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名家名作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名家名作
名家名作

月刊

名家名作/Journal Mingjia Mingzuo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由文学四要素看"直寻"与"不隔"——从创作到接收的双向维度解读

    李禹璇
    2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钟嵘的"直寻"侧重于"作家",着重"输出";而王国维的"不隔"侧重于"读者",着重"接收".基于此,由"社会生活"到"作家"、再由"作品"到"读者"便形成了一条"输入—输出—接收"的信息传递链条.在现当代文学语境下,先锋作家通过打破传统叙事结构实现"直寻",增强文本的直接性和感知性;私人化写作则通过躯体和欲望的语言展现"不隔",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可以说,"直寻"与"不隔"不仅是连接文学四要素的桥梁,还是现当代文学表达与接受的路径.

    "直寻""不隔"文学四要素文学理论现当代文学

    荀子民本思想研究

    赵紫云
    2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本思想历来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其从西周时期开始萌发,发展至春秋时代,已由掺杂"天命"色彩的民本观念进入了理性的民本思想阶段.孔孟秉承《尚书》"民惟邦本"的民本观,发展出重民的仁爱思想.而荀子则是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将民本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他所提出的"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君舟民水"等一系列主张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

    荀子民本思想儒家哲学立君为民制度建设

    《左传》的诸子著作性

    李怡萱
    3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左传》产生于战国中期,这个时期的社会文化发展已经进入了战国诸子时代,《左传》的写作也受到诸子著作创作的影响.通过对《左传》本身的特点与战国时期诸子作品的特点进行比较,探寻《左传》中存在的诸子著作特征,同时从诸子著作的角度为《左传》的创作动机再添新证据.

    《左传》战国时期诸子著作创作动机叙事性

    李煜后期词语言和修辞陌生化特色探析

    刘云
    3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煜,这位南唐末代君主,在中国词坛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中国词坛留下了永恒的艺术瑰宝.运用"陌生化"理论,分析李煜后期词对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的陌生化的追求,不仅赋予作品深度与多义性,也使作品具有更加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李煜后期词语言技巧修辞陌生化《虞美人》《子夜歌》

    苏轼:穿越时空的诗意人生与现代启示

    潘萱左
    3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轼,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集多种头衔于一身,其以卓越的文学成就和多彩的人生经历闻名于世.其文学经典让人如饮甘露;其跌宕人生让人心生憾意;其人生与天赋不相匹配,让人鸣不平,但正是这强烈反差造就了绝妙的独一东坡.旨在探寻苏轼命运多舛却又不失气节与浪漫,以及其人生经历与诗词创作的相互影响,窥其内心丰盈、感受超然的人生哲学.通过对苏轼的生平梳理和诗词浅析,感悟其作品在表达个人情感、抒发政治抱负、反映社会现实等方面所蕴藏的哲理内涵和思想境界,并从当代视角审视其思想的时代价值.

    苏轼人生经历诗词创作思想内涵现实启示

    神秘主义视域下王阳明的"合一"思想

    胡婉莹
    3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神秘主义式解读,可以看出其内心的反思与直觉在实现自我与世界合一中的重要性.王阳明认为,"心"是连接个体与宇宙万物的基础,通过内心感知实现与外部世界的合一,强调心灵感应在认知中的重要性.他的"合一"思想超越了单纯的外部统一,达到了内心体验与反思的合一.良知作为王阳明思想的核心,体现了个体内在的自我意识与普遍自我的融合,反映了他对自由的理解.王阳明认为,良知不仅是超理性的本体,更是个体自我实现的力量,体现了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追求.这种内向的自由与灵性,不仅关乎个人的精神成长,也为现代人追求内心的和谐与觉醒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王阳明神秘主义心学良知天人合一

    清代越南使臣咏桂平诗分析——以《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为中心

    李帅陈凤
    4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越南汉喃研究院合编,共 25 册,收录了元明清时期越南使臣的汉文著作 79 种,其中途经广西桂平所作诗歌 38 首,展现了从域外看桂平的新视角.从诗歌中可见越南使臣对于浔州八景、东塔等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的描绘,对途径桂平时所见所闻所感的记录,以及使臣与中国当地官员的交游情况.利用越南使臣文学"观看"广西桂平的方式来反观桂平,是了解古代中越两国历史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研究桂平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补充.

    《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使臣广西桂平浔州八景东塔

    萧红、迟子建动物叙事研究

    吴少媛
    4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出生于同一片黑土地的萧红、迟子建,在其作品中都表现出以动物叙事为中心表现人文情感与生态意识的特点.分析其相同之处,同时探究二者在动物叙事中寄予的不同情感及其原因,并分析二者选择的动物形象,对于现当代文学作品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萧红迟子建动物叙事生命意识《生死场》《额尔古纳河右岸》

    创伤理论视阈下《第七天》与《白噪音》的苦难书写对比研究

    徐梦瑶
    4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创伤理论为指导,深入分析《第七天》和《白噪音》的苦难是如何通过创伤表现、创伤缘由和创伤恢复来呈现的.《第七天》的创伤症状体现在不同的社会小人物身上,《白噪音》中的创伤表现则为群体性的文化创伤,二者的创伤缘由都可以追溯到社会环境层面,时代发展的洪流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苦难印记.余华笔下的人物创伤在"死无葬身之地"得到了和解,德里罗作品中的美国人直面苦难,探索新可能.无论是哪种方式,两部作品都折射出苦难下的温情和力量.研究旨在通过对比两部作品的苦难书写,揭示文学创作中创伤体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希望能为理解当代文学中的创伤主题提供新的视角,反思后现代社会中的创伤现象,探索走出创伤的可能.

    创伤理论苦难书写《第七天》《白噪音》创伤愈合

    解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名句

    朱凯
    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杰出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心血结晶,是对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思想和奋斗历程的深刻映照,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被认为是"超越国界的伟大文学作品",在今天仍被视为青年人的生活教科书.青年们只有先跨越自我这道关卡,才有助于在未来的挑战面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就像保尔在磨难中所经历的那样,为自己的人生书写壮丽的篇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精神内涵文化精神名言名句译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