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李惠斌

双月刊

1004-5961

010-66509601

100032

北京西城区西斜街36号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理论性学术类期刊。刊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论文和资料,报道马列著作编译的重大变动,研究宣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新高度——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

    冯俊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要解答的根本问题,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的根本要求,做到"七个着力"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实践要求.这些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两个结合""七个着力"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明形态

    颜晓峰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明形态,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新高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在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深厚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展现其面貌,在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凸显其要旨,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彰显其价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铸就中华文明新的辉煌.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关于大历史观的理论思考

    刘书林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历史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当代体现.大历史观强调历史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整体联系,使历史科学得到更大的思维活动空间,增强了其现实指导意义.大历史观强调以更大的时间跨度分析历史,为把握历史规律和判断是非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根据.大历史观强调抓住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捍卫了经千百万人民实践检验的革命真理,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有力武器.大历史观强调以世界历史的视野观察当代世界与中国,为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提供了科学指引.

    大历史观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文明交流互鉴:人类文明交往新范式的当代建构

    郭国祥涂业婷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资本逻辑主导的文明交往范式不仅未能推动世界走向多元文明和谐共存的理想图景,反而阻碍了人类文明的融合与进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历史发展大势、把握人类文明走向、回应文明发展诉求,建构了一套以文明交流互鉴为内核,以互相尊重、美美与共、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为主要特点的人类文明交往新范式,探索出了不同文明之间和谐有序交往的新准则与新路向.这一人类文明交往新范式以其特有的人文关怀,在交往理念、交往主体、交往立场、交往方式四个方面克服了资本统摄下的文明交往逻辑局限,推动了人类文明交往范式从零和博弈向共生共荣、从主客二分向主体间性、从特殊利益向共同利益、从文明霸凌向和平共处的历史性转换.

    文明交流互鉴人类文明交往新范式中国智慧

    实践智慧的三种类型与中国式实践智慧的优越性

    王南湜
    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践智慧的本质乃是处理价值理想与现实行动之关系的方式.根据价值理想被设定为超验或现实世界之存在及其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方式,可将实践智慧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古希腊的超验与经验的空间性二元论关联方式、基督教的超验与经验的历时性关联方式、中国儒家的现实世界之中价值理想与现实生活的有差别的统一性关联方式.前两种基于超验与经验的二元论关联方式易于偏向极端,难以达致实践智慧所追求的中庸之道,而中国儒家的现实世界之中的关联方式则更易达于中庸之道,因而对于现实实践而言也就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实践智慧价值理想超验现实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40卷(上)前言

    44-50页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批判与超越

    孙代尧王钟薇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各种保守或抽象的世界主义及其世界秩序观的基础上,在考察资本主义时代市民社会与世界历史的互通性时形成了对世界历史的物质性、结构性认识,实现了认识世界秩序的方法论变革.通过对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大国博弈的经验分析,他们批判揭露了欧洲列强外交政策的虚伪性、英国称霸世界的非正义性、大国联盟的强权政治本质以及为资本主义世界秩序提供合理性基础的意识形态,明确了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霸权属性.通过不断深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他们准确把握了世界秩序的本质规定,在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中洞察了资本逻辑所形塑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全球扩张性和无秩序性特征,进而构想了世界秩序的未来前景和变革方案.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批判与超越,对于当代世界秩序的变革与重塑仍然具有重要启益.

    世界主义世界历史世界秩序霸权属性资本逻辑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转向及深远影响

    冯莉谢晓川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助历史之遗存去追溯和贴近历史的本来面目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使命.随着MEGA2等史料的不断挖掘,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转向问题正越来越受到关注.现有资料表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转向不是偶然的,而是深深植根于当时欧洲具体的经济和社会现实.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历史转向的思想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现实来源则是对物质利益的追问和对西欧资本主义的反思.此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不再以"财富形成的秘密"而是以"财富带来的困境"为导向,自觉地把自己的政治经济学归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光谱内,从而在价值取向、方法论体系以及未来指向上都发生了根本变革.这一历史转向为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下的政治经济学探索、当代西方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建构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历史转向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从"贱民"到无产阶级: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性超越

    庄忠正刘纪龙
    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格尔法哲学中的"贫困—贱民"问题起源于英国政治经济学对无产者的道德化批判.这一批判通过把劳动贫民转化为不劳动贫民、把结构性剥夺转化为个体性堕落,解决了"劳动贫困"的现实与"劳动所有"的理论之间的矛盾,进而维护了资产阶级财富正义性的基石——劳动所有权原则.黑格尔虽然试图克服国民经济学对贫困的自由主义解释,但因其对劳动所有权原则的坚持而陷入了贱民是"不法还是正义"的困境.马克思通过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理论把黑格尔的贱民问题重构为无产阶级问题,批判了劳动所有权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误用,解决了黑格尔的困境,同时构成了对资产阶级自诩的正义的颠覆性解构.

    马克思黑格尔贱民无产阶级正义

    《资本论》中技术与时间的关系理论及其现实启示

    刘少明
    7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时间分为生存时间和物的时间,将技术展现为劳动资料、价值载体和社会交往形式三种样态.技术与时间相互作用,形成了时间为技术奠基、技术宰制时间、技术推动时间解放的三重关系,这三重关系也构成了三段式逻辑线索.其一,当技术作为劳动资料和价值载体时,它的物质性形成、运转和价值转移以劳动时间为基础.其二,当技术作为价值形态和资本社会交往形式时,它参与了资本对具体劳动时间的控制、对剩余劳动时间的剥削和对劳动外时间的渗透.其三,当技术作为物质形态和自由人联合体的交往形式时,它推动了抽象劳动时间的解体,有利于生存时间的解放.《资本论》中技术与时间关系的理论,启示我们要重视劳动者在技术创新、运转和价值创造中的主体地位,防范资本化的技术对劳动者时间的控制、剥削和入侵,强调技术对增加自由时间和恢复时间主体化的重要作用.

    《资本论》技术时间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