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学报
美术学报

赵健

双月刊

1004-1006

msxb257@163.com

020-84017610

510260

广东省广州市昌岗东路257号广州美院

美术学报/Journal Art Journal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美术学报》自1979年创刊以来,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是华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美术专业期刊,在国内艺术类期刊中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1997年荣获首届全国高等院校装帧艺术评比一等奖;1999年荣获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整体设计奖;1999年在广东省高校优秀学报评比中荣获三等奖。2000年荣获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书籍装帧艺术评奖封面设计金奖。2002年荣获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书籍装帧艺术评奖整体设计金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东学西渐的历史轨迹——20世纪前期中国学人外文论述中国绘画概观(1914-1949)*(下)

    洪再新
    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了解中国绘画在全球艺术史上的地位,离不开一个历史的角度,包括中国学人从20世纪初开始用外文论述中国绘画的成就和要点,它们在国际中国画艺术市场和人文艺术学科发展中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及其深远影响,尤其是以粤籍名流如潘飞声(1858-1934)、吴衡之(1871-1934?)、王宠佑(1878-1958)、谢缵泰(1872-1937)、郑天锡(1884-1970)、林文铮(1903-1989)等显示的"广东模式",跨越学科,登高一呼,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东学西渐"的历史轨迹.其目的不仅在于改变旧有的"西学东渐"的单一叙事结构,挑战东西方双向互动中简单的"刺激-反应"模式,而且增进我们理解从20世纪后期到千禧年以来中外关于中国画学研究交流的全面展开,促成良性循环的市场机制和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

    东学西渐中国绘画全球艺术史广东模式跨语境范畴

    卢芹斋——卢吴公司与20世纪中国文物外流的几个问题

    邹清泉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卢芹斋的卢吴公司在西方强势崛起且持续半个世纪之久,固然获益于张静江特殊身份的庇护,但其实更在于其经营之"道".近年来陆续公布的相关材料显示,卢芹斋极富谋略,在其与收藏家、博物馆、策展人、艺术家、学者等"友好"合作的表象之下,深隐机杼.同时,他还十分擅长从平凡中获见不平常之处,并能巧加利用,在把握个体趣味、展览奇观效应、展示空间转换等方面皆有发人深省的成功实践.本文拟就上述几个关键问题试作讨论.

    卢芹斋卢吴公司张静江弗利尔上海

    倾将华滋写松云——黄宾虹黄山夙缘面面观

    程国栋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回溯上世纪初黄宾虹的黄山游历、黄山画创作、黄山画史编写和黄山宣传活动等故实,揭示了黄山对黄宾虹画学思想成熟和山水画传承创新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宾翁对推广黄山旅游及艺术人文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同时确认研究黄山乃至安徽艺术人文史,宾翁其人其艺都是极富价值的起点和参照.

    黄宾虹黄山写生纪游山水画创新安徽人文

    口述史视野下乡土社会的中国画收藏——以黄宾虹等合作《荣落在四时之外》(1949)为例

    黄新淼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口述史在现当代艺术研究中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引起学界的重视.中国画《荣落在四时之外》是1949年春季由黄宾虹、潘天寿、郑午昌、吴茀之及诸乐三五人雅集合作,曾刊行出版,但关于该画的创作动因、交易方式、收藏者其人、画作被盗、易手等情况乃为空白.本文以民族志田野调查方法,以参与观察者身份,通过搜集、挖掘、整理社会角落中非文字的口述史,并结合相关史料,试图还原该画作在递藏过程中的一段历史空白.作为个案研究,笔者将中国画收藏纳入中国乡土社会的大背景中,并突出区域浦江的典型性特征.同时揭示乡土社会被边缘化了的书画爱好者、收藏者和见证者对构建区域美术史和收藏史的重要性,那些非文字的口述史是研究艺术史、收藏史不可或缺的部分.

    口述史乡土社会中国画收藏黄宾虹张如求

    "今晨又向羊城去"——潘天寿的几趟广东之行

    周飞强
    3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简要考证了潘天寿的几次广东之行,及相关的诗书画作品.匡正一些以往研究中的错漏之处,并挖掘若干相关一手文献.如此一方面丰富了潘天寿研究的内涵,另一方面也约略点出了其与广东画坛的关联,及带来的一些积极影响.

    潘天寿梁世雄广州展览

    组织联动与资源整合——作为管理者的刘海粟与上海美专的崛起(1919-1926)

    宋金明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1919年至1926年既是刘海粟个人事业的上升期,也是上海美专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前者从一个初掌美专的青年校长成长为颇具影响的艺界名流,后者经过"不息的变动"在全国美术教育界一枝独秀.本文从管理学的视角切入,重点关注作为学校负责人的刘海粟如何通过内外资源的整合,同时实现了个人的跃迁和上海美专的发展.

    刘海粟上海美专组织互动资源整合

    20世纪30年代新兴木刻家王绍洛的木刻创作与活动

    陈长田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3年毕业于上海美专的王绍洛是我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之一,其木刻创作活动集中在20世纪30年代,可分为三个阶段:1930-1934年,在上海参加左联,发起成立"MK木刻研究会""涛空画会"等美术社团;1934-1937年,在山东推动新兴木刻传播和发展,组织"第一届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济南巡展以及"山东全省木刻展览会";1937-1940年,在山东抗日根据地从事抗日文艺宣传,筹办"山东鲁艺",教授木刻.

    王绍洛新兴木刻"MK木刻研究会""山东全省木刻展览会"山东鲁艺

    "抱石皴"学缘与地缘之窥

    黄文祥沈燕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抱石皴"是傅抱石在重庆时期山水画向现代转型所创立的皴法.本文以傅抱石入蜀前后画风的变化为线索,通过对散峰笔法时间节点、傅抱石负笈留学日本、栖居金刚坡时期的学缘与地缘予以深入剖析与诠释,进一步揭示傅抱石作为现代美术先驱,在重庆时期的艺术探索给当下的启示意义.

    抱石皴学缘地缘

    同明相照:陈巨来与施蛰存艺文交游考述

    赵辉侯彬
    6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巨来为篆刻巨擘,施蛰存为文学巨匠.二者为浙江同乡且年龄相仿,又都寓居海上,皆乃海上名人,还曾是"牛棚难友",种种的"交集"使得二人志趣相投且一见如故.陈巨来与施蛰存自1963年10月定交后,便开启了长达二十年的艺文交往,在印章酬赠、序跋题写以及推动《安持人物琐忆》之发表等方面多有往来.本文以相关的年谱、信札、日记、印作等文献和图像资料为依据,考察二人的交游情况,由此管窥二者的治学理念与艺术成就,并揭示20世纪文学界与篆刻界文人互动的诸多历史细节.

    陈巨来施蛰存《安持精舍印冣》《安持人物琐忆》

    王肇民早年重要艺术履历新探

    彭飞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州美术学院已故终身教授王肇民先生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一位重要的艺术家,但是其1949年前的艺术履历学界所知甚少.论文对王肇民先生早年在杭州、北京等地重要艺术履历进行了具体深入的考察,可以让我们对其早年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思想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王肇民早年艺术履历作品艺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