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Journal Studies on Marxist Theory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张雷声韩喜平肖贵清钟明华...
    4-19页

    新质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体系的三个基本问题

    辛向阳
    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涵盖理论创新创造、思想武装舆论宣传、思想道德精神文明建设、网络阵地建设管理、文明交流互鉴等诸多方面.2023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梳理概括了11个方面重大创新观点和16个方面战略部署.这27个方面构成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有两大基石性理论,分别是文化领导权理论和文化主体性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有三大科学方法论,即守正创新、规律分析和系统观念.这一思想体系有四大原创性贡献:提出"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上具有原创性贡献;提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原创性贡献;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原创性贡献;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文化思想基石性理论科学方法论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系统观念

    高正礼孟徐菁华
    2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新提升.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用普遍联系、全面系统、发展变化、开放包容的观点观察文化和文化建设;从实现民族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等方面前瞻性思考我国文化建设;依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着眼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立足党的使命任务来全局性谋划我国文化建设;以长远性战略部署、阶段性战略举措来整体性推进我国文化建设,都蕴含并体现着丰富而深刻的系统观念.

    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观念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杜仕菊谭秋盈
    3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要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以"物质生产"为文化创造和发展的基础、以"人的实践"为文化创造和发展的核心、以"批判继承"为文化创造和发展的关键、以"互学互鉴"为文化创造和发展的趋向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强调文化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注重继往开来和开放包容.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坚持'两个结合'""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重大论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习近平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继承创新

    马克思的"建构"概念

    鲁克俭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现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建构"是德国观念论的重要概念,贯穿了从康德到黑格尔思想发展的全过程.与"否定"概念相比,"建构"更能体现主体的能动性,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真精神.马克思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扬弃了黑格尔的建构原则,提出了现实建构.其核心是"具体—抽象—具体"的研究方法,即"人体解剖"的典型化方法.第一个"具体"是感性具体,"抽象"是知性抽象.第二个"具体"是思想具体,仍然是抽象具体,但相对于知性抽象来说,是理性(辩证)抽象.思想具体(理性抽象)而非知性抽象才是体系叙述的起点.对马克思而言,创造性建构比简单的否定更重要.

    马克思结构先验建构现实建构社会科学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文明理论的超越对象与超越路径

    李艳艳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明理论是西方近代以来的重要思想论题.在西方思想史演变历程中,形成了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文明理论,分别形成了以理性实体论、本能驱动论、辩证唯物论为标志的研究范式.历史唯物主义文明理论基于劳动实践建构文明理论,超越了人的本质外化论;致力于满足现实的人的需要建构文明理论,超越了人性本能论;从个人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统一的维度建构文明理论,超越了从个人或者从社会出发的理论逻辑.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立足劳动实践活动的历史唯物主义文明理论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文明历史唯物主义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双重向度

    孔婷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包含着对资本主义的双重批判:第一重批判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物"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对资本"社会规定性"的考察,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打破了"普遍永恒资本"的幻想,破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之谜.第二重批判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物统治人"的哲学批判.通过对资本逻辑的还原,马克思揭示了物的关系对人的关系的遮蔽,指认了个体独立性的丧失,破解了个人受物统治的拜物教之谜.从对"物的批判"到对"人的批判",马克思以显明的形式将政治经济学批判上升为哲学批判,展现出其对"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价值旨归的最终追求.

    拜物教批判理论双重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哲学批判

    马克思早期的共产主义思想及其人学意蕴

    田毅松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了共产主义的三种类型.人们通常把是否扬弃了私有财产作为界分共产主义类型的标准,而忽视马克思论述共产主义类型时内在遵循的人的"自由个性"这一维度.只有综合"物"的判定标准即私有财产和"人"的判定标准即自由个性,才能更准确全面地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及其类型学划分.马克思是从是否积极扬弃了私有财产和是否能扬弃人的自我异化,进而恢复人的自由个性双重视角论证"真正的共产主义"的.坚持私有财产和人的自由个性的双重分析视角,可以对马克思早期的共产主义思想作出正确合理的分析.由此,也能更充分地彰显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的人学意蕴.

    共产主义私有财产自由个性

    马克思货币理论的演进及其当代价值

    李乾坤
    8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货币理论的演进经历了几个阶段.青年马克思对货币问题的理解经历了从类本质异化,到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必然表现形式的过程;写作《伦敦笔记》时期,马克思意识到阐明货币理论和劳动价值论内在关系,以及区分货币职能的必要性;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马克思深化了对货币和价值关系的认识,将价值明确定义为资产阶级社会关系,货币是其表现;《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的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实现了货币理论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真正统一;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价值形式分析,完成了他货币理论的理论基础,立足价值形式分析,信用货币也就可以得到合理解释.完整理解马克思货币理论的演进,可以为我们分析和把握20世纪以来货币的新形式、新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提供理论启示.

    马克思货币理论信用货币价值形式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蕴含的真理规律

    颜晓峰
    95-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在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中创立和发展,使自身成为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追求、揭示、笃行真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求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两个结合"是党追求、揭示、笃行真理的根本途径,打开了推进理论创新、认识和发展真理的广阔空间.追求、揭示、笃行真理,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和发展的过程.这一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真理品格和深厚的真理力量,在追求、揭示、笃行真理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真理规律两个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