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工作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工作
艺术工作

韦尔申

双月刊

2096-076X

024-23930125

110004

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19号

艺术工作/Journal Centre of Art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继承延安鲁艺传统,振兴我国美术事业,促进高等美术教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鲁艺在东北:将炽热的艺术"人民性"传承光大

    夏燕靖
    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之后,陕甘宁、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的文学艺术工作者积极响应毛泽东同志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包括农村和部队基层,通过创作大量文学艺术作品等方式,积极参与抗日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些作家和艺术家得到了有效培养和引导,成长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优秀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的创作内容主要围绕反映工农兵的生活和斗争,这些作品不仅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而且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激励和鼓舞人心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工农兵群体中的文艺活动,有了从未有过的广泛性,并从工农兵群体中涌现出新的作家和艺术家,这一切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运动已经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风貌.至此,延安文艺成为"人民文艺"的时代路标,"人民文艺"这一精神也得到广泛弘扬,并成为中国现当代文艺史册上的重要里程碑.时隔72年,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工作的导向,体现了党的领导和推动文艺建设的鲜明立场.诚如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的,文艺创作需要符合时代精神和人民群众期待的优秀文艺作品的关键性,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同时强调了党对文艺工作领导的进一步加强和持续改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指导和战略部署.故而,研究从延安鲁艺到东北鲁艺发展的光辉历程,展现这是一所流淌着延安鲁艺红色血脉的学校,这是延安文艺和东北革命文艺取得历史贡献的集中代表,更是东北革命文艺践行和传播延安文艺传统和精神的典范,并在新中国文艺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以东北鲁艺昭示着光明与胜利为主线,探讨其从延安、佳木斯、哈尔滨、长春,最终落脚于沈阳的历史进程,并以艺术家王盛烈为例,探讨自延安文艺一脉相承赓续前行的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历史性、当代性与革命性,进而阐明新时代艺术家的责任使命,必须与人民共命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延安文艺东北鲁艺艺术"人民性"革命文艺

    "世俗性""超常性"与政治空间:塔尔寺精神空间的视觉呈现

    潘超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围绕青海塔尔寺的摄影与绘画出现,各类图像在记录历史细节的同时,亦构建出由塔尔寺的寺院建筑、喇嘛祝祷场景、庙会集市和族群形象的人文景观及文化空间.图像生产者观察并记录了塔尔寺精神生活的各环节,在塔尔寺内外空间中体现出各族群共享的至高存在的本原意识,以此形成庙会日常生活场景、崇高典型性建筑以及具有超常经验的祝祷场景.其中在抗战的非常时刻,塔尔寺祝祷的视觉经验再现政教并施的行为,表明将宗教纳入国家叙事的重要作用,成为共同应对民族危机与战争的精神力量的来源,世俗性、日常性与超常性混杂的塔尔寺图像所建构的精神意识空间纳入发现西北、重塑边疆与构建国家形象的共同叙事中,在政治空间领域中起到补充边疆实况、促进形成政治共同体的作用.

    塔尔寺政治空间超常性边疆五族共和

    "光晕"的凋敝与新生——论本雅明对现代绘画感知方式的重塑

    袁青
    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雅明将"光晕"作为诠释传统艺术的核心概念,并通过其在现代艺术中的凋敝界定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分野.随着机械复制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商业资本的渗透,20世纪的绘画艺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传统绘画依循于光晕所蕴藉的原真性、距离感以及膜拜价值,被现代绘画艺术展现出的可复制性、娱乐性和展示价值所颠覆.这种转变异化了绘画艺术的本质,改变了个体对绘画图像的感知方式,人类在追求感官刺激的麻木状态中逐渐迷失.此种背景下,本雅明通过剖析鉴赏主体与当代绘画之间的多维关系,揭示出机械复制时代人类对绘画艺术的独特感知方式,即以群体观赏的"惊颤"体验重塑了个体观审的"静观"体验,不仅为人类应对现代性危机提供了积极有效的策略,而且为当代绘画艺术的多元化走向探寻出一条合法且可行的道路.

    本雅明光晕绘画静观惊颤

    艺术史家的摄影之眼——沃尔夫林美术史研究的摄影意识

    王欣萌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至20世纪初,早期的艺术史家是在对照片的使用中推进和完善自己的研究的,这仰赖于同一时期摄影术的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的意大利具有良好的艺术品摄影生态,不仅产生了专门服务于艺术史家的摄影公司、照片收藏馆,还涌现了一批熟练使用和收藏照片的艺术史家.世纪之交活跃于德国的沃尔夫林在两个角度体现出他艺术史研究中的摄影意识:一为在课堂中用幻灯机展示画作,并由此产生了研究中对视觉与心理感知的尊崇:一为在早期著作中提出空间摄影中的"主要视域"观点.后世其他人文学者如潘诺夫斯基、克拉考尔积极以沃尔夫林对摄影的思考为基础展开对艺术品摄影的讨论.本文探究了摄影如何使得艺术史家提炼出这些有关艺术本体认识的观点.照片的档案生态使得当代人能够对那个时代的艺术史境况进行分析研究,而这种分析研究也许给了我们一种阐释图像转向的可能路径.

    摄影艺术史家沃尔夫林涂绘图像

    平淡与情动:中国文人山水画程式与笔墨的情感机制

    段歌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早期山水画论在感物抒情传统中形成"乐"的审美情感.玄学思想又将情纳入中国文士心性建构中,在与斯宾诺莎-德勒兹情动理论的镜映下,山水画以"游"为核心的人与物流动模式创造了一种非主体中心的感发序列,图喻了抒情的源初发生序列,同时以程式与笔墨分别指向了山水画情动的本体与表象面向,通过艺术家作为调控中介,最终指向了作为极点的原自我.

    文人山水画程式笔墨平淡情动情感机制

    重构真实:虚拟雕塑创作范式初探

    田华丰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雕塑与"真实"的关系入手,引出了"四重虚拟"的概念,并基于当下对"真实"的虚拟重构,从创作主体、表现对象以及创作材料等方面对虚拟雕塑进行了创作范式的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得出,实体形态的雕塑并不一定就不是虚拟雕塑,同时,运用虚拟数字技术也并非虚拟雕塑的唯一判定标准,而是在此之上,对于主体性漂移的思考,虚拟体验的塑造,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对于各种"变感材料"等媒介和手段的应用等,才是虚拟雕塑的本体论特征.从而佐证"不论是否为非实体雕塑,在运用虚拟数字技术的基础上,用虚拟经验重构当下的真实想象,正是虚拟雕塑的主旨"的主要论点.

    真实虚拟雕塑创作范式

    何种主体?何种对象——浅析非人类中心主义视角下的当代艺术实践

    陈延辉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漫长的艺术发展历程中,人类一直是艺术创造的主体.可以说,过往的艺术史就是一部"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的艺术史,特别是自文艺复兴起对于人文主义的尊崇,让我们始终将非人类存在视为艺术创作的对象.21世纪伊始,人类学发生了本体论层面的转向,过去只是作为人类凝视的对象——非人类生命、机器、物等等,逐渐被认为是与人类文明互相深嵌的存在."人类世"(Anthropocene)带来的全球生态危机,亦让人类开始重思其与地球上的其它存在之间的紧密联系.近年在当代艺术实践中弥散的关于"非人类中心主义"因素,正是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强调当代艺术调用"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资源井深入实践的逻辑在于,在遵循科学实证精神的同时,当代艺术的优势在于其可以在危机加速的年代依靠感性经验直接发出声音,从而引导人们对现实作出积极回应.

    主体非人类中心主义当代艺术

    语一图互文中的两个面向——兼论《时代漫画》的当代启示

    张明君孟宪德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较于表音文字,表意文字的本质就是图画,文字叙述的深刻性、反思性发生在从图像抽象成文字的转化过程中,故两种叙事在表达形式、叙事逻辑、叙事深度和受众体验上形成了各自的特征.本文旨在方法论层面厘清图与说的叙事特征与关系,并以《时代漫画》为例论证语图叙事可以兼顾直观与深刻,并对成功的语图叙事的类型进行归纳,给出确保两种表达方式在共同叙事上相互助益的四个可操作化建议.

    图像传统语图互文方法论《时代漫画》

    东北工业题材主题绘画创作中劳模形象塑造

    苗艳菲张船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东北工业题材主题绘画的发展历程中,劳模形象的变迁与工业发展同向而行.劳模形象的塑造彰显时代风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现实影响力.艺术家们通过对绘画语言和表现风格的调整实现劳模形象的艺术表现和精神意义方面的传承与创新,他们把握时代脉搏,开拓创作思路,助推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和文化发展,助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劳模形象工业题材绘画劳模精神

    《万岁通天帖》是琅琊王氏的传家宝吗?

    史睿
    6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魏晋士人以书法资源作为弈世绵延的重要权力来源,世家大族无不家擅用笔之法,门有笔精之士,秘藏墨妙之作,言为高下之评.《万岁通天帖》汇集了琅琊王氏历代祖先——尤其是包括了书圣王羲之在内——书迹的重要作品,其形成、传承、进献、散佚,与士族命运息息相关.王褒及子孙入关之后聚集起来的《万岁通天帖》将书法、家谱、文集三者社会功能合而为一,甚至注入了祖先的灵性与使命,成为新的琅琊王氏传家之宝,支撑了王家由南入北,经历了西魏、北周、隋、唐、武周多个朝廷,得以在乱世之中延绵不绝.全方位考察如此重要书家及其重要作品的生命史,正可突破旧的书法史叙事,探索历史中书法文化的真实功能,实现从书法史走向总体史的转变.

    万岁通天帖王羲之琅琊王氏书法士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