艺术理论的持续创新.其中,西方学者对"文人画"回归生命本身的共识,又可为重审中国传统艺术的当代价值提供值得探讨的异域视角.

    本雅明莱因哈特丹托文人画当代艺术

    英语世界中的20世纪早期中国现代艺术史——兼论艺术史写作的方法与突破

    李伊晴
    93-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世纪中期以来,英语世界里的学者以不同角度构建了20世纪早期的中国现代艺术史.本文梳理了其中三种主要的叙事模式,即中西二元架构下的中国现代艺术之被动性,解构二元论后的中国现代艺术之主体性和多元性,艺术与都市消费弥合中的中国现代艺术之大众性.本文通过分析这三种叙事模式的语境和演变过程,以探讨西方学者认知中国现代艺术的方式的突破,并借此思考新一代艺术史学者构建中国现代艺术史的责任.

    中国现代艺术艺术史叙事西方视角社会文化方法

    犍陀罗石刻中弥勒持"舍利瓶"的图像构成与主题释意

    白文
    104-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元2世纪左右犍陀罗出现的弥勒持瓶图像中的"瓶"既不是水瓶,也不是油壶、酒器,而是与佛陀涅槃相关的舍利容器.弥勒持"舍利瓶"图像结构分别对应解脱、彼岸,弥勒游走的世间,可视为通过"涅槃"认识世间或人生现象的本质而获得解脱,在这个意义上,弥勒与"舍利"构成了辩证的统一关系.

    弥勒舍利解脱

    明代吴门雅集绘画的图式与象征

    姚远
    112-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吴门画家通过丰富的山水图式,描绘了追索古往、文会畅怀、品茶长话和鉴古赏画等雅集主题,凭借对空间、时间和题材得心应手的演绎,和对人物、器物和诗文题跋恰如其分的诠释,建立了一套画家与观者共同体认的符号象征体系.吴门雅集绘画不仅是画家情感、心态和价值观以象征手法在视觉文化中的表达,也是具有隐喻色彩和社交属性的象征物品.雅集绘画的图式与象征结构不仅与画家的身份类型、个体际遇、生活方式、社交观念和审美趣尚息息相关,也与观者的接受和参与密不可分.此外,吴门雅集绘画根植于明代社会文化总体之中,是画家群体对明代文人生活风格,乃至吴中文化消费市场和大众文化传统的一种视觉回应.

    吴门雅集绘画象征结构赠礼画

    《蒙娜丽莎》的旅程——艺术品的迁移史

    刘平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梳理这件作品诞生以来的多次旅行,即物理位置的迁移,分析旅行背后的缘由,剖析艺术家与艺术机构在不同历史时期,创作和使用艺术品的意图与社会因素,展现艺术史研究的多元化视角,以及艺术的意义来自人与物的关系与互动.

    《蒙娜丽莎》达·芬奇迁移

    从贝诺佐·戈佐利的《伯利恒朝圣之旅》看美第奇家族王者身份的构建

    马躏非邓佳
    129-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1459年,贝诺佐·戈佐利受美第奇家族委托,在美第奇-里卡迪宫家族礼拜堂绘制的壁画《伯利恒朝圣之旅》是"博士来拜"题材的变体.画家首次打破了这一题材只强调朝拜圣婴场景的传统,将重点放在对前往伯利恒朝圣之旅的描绘上.这幅华丽宏大作品的创作意图是为了彰显美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至高无上的领导地位.本文通过对戈佐利的《伯利恒朝圣之旅》做分析,分别从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四个方面阐述美第奇家族"王者"身份的构建.

    贝诺佐·戈佐利《伯利恒朝圣之旅》美第奇家族王者身份

    薪火相传——重庆抗战版画与四川美院的版画教学

    舒莎李任淋
    136-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三四十年代,重庆成为推动新兴木刻运动发展的重要地区.黑白木刻是当时进步青年手中的武器和精神食粮.抗战时期重庆版画作品不仅饱含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时代气息,更以较强的创作胆识对延安精神作出创造性解读.其中,以江敉、谢梓文为代表的版画家,更是对之后的四川美院版画专业的创建及教学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时至今日,年轻的版画家们仍然在版画创作中保持着对黑白木刻的执著与热情,并延续着老一辈版画家们执刀向木的态度持续抒发对生活、对艺术、对未来的热情与期许.

    抗战美术重庆版画四川美院

    水印木刻版画作品中的禅宗美学与意象构成

    王觅
    138-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禅宗美学由禅宗思想发展而来,并逐步演变为中国文化及传统美学的组成部分,对水印木刻艺术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它所体现出对生命、价值、意义的诗性之思在水印木刻版画的艺术语言表达中得到了贴切的阐释.本文旨在对水印木刻版画中蕴含的禅宗美学思想及其意象构成进行阐释分析,希冀为当代版画创作中的民族文化继承与拓展提供新的思路.

    水印木刻版画禅宗美学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