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间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间文化
学苑出版社
民间文化

学苑出版社

月刊

1008-7214

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2号院1号楼

民间文化/Journal Tribune of Folk LiteratureCSSCI
查看更多>>为旅游爱好者提供新鲜的视角,新鲜的旅游去处,新鲜的旅游资讯。旅游业提供贴切的宣传空间,精心笄并制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化遗产日的意义

    冯骥才
    1-7页

    "中国神话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召开

    刘丰
    7页

    文化创新与母题重构——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功能整合

    陈建宪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不是经济包袱而是珍贵资源.对这种资源首先要抢救和保护,并通过文化创新来继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通过功能转化,整合入现代文化体系中,发挥新的功能,才可能真正存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化形式是母题重构,旧的文化体系消亡后,其中许多基因仍有活力,通过现代形式的基因重组,在保持精神内核和象征符号不变的前提下,它们能够以现代形式复活.双向互动的新传媒和新兴的创意产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了极好机遇.

    非物质文化文化创新母题重构创意产业

    关于大都市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田兆元
    1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都市不仅是现代化的中心,也是文化传统的核心阵营.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精华都是在大都市里创造出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的大都市里有着丰富的堆积.但是,我们现在有许多误区,一是重视乡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在乡村;二是现在的大都市都是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大多不够重视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在的大都市往往成为文化传统的破坏者.本人在上海的都市民俗调查中,发现了一种名叫铺灯的民间绝技,是祭祀活动中的一项表演性的艺术.本人在报纸杂志上广泛介绍,但是,这样的濒危遗产还是没有办法保护好.大都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比乡村还要严重.保护大都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改变城市评价标准,应该把文化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考核城市品级的指标.大都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而不是搞形式.

    大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考核指标

    从翻译看学术研究中的主体间关系——以索绪尔语言学思想为理论支点

    吕微
    2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翻译"的例证检讨了人文学术(包括民间文学、民俗学)在文化价值、意义研究中"假设规定"和"经验实证"方法的错误,并通过对索绪尔现象学语言学中尚未被充分发掘的理论可能性的解读,讨论了人文学术研究中主体间"先验反思"和"对话约定"方法的理论基础.

    索绪尔翻译语言言语交互主体(主体间)价值意义约定

    津门绝活轰动濠江

    天津民协
    33页

    威慑艺术:形象、仪式与"法"

    王铭铭
    3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本文中,作者采用其在闽南民间文化(特别是安溪城隍庙的雕塑艺术、仪式与传说)调查中获得的有关资料,考察了仪式(社会剧场)、庙宇雕塑与作为道德诠释体系的"社会性"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理论关怀既涉及人类学的艺术研究,也涉及人类学的法律文化和社会观念的研究.另外,作者以人类学对宗教和仪式中"艺术"的社会性作为参照,反观了现代艺术.

    艺术道德法律人类学

    妙峰山香会文化空间研究的新贡献——读《妙峰山:北京民间社会的历史变迁》后写给作者的一封短信

    乌丙安
    43页

    白居易的节日生活——兼及俗民个体实践与节俗传承、变迁的关系

    张勃
    4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对节日的研究往往重视具有模式化的节俗活动而忽略了个体丰富多彩的节日生活.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个唐代人节日生活的展示与解读,来突显俗民个体的节日生活并非对节俗惯制的生搬硬套,而是在特定的情境下,俗民个体通过实践活动将节俗惯制、时尚、个体的生命意识、身份、社会关系、人生经历、选择以及其他习俗规则等诸多要素整合起来形成的结果.个体的节日生活既有超个体的内容,又带有鲜明的个体特征.在此基础上,试对俗民个体的节俗实践与节俗传承变迁的关系做出探讨.

    白居易节日生活节俗惯制实践

    门窗在清代苏州民居中的作用——以苏州西山东村"敬修堂"为例

    顾蓓蓓
    5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们的观念中,一般认为门窗都是用于防御、出入、采光、通风的.但是苏州民居的门窗却承担着比这些更为重要的围合空间、组成庭院的建筑功能,以及形成领域、仪式空间的精神功能.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