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黄河改道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
黄河改道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
引用
认领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NSTL
万方数据
维普
中文摘要:
距今4000年左右,由尧、舜、鲧、禹等领导的多部族参加的洪水治理运动,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过去,学术界对这场运动关注最多的,是治水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认为:共工、伯鲧等用"堵"的方法治水失败;大禹、皋陶、伯益等用"疏"的办法治水成功.由此引申到政治方面,便是要广开言路,疏通民意.事实上,这场工程还有更重要的一层意义没有引起学术界重视,即由治理洪水引起的黄河的改道、九州的划定,以及由此促成的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它标志着中华文化由五帝时代"多元并行发展"格局转变为夏商周三代"多元一体发展"格局;标志着中国大地上众多氏族、部族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第一次大团结、大融合,为春秋战国时期以六经传承、诸子争鸣为特征的轴心文明诞生奠定了第一块坚实的远古文化基石.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江林昌、李笑笑
展开 >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山东济南250100
关键词:
贝壳堤
洪水治理
黄河改道
早期文明
基金:
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新编)中国通史》"春秋战国卷"及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岗位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
出版年:
2021
民俗研究
山东大学
民俗研究
CSSCI
CHSSCD
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
0.69
ISSN:
1002-4360
年,卷(期):
2021.
(6)
参考文献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