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秘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秘书
上海大学
秘书

上海大学

吴欢章

月刊

mishu5993@sina.com

021-66135686

200444

上海市上大路99号上海大学128信箱

秘书/Journal Secretary
查看更多>>《秘书》杂志,是一本面向各级各类秘书工作者、秘书专业师生和秘书学者的专业期刊。《秘书》杂志由上海市教委主管,上海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月刊,每月15日出版。著名科学家钱伟长院士题写刊名。现任主编、社长为吴欢章教授。《秘书》杂志创刊于1983年8月,是国内创刊最早的秘书类期刊,亲历了我国新时期秘书理论、秘书教育和秘书职业的成长与变革。自创刊之日起,《秘书》杂志即本着理论与实际结合、内容与形式并重的原则,竭诚为秘书工作、管理工作、秘书专业教学与研究服务,力求以一流的学术水平、充实的信息含量、鲜活的时代风格、严肃的办刊态度赢得广大读者和作者的信赖。《秘书》杂志在办刊过程中,得到了来自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江泽民同志曾为杂志亲笔题词:"希望秘书杂志为推动秘书工作,促进秘书学的研究进一步做出贡献。"吴邦国、曾庆红、黄菊、陈至立等领导同志也曾为杂志题词,希望《秘书》杂志进一步提高质量,越办越好。社会各界,尤其是秘书界同仁对《秘书》杂志也始终寄予深切希望,引为良师益友。《秘书》杂志不仅是向秘书界同仁展示工作方法、规律和规范的窗口,也是他们彼此交流经验、观点和感悟的平台。在各方面的鼓励和鞭策下,《秘书》杂志为推动我国秘书事业的发展作出显著贡献。杂志所刊发的文章、推出的作者屡屡在秘书界产生反响、引人瞩目。在历届"全国秘书期刊学术成果评奖"活动中,《秘书》杂志的获奖率均名列前茅。因此,在国内秘书类期刊潮涨潮落的过程中,作为其中创刊最早的一份,《秘书》杂志却能始终稳定、健康地发展,成为我国秘书知识界的一方重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

    曾湘泉毛宇飞
    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被视为推动国家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的关键力量,对就业市场产生深远影响.作为重点就业群体的大学生,2024年度供给规模再创新高.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市场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互联网、房地产和金融等传统行业正经历转型,岗位需求收缩;另一方面,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在崛起,带来新的就业机会.本文基于招聘平台大数据,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并从需求侧、供给侧和供需匹配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这不仅有助于把握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动态,还能为促进供需匹配、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新质生产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技能匹配

    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内涵、价值与实现路径研究

    马君王永
    1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经济版图重塑和国内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日益成为公众讨论的热点.本研究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归纳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内涵及判定标准、困难与实现路径.上海作为国内外经济枢纽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都市,其大学生就业情况不仅具有示范意义,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本研究以上海为例,深入探讨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如何实现大学生的高质量充分就业,旨在加强大学生与就业市场之间的有效匹配,推动实现更高质量与更充分的就业,为政府科学决策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基础.

    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充分就业的价值路径优化

    差序政府信任影响因素研究

    李勇薛晓婧王然然
    2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水平的政府信任是促进公众合作的心理基础,可以减少行政运行成本,也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与实证分析,总结出形塑差序政府信任心理的三条路径:文化心理、央地绩效差异和媒体传播.实证结果显示:权威主义价值观与差序政府信任呈正相关关系;地方经济绩效越高,越能够弥合差序政府信任心理差距;报纸对差序政府信任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差序政府信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进一步提升政府信任水平,降低差序政府信任的负面效应,提出相应的实践对策:第一,提升治理绩效,注重培育信任文化;第二,提高政府回应能力,增进政府与公众的沟通;第三,调整大众传播策略,优化政府信任结构.

    差序政府信任文化心理央地绩效差异媒体传播

    地方感是如何影响居民社区参与的?——一项实证研究

    姚顺雨
    4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鉴学界的成熟定义,将地方感划分为依恋、认同与依赖三个维度.基于 1054份调查数据,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设计题项逐层检验,并使用检验后的量表工具,探讨地方感与不同类型居民社区参与行为的关系.结果显示,地方认同显著促进居民社区参与行为,而功能性依赖会激发居民参与意愿,增强其对于权益行动的关注.但是,相较于认同与依赖,地方依恋作为一种情感联系与支持,对于居民社区参与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甚至在面对外界压力时对参与行为具有一定的负向作用.

    地方感社区参与地方依恋地方认同地方依赖

    基于"双向奔赴"的青年发展型城市:理论内涵、评价体系与实践指向

    宋雪薛泽林
    5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与青年的"双向奔赴"是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核心要义.已有研究更多地关注城市对青年的支持政策这一单向视角,而对青年之于城市的引领、参与作用缺乏关注.本文从"双向奔赴"的视角,利用结构化理论的分析框架,从"结构-行动"互构层面揭示青年发展型城市的理论内涵与特征,包括结构层面的"城市对青年更友好"和行动者层面的"青年在城市更有为"两个相互作用的维度.从设计本体和设计驱动的领域出发,构建"二力六度"评价指标体系,包含6项一级指标、17项二级指标和57项三级指标,借助AHP-熵权法进行权重设置,使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城市发展与青年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研究发现,我国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应当着力于谋划青春事业、回应青春需求、推动青春建功、绘就青春画像四个关键点,努力把青年发展型城市由"施工图"变为"实景画".

    青年发展型城市结构化理论评价指标体系AHP-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

    供给侧因素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孙钰姜雪姚鹏
    7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优化供给侧要素配置对制定碳排放与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4-2022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动态QCA方法探索时间纵轴上供给侧因素对碳排放强度的组态效应,刻画组态覆盖度的空间分布差异.研究表明,供给侧因素在降低碳排放强度方面呈现三种组合模型:"单要素"模型、"要素-制度"模型和"多要素"模型,分别与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区域的实施效果相匹配;能源强度在降低东部和东北部区域碳排放强度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不同的碳排放强度驱动效果会带来差异化的供给侧因素组合.

    碳排放强度供给侧因素动态QCA

    规范、渐进与协同:"跨省通办"的推进逻辑——基于扎根理论的政策文本研究

    吕源
    8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省通办"是促进生产要素流动、优化政务服务的重要举措.本研究基于95份省级"跨省通办"政策文本,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构建"'跨省通办'推进逻辑"模型,研究发现:各省按照"规范发展"的要求,以"目标理念"为指引,以"渐进推动"为策略,以"协同推进"为抓手,在物质、人才、技术、政策和数据等方面的支持下,在线上和线下完成"跨省通办"有关事项.由此对"跨省通办"的协同机制、动态管理和数据基础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跨省通办"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

    跨省通办推进逻辑扎根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