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工作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工作
艺术工作

韦尔申

双月刊

2096-076X

024-23930125

110004

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19号

艺术工作/Journal Centre of Art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继承延安鲁艺传统,振兴我国美术事业,促进高等美术教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博士到博世

    尹定邦
    4-7页

    品牌作为文化记忆的当代性——记"南粤早茶"的视觉观念变迁

    廖宏勇许梓博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粤早茶"的历史发展脉络折射出在时代观念的演进中,品牌视觉符号在塑造文化记忆与认同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通过媒介议程与观念化的品牌符号叙事,"南粤早茶"构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叙事逻辑与文化记忆.在这样的"观念王国"中,视觉符号成为品牌承载和传承文化价值的载体,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与符号重塑中彰显出独到的价值.视觉符号的策略性使用,为消费者构建出一种心理空间与实体空间上的"记忆真实感",从而激发出依托个体文化记忆,且带有鲜明共同体意识的品牌认同.在时代变迁的宏大叙事背景下,"南粤早茶"也面临着内部矛盾与外部压力带来的种种冲击,而媒介科技对消费意识深层影响,让品牌的"媒介化重塑"成为"南粤早茶"在新的历史条件中获得发展方向与动力的关键.

    南粤早茶文化记忆当代性视觉观念

    担当智库高质量发展的高校使命

    牟岱王秋凡祝军
    14-20页

    "地域性"如何介入中国式现代美术研究?——理论依据、叙事逻辑及研究范式

    胡乃斌吴晶琦
    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构建也引发了关于"中国美术现代化"问题的反思,"中国式现代美术"亦获得广泛关注.本文以"地域性"介入中国式现代美术的话语体系,试图为中国式现代美术的内源性构建一个"在地性"框架.首先,本文从"地方性知识"的概念出发,为地域性介入中国式现代美术寻找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以地域性视角重新思考了新时代文艺的主要问题.其次,本文从"地域叙事是什么""地域叙事的审美模式"及"地域叙事如何言说中国"这三个阐释维度出发,深入剖析了中国式现代美术的地域叙事逻辑,将地域叙事作为"中国经验"的"在地性"基础.最后,本文在"地域性视角下美术史话语的整体构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思考"话语中心地区之外的各地如何融入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和"各地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的问题,以此构建中国式现代美术研究范式的"地域路径".通过上述的分析和讨论,本文认为:"地域性"能够为中国现代美术的生发提供一个全新的解构与重构的视角,从而完善中国式现代美术的理论话语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美术现代性地域性地域叙事

    氤氲:中国传统艺术意境的文化内质与生成动力

    周铭哲张永杰
    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传统艺术中意境的生成离不开艺术家对于客观世界的审美把握.除了艺术家主观的审美心理活动与观测到的外部世界作为艺术意境生成的必要条件外,中国传统艺术意境中还包含了艺术家的氤氲之气.氤氲之气由阴阳二气相交而生,蕴含着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整体气质与人格气度,是意境得以生成的重要文化内质.而艺术意境的生成也离不开气之氤氲的展开.气之氤氲的展开过程是艺术家将氤氲之气代入具体的艺术创作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开展为艺术意境的生成提供了动力.

    氤氲中国传统艺术意境

    人的主体性视域下西方风景入画问题研究

    高雁
    3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西方美术史上,风景成为绘画主题是晚近现象,直到17世纪,完全独立的风景画形式才出现.艺术史学和图像学的研究者虽然都曾对这现象予以关注,但从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理论框架出发探问风景画的诞生和演变仍可获得一种新视角,即风景入画的深层内涵是人与自然互动关系变化以及人的主体性表达.从这一视角出发,风景入画问题就不能只限于分析风景画的诞生,风景画发展尤其是19世纪后风景画创新更体现了人从自然崇拜向个体表达的转变以及艺术中人从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向体验主体的演化.

    自然风景画理性主体身体-主体

    西方展览正典:评马琳《西方艺术展览制度研究:从沙龙展到双年展》

    陈国森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琳的《西方艺术展览制度研究:从沙龙展到双年展》探讨了西方艺术展览制度从早期现代至当代的发展历程,并将其置于艺术史的语境中,分析展览制度对艺术展示与传播的影响.通过对从沙龙展到威尼斯双年展等诸经典展览的详细分析,此书构建起了一个线性的、具目的论色彩的展览正典史,也揭示了展览制度相对于艺术史叙事与艺术展示、接受过程的重要性.此书为理解西方艺术与展览制度的相互作用及其演变提供了一个谱系,然而其所要探究的展览制度发生学的有效性与其所依赖的正典叙事本身的有效性却仍值得商榷.

    展览制度策展人制度博物馆沙龙展双年展

    21世纪中国当代水墨观念变迁刍议

    王煜任海丁
    4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2000年之后二十年的水墨艺术实践,在观念上可审慎地将其分为三种倾向类型:概念性的、图像性的和汲古性的.其一,是以实验水墨为前绪的概念性水墨观念.它倾向西方学理下的二元论的艺术本体观,试图零度化水墨语言,甚至取消水墨旧有美学所指及其艺术媒介性,达到水墨概念上的新本体——目的是以此来破除它与国际现、当代艺术在艺术媒介层次上的隔阂.其二,是以2013年起始的"新水墨"为代表的、包括强调风格意义上的中西结合的全部水墨艺术作品.它们的实质,是在水墨艺术的历史美学所指与媒介空性二者的矛盾空间里作自由融合的表现.这是一种偏重"图像性"叙事的艺术观念.其三,汲古性的观念实践,则多是以个体经验出发,在本土学理下续接明清水墨艺术的问题域,以便谋求传统美学的私人化再生.以此划分来考察并比较西方现、当代艺术发展的观念,即得出这三者的实践并非发展意义上的超克关系,而是呈现出彼此影响联动复杂状态.不同于西方艺术的现当代之变,水墨艺术因本身自有的"间性"特质,天然地拥有形式超越性的意旨,它可以含纳长时段的历史美学变化而不必具有西方古典艺术与现、当代艺术的那种决然断裂性.用艺术间性的角度思考新世纪水墨艺术的观念变迁,不仅便于化解旧有的传统、现代、当代三分法的风格时序矛盾,也将深化对水墨艺术本身的再认识.也即是,在此可以通过水墨艺术的特殊性,来反观全球现、当代艺术的问题在理想中的多元多价的价值视角问题.

    水墨艺术现代当代观念变迁

    城市公共艺术的公众感知效应研究

    陈刚朱慎贤
    50-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众感知公共艺术是实现其公共性价值的基础.然而针对"公众如何感知公共艺术?"这一重要问题一直缺乏有效的研究.本研究提出了基于线下实地调查问卷和线上社交媒体数据分析的综合方法,并借助于统计分析和深度学习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上海五个公共艺术项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揭示了公共艺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显著地位,以及影响公众感知公共艺术的关键因素.线上评论数据使我们能够更加细致了解公共艺术的现实状况并发现问题所在.研究公众对于公共艺术的感知和情感反应,对完善公共艺术理论框架,增强其在城市空间中的公共性价值,乃至提升城市文化生活的质量和城市的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艺术公众感知实地调查问卷社交媒体数据分析

    从观念到行动:气候危机时代的当代艺术

    郭艺涵
    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因素在艺术史中曾经扮演重要的角色,气候题材的经典艺术作品在中外艺术发展历程中屡见不鲜.而在日益严峻的气候现实中,我们不仅需要重新审视艺术史中的气候因素,同时也需要意识到:气候与当代艺术实践的关系也已经超越过往,乃至发生本质变化.气候因素不仅是艺术实践的素材与观念来源,而逐渐成为迫切需要予以应对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气候危机时代的艺术"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实践中无法回避的背景与前提.在这种背景下,艺术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在"人类世"中有所作为?同时,应对气候问题本身需要跨学科、跨领域专业人士通力合作,当代艺术亦需要不断拓展自身边界,积极地参与到与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非艺术"领域的实践者合作.全球范围内的当代艺术实践者,正是在这一源自人类普遍境况的背景下,深入地参与到"生活世界"的现场,试图将艺术观念转化为现实行动.

    气候艺术史当代艺术介入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