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俗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俗研究
民俗研究

张士闪

双月刊

1002-4360

msyjbjb@126.com

0531-88362166

250100

济南市山东大学南路27号

民俗研究/Journal Folklore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民俗刊物。旨在开展民俗学学术理论研究,重视民俗资料的搜集整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河流与人类文明

    葛剑雄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在人类文明之初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水源和物资,也是人类迁移的主要通道,还催生出统一的国家和集权政权,并对人类精神文明创造产生了巨大影响力.但与此同时,人类在河流面前也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会与河流发生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互动,并且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正是这种互动,使人类在不同的流域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文明形态.

    河流人类互动文明形态

    黄河改道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

    江林昌李笑笑
    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距今4000年左右,由尧、舜、鲧、禹等领导的多部族参加的洪水治理运动,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过去,学术界对这场运动关注最多的,是治水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认为:共工、伯鲧等用"堵"的方法治水失败;大禹、皋陶、伯益等用"疏"的办法治水成功.由此引申到政治方面,便是要广开言路,疏通民意.事实上,这场工程还有更重要的一层意义没有引起学术界重视,即由治理洪水引起的黄河的改道、九州的划定,以及由此促成的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它标志着中华文化由五帝时代"多元并行发展"格局转变为夏商周三代"多元一体发展"格局;标志着中国大地上众多氏族、部族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第一次大团结、大融合,为春秋战国时期以六经传承、诸子争鸣为特征的轴心文明诞生奠定了第一块坚实的远古文化基石.

    贝壳堤洪水治理黄河改道早期文明

    大河上下灵岳之间——上古时期黄河流域的文化联系与族群融合

    方辉郭晓娜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源于青海的黄河,贯穿我国北方的九个省区,从山东渤海湾汇入大海;地处青海的昆仑山、河南境内的嵩山与山东境内的泰山,都是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圣山灵岳.大河,将上下游连为一体;灵岳,赋予黄河流域先民共同的信仰.先秦文献中已经有文字记载周代、商代乃至夏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的考古新发现,从彩陶、玉器、农业、畜牧业、族群等几个方面体现出史前时期黄河上中下游地区之间存在着文化交流与族群互动,所有这些都可以说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

    大河灵岳文化联系族群融合

    汉代黄河河套区域农业发展与边疆农牧文明的互动与融合

    王方晗
    3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汉代开始,黄河河套地区的农业得到大规模发展,成为汉代最为重要的屯田地点之一.河套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宜耕宜牧的地理环境使其发挥了经济与文化的双廊道作用.汉匈农耕与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在此相互交融,区域农耕经济得以发展.以往研究多强调农作物为巩固汉代边疆提供物质保障,但忽略了其在汉与匈奴互动中的多面影响.当地生产的粮谷是维持汉与匈奴之间贡纳关系的重要经济砝码;汉匈在北方边境的互市推动了以粮食为媒介的农耕文化传播,也渗透到了草原民族的饮食文化和丧葬礼俗中.农耕社会与游牧社会在北方边境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互动,加深了汉匈文明的融合.

    黄河流域农耕文明区域农业汉匈关系

    "日常生活"视角下黄河文化与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韩若冰黄潇婷
    4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生精神谱系的集成,承载着厚重的民族记忆和国家记忆.在现代社会生活条件下,以日常生活视角审视和研究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对于促进黄河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重构当代日常生活图式、丰富日常生活内容,建构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生活理念、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进而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自由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日常生活黄河文化现代旅游融合发展

    眼光向下:大运河文化研究的一个视角

    王加华李燕
    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运河文化,即因大运河而生、而变、而传播的文化,具有"开放""包容""交流""融合"等多方面的价值内涵.今天,虽然大运河在交通、商贸等方面的功能已大大降低,但在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建构国家形象等方面,仍具有重要价值与功能,因此保护并传承好大运河文化有其现实必要性.只是,如今的大运河文化研究及其保护、传承实践,更多是从宏观、上层等角度展开进行的,而缺乏对民间、民众与生活层面的关注.为此,我们应该在已有的宏观、上层视角基础上,再秉持一种"眼光向下"的视角,"深入"民间、民众与日常生活,从而为当前的运河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国家公园建设以及大运河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视角.

    大运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眼光向下

    祖先记忆的再创作:一个运河沿线丝业市镇家族的故事

    吴滔
    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中叶以后,丝织业技术由苏州府城沿京杭大运河渐次传播到江南的普通市镇,部分城居"庶民"地主在积极从事工商业的同时,也陷入繁重的"役困"当中.为了摆脱"役困",通过特殊渠道获取优免差徭的特权,不惜更改祖先记忆,以获取更大的现实利益.黄溪史氏利用旌表建文忠臣这一重要文化资源,通过制造和传播《致身录》,将先祖"史彬"从一介粮长包装成建文朝臣,并以死勤事为由,将之成功供奉于嘉兴府和苏州府的乡贤祠,从而彻底走出长期阻碍该族持续发展的困境.

    乡贤祠致身录黄溪史氏

    明清时期京鲁运河的盗贼及其防治

    龙圣
    7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时期,常有盗贼在京鲁运河沿线出没,威胁往来粮船、官船、民船的航行安全,对民众生活、地方秩序和漕运畅通造成负面影响.京鲁运河盗贼来源广泛,其形成的原因,既与不同人群面临的生活困境有关,也与运河沿线的经济、交通和环境有关.明清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防治京鲁运河盗贼,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因为各种因素的存在,京鲁运河盗贼始终未能根除,成为沿河地区社会治理的一项难题.

    盗贼社会治理京鲁运河明清

    运河社会变迁与扬州杖头木偶戏的艺术重构

    路璐吕金伟
    87-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运河的开凿对扬州枝头木偶戏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早在唐代,大运河便形塑了扬州木偶戏赖以生存的地域文化根基.清代中期以前,运河城市扬州的兴盛促进了杖头木偶戏的发展.清末民国时期,扬州逐渐衰落,杖头木偶戏艺人离开扬州,转向周围地区的乡镇,展现出强大的文化适应能力.20世纪50年代以来,扬州日益发展,艺人带着杖头木偶戏再度回到扬州,成为纳入国家正式编制的从业者.及至今日,扬州杖头木偶戏积极与新的文化语境发生对话,聚焦于叙事与空间展演形式的重构、人才培养的重构,在保持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充分汲取其他艺术的养分,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依托乡土表演艺术展现运河宏大叙事的重要探索.

    大运河扬州杖头木偶戏社会变迁艺术重构

    并轨:扎根乡村的田野工作与促进变革的行动研究

    孙庆忠
    95-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田野工作是认识乡村的重要方法,也是提升研究品质的有效路径.面对乡土中国的现实处境,研究者多重身份的转换,既是破解乡村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生命变革的心灵修炼.25年的乡村问询之旅,突出的是田野工作与行动研究并轨的实践过程.这种对自身生命价值不断反观之后的领悟,不仅拓展了乡村研究的维度,也彰显了人类学知识生产过程的学术意义.

    田野工作行动研究促进变革乡村建设角色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