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工作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工作
艺术工作

韦尔申

双月刊

2096-076X

024-23930125

110004

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19号

艺术工作/Journal Centre of Art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继承延安鲁艺传统,振兴我国美术事业,促进高等美术教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礼赞祖国华诞助力辽宁振兴——鲁迅美术学院高质量完成国庆辽宁彩车专项任务

    鲁迅美术学院
    6-12页

    宏观视野与辩证思维——尚辉的《人民的艺术:中国革命美术史》

    王镛
    1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尚辉撰写的《人民的艺术:中国革命美术史》是一部描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与推动的中国美术发展史,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史学研究中,开拓并提出了一个党派美术史研究的新视角和新的史学概念.本文以“宏观视野与辩证思维”来概括该著研究历史的方法,认为该著从整体上准确地把握了近百年来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和主流趋势,同时透过中国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现象揭示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从内在结构上分析中国现代美术承传与创造、择取与我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与多样表现形态、大众美术与精英艺术等矛盾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阐释自己独立思考的深邃洞见.

    现代美术史研究宏观视野辩证思维

    《抗震壮歌》——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实践与思考

    李卓
    1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美术可以理解为一部民族国家美术史,而这一时期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对于构建中国油画有着至为重要的作用.随着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兴起,强调形式语言和自我个性的艺术叙事模式,由此注重宏大叙事和情节性描述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受到一定的冲击,但主题性美术创作在历史叙事、国家意志表达、民族精神塑造方面仍扮演着重要角色.进入新时代以来,如何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史诗作品成为新时代美术工作者的使命.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记录和探索完成了一次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完整实践.

    主题性宏大叙事剧场纪念碑

    延安鲁艺的色彩学教学与实践

    吴端涛
    1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梳理了延安鲁艺美术系在不同时期的色彩学课程设置,注意到在一段时期色彩学等西方画理课程被中断的现象.课程中断的背后,映射出当时鲁艺在人才培养上所滋生的对形式和内容之间的统一认识不足等问题,而由庄言油画展览所引发的马蒂斯之争正成为问题爆发的集中体现.该问题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得到了有效解决,并掀起了向民间学习的热潮,继而推进了延安鲁艺的色彩造型实践,为西方色彩造型理念与传统民间色彩造型体系的融通互鉴提供了助力.

    延安鲁艺色彩学课程马蒂斯之争色彩实践

    “自觉”完成:中国当代艺术的“现代性”欲求

    谷文文
    2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般认为,中国的当代艺术以1979年的“星星美展”为开始标志,是改革开放在中国艺术史上的直接和充分的反映.从另一角度来说,不可否认的是其产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又一次对“现代性”追求的大背景中,以“现代性”为视角对当代艺术的发生和之后的发展演变进行考察,可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其“自觉”意识觉醒的线索.

    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现代性主体性自觉意识

    艺术家档案数据库建设规范初探——以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工作为例

    武如飞
    3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一种非官方的档案建设成了当务之急.“中国现代艺术档案”(CMAA)从1990年代迄今,以数据库的方式建设艺术档案.艺术档案数据库的建设与经典档案学的工作方法既有延续之处,也需要探索适应当代艺术发展特点的开放的、弹性化的档案数据库.文章为笔者结合在“中国现代艺术档案”(CMAA)的工作经验,从数据库的构建、数据库的格式、信息的整理和分类、信息的录入与编号四个方面来探索数据库的实践构建.

    档案实践数据库格式当代艺术

    摄影180年在中国

    克里斯多夫·菲利普
    34-37页

    从生活现场到观念图像——日常物品拍摄中的精神转向

    刘高峰
    3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60年代后,摄影逐渐从记录现实的工具转变为表达理念的形式.艺术家由传统的“形式审美”转向对日常事物的深层文化编码,在视觉中完成了由审美趣味向问题意识的精神转向.技术和美感已不是衡量一件有价值摄影作品的标准.艺术家不只通过摄影媒介呈现出物品的外貌,更重要的是讨论其背后的人文内涵.

    静物摄影视觉转向文化编码人文内涵

    无相机摄影创作——物影印相法对摄影语言的推动

    徐丹
    4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20世纪20年代,摄影创作的观念受到构成主义、超现实主义和达达主义的影响,种类繁多的摄影技术、流派和风格的出现,让摄影体现出不同寻常的活力.“光绘成像法”衍生而来的物影印相创作手段,让摄影从1839年以来的大众对于摄影从作为再现现实这一观念中抽出身来.直接印相的方法让物影摄影作品消除了一直以来画意摄影思潮作品中保留的过多细节,从形式结构的意义上简化图像,将光与取景的相互作用作为产生抽象效果,在持续的形式变化中表现出明显的实验特征,物影印相的表现手段,促进和成就了新的摄影语言,开辟了摄影现代主义之路.

    物影印相光绘成像法无相机摄影

    应物象形——浅析传统雕塑语言的当代转换

    李伟
    4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雕塑,作为一种空间艺术造型景观,除了美化空间之外,还通过静止的形象反映着社会生活和文化审美状态,表达着创作者的审美意趣、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并且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其艺术语言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传统观念认为雕塑与绘画一样,都要在深入观察对象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突破对象的形体表面的局限,从而得其韵、塑其神,让视觉的知觉活动与想象力结合,产生出最佳的视觉审美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应物象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审美观念的转变,虽然应物象形的造型观依然适用于当代文化语境,但是传统雕塑语言需要结合当代语境进行一定的转换,让雕塑这一造型艺术服务于新时代下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活动.

    传统雕塑应物象形应物赋形造型观表现语言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