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名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名医
名医

月刊

名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王维虎:躬行求索科研育人,怀志奋进"医心"报国

    郑苗苗谢蓓蓓
    1-3页

    赵玉荣:寻道无悔,护佑新生

    郑晗谢蓓蓓
    4-5页

    抗结核药物对肺结核合并乙肝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倪媛媛普琳梅
    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抗结核药物用于肺结核合并乙肝患者的临床治疗时对其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9月就诊于本院内科、结核科及抗结核门诊的1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70例患者经临床诊断确诊为肺结核合并乙肝患者,作为研究组;另70例患者经诊断确诊为肺结核,且乙肝病毒呈阴性,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抗结核药物治疗.统计、对比和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肝损时间及肝功能损伤率等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相较治疗前均有大幅升高(P<0.05),且研究组肝功能各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肝功能总损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在治疗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及以上)的肝功能损伤发生率同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肝功能恢复时间为(20.58±10.96)d,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2.43±3.08)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结核药物对肺结核合并乙肝患者的肝功能损害明显,且发生时间较早,恢复较慢,临床应当予以重视和干预.

    肺结核乙肝抗结核药物肝功能

    压力性损伤预防知识与实践及对临床教学的启示

    曹涧敏刘贤团梁红丽陈雄芬...
    9-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压力性损伤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生理痛苦,延长治疗护理的时间,增加患者家庭及医疗卫生机构的负担.临床中应注重预防压力性损伤,了解压力性损伤预防知识,提高应对能力,减少压力性损伤带来的不良后果,缩短患者治疗护理时间,提升患者生命质量.护士是临床上预防压力性损伤的主要力量,其专业知识、临床实践能力与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有直接关系,而新入职的护士及实习生对预防压力性损伤的经验不足、应变能力弱,以致护理效果欠佳.临床教学可将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联系起来,巩固过往所学理论知识,掌握新知识及锻炼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可通过临床教学提升新护士与实习生的护理水平,使其从"护理新人"转变为专业护理人才,更好地服务临床.本文根据国内外最近研究,总结临床上压力性损伤预防知识与实践及对临床教学的启示.

    压力性损伤预防知识预防实践临床教学

    套管针引导下腹膜透析置管术在茂名地区的开发应用

    陈培浪甘文倩
    1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套管针引导下腹膜透析置管术在茂名地区的开发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6月在茂名市人民医院住院符合入选条件的30例行套管针引导下腹膜透析(PD)置管术患者,纳入A组;另外选择30例同期行传统PD置管术患者,纳入B组.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时间.结果:采用套管针引导下PD置管术的A组满意度明显高于B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B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两组患者的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腹膜透析患者采用套管针引导下PD置管术治疗,能够有效降低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满意度,缩短手术时间,提升工作质量.

    套管针引导腹膜透析置管术茂名

    联合筋膜鞘悬吊术和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先天性中重度上睑下垂的临床效果

    范好荣张文斌陈雪艺
    1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先天性中重度上睑下垂患者采用联合筋膜鞘悬吊术和提上睑肌缩短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抽签法将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间在我院就诊治疗的54例先天性中重度上睑下垂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27例、38眼)采用传统联合筋膜鞘悬吊术和提上睑肌缩短术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27例、39眼)则采用改良联合筋膜鞘悬吊术和提上睑肌缩短术进行联合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的睑裂高度(PFH)、上睑缘至角膜映光点距离(MRD1)、术后上睑回退量、上睑活动范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矫正效果差异进行比较.结果:术前两组患者PFH、MRD1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正矫率要高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患者术后上睑回退量小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要低于对照组,上睑活动范围则要大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两组患者PFH、MRD1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先天性中重度上睑下垂患者治疗中应用联合筋膜鞘悬吊术和提上睑肌缩短术的效果显著,该治疗方式可有效促进患者PFH、MRD1的改善,有着良好的矫正效果,但同传统术式相比,改良术式的应用能够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矫正效果,并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联合筋膜鞘悬吊术提上睑肌缩短术先天性中重度上睑下垂改良术式矫正效果

    2021年某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对策

    方卫军
    1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2021年枞阳县人民医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调取2021年枞阳县人民医院信息系统中十大常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可联用)治疗病历300份,统计病历科室分布,评估临床用药合理性,记录不合理用药类型,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使用人群以内科、骨科及外科位列前3位,构成比依次为58.67%、21.00%、12.00%;使用频次以醒脑静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及灯盏花素注射液居前3位;醒脑静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及舒血宁注射剂存在不合理用药;不合理用药类型前3位为溶媒错误、适应证错误及疗程错误;2021年不良反应平均发生率为7.00%,以联合用药最高,达13.79%;灯盏花素注射液(8.89%)、血塞通注射液(8.00%)及舒血宁注射液(7.50%)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全年平均水平.结论:枞阳县人民医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使用存在不合理情况,且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不良反应,尤以联合用药及单一灯盏花素注射液使用具有较高风险,应重点关注.

    中药注射剂活血化瘀不良反应

    碘仿氢氧化钙糊剂根管封药方案治疗慢性根尖周炎的效果

    高小兰
    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使用碘仿氢氧化钙糊剂根管封药方案治疗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80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甲醛甲酚根管封药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碘仿氢氧化钙糊剂根管封药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封药次数、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封药次数对比,实验组较佳(P<0.05).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实验组较佳(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实验组较低(P<0.05).结论:对慢性根尖周炎患者实行碘仿氢氧化钙糊剂根管封药方案治疗,能有效减少患者封药次数,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碘仿氢氧化钙糊剂根管封药慢性根尖周炎

    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检测中染色内镜联合NBI的筛查价值

    谷群
    2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染色内镜联合内镜窄带成像术(NBI)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50例胃部可疑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采用白光内镜、靛胭脂染色内镜、靛胭脂染色内镜联合NBI实施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在不同检测方式下评价患者胃部病灶轮廓、胃黏膜层状态、微血管组织状态,对不同检验方式进行病理学检测的一致性分析,对比各方法之间检测的灵敏度、差异性及预测值.结果:靛胭脂染色内镜联合NBI在早期胃癌、癌前病变检测中的效果更为突出;采用靛胭脂染色内镜联合NBI检测的早期胃癌、癌前病变图片质量评分优于其他单一检测方式,差异显著(P<0.05);不同检测方式诊断结果与病理活检诊断结果具有一致性(Kappa系数分别为0.504、0.558、0.628,P<0.05);靛胭脂染色内镜联合NBI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差异性、阳性阴性预测值均优于其他单一检测方式,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靛胭脂内镜染色联合NBI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检测中的效果更好、诊断效能更高,对于提升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具有重要的价值.

    早期胃癌癌前病变内镜窄带成像术白光内镜靛胭脂染色内镜病理检测

    临床应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

    胡云霞
    2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应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本院就诊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800例.对患者治疗效果、发生不良反应情况、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800例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8.50%(788/8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5%(30/800),其中皮肤反应、消化系统反应占比最高,分别为33.33%(10/30)、30.00%(9/30);不合理用药中以用法不合理占比最高,为50.00%(15/30);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给药途径、联合用药是喹诺酮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喹诺酮类药物的治疗效果明显,但出现不良反应概率较高,以皮肤反应最为常见,存在明显用药不合理现象;年龄、给药途径、联合用药是喹诺酮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应尽早采取干预措施,预防不良反应发生.

    喹诺酮不良反应不合理用药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