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李惠斌

双月刊

1004-5961

010-66509601

100032

北京西城区西斜街36号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理论性学术类期刊。刊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论文和资料,报道马列著作编译的重大变动,研究宣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代社会竞争问题的审视

    陈培永林修能
    8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竞争存在于有人类以来的一切时代,只不过在现代社会更具有普遍性,甚至可以说,它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基本要素.竞争是生产与消费的双向关系,是人与人对某种对象展开争夺的关系.合理的竞争有助于激发每个人的活力和潜力,有利于个人自由的实现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不到竞争的积极作用,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节奏,一味地反对竞争,以"内卷"之名给退出竞争找理由,并不符合现代社会运行的规律.但竞争不应该被推崇为自由的代名词,也不应该被认定为永恒的社会状况.真正值得追求的竞争,不是建立在利益对立基础上的"自由竞争",而是有利于实现共同利益、实现不同竞争主体利益协调的合理竞赛,是以共同体为基础、以共同目标为指向的合作与公平的竞争.

    马克思恩格斯竞争"自由竞争"合理竞赛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哲学意蕴——基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角

    洪秀
    8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念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作出了简明深刻的科学概括,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引和价值遵循.若要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角厘清其哲学意蕴,应首先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是一种新唯物主义,这是我们把握科学自然观的首要前提.其次,还需要从两个层面予以阐释:第一,从本体论层面重申"自然界的优先地位",肯定人与自然在生命、生活维度上所具有的本原性的共生共荣关系;第二,从认识论层面承认,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和历史统一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与自然之间虚幻的、抽象的共同体关系的超越,从而构筑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相融合的真正的生命共同体.在"两个大局"同步交织之下,面对时代之问,"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彰显出求真务实、自信自立的内在精神特质,揭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命共同体新唯物主义自然观实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

    张宇
    93-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指导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经济篇,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21世纪世界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一思想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既立足国情、指导实践,又放眼世界、引领时代;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也开创了 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新局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经济思想新发展观念新质生产力

    改革创新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体制保障

    逄锦聚
    103-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中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以经济体制为重点的多领域的体制创新,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加快体制创新是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必须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为实践证明了的宝贵经验.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体制创新,首先要进一步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关键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深化改革制度创新,一是要着力发挥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是要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三是要建设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四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与此同时,还要全面深化重点领域的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改革,着力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生态领域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持续扩大开放,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新质生产力全面深化改革体制创新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绿色低碳发展:实践逻辑、现实挑战与路径探赜

    陈明华谢琳霄
    110-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新时代以来,绿色低碳发展呈现出以降碳为战略方向、以减污为基本主线、以扩绿为重要手段、以增长为有力支撑的特征和要义,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举措.当前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约束下,能源转型存在复杂性、污染物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尚不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瓶颈以及关键领域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仍制约着新时代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继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应稳步推进能源结构调整,积极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加强污染物协同治理机制建设;逐步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断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建立健全绿色低碳技术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时代绿色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新质生产力

    《资本论》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访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弗里德里希·奥托·沃尔夫教授

    单森栾文娟
    118-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弗里德里希·奥托·沃尔夫是柏林自由大学教授、德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左翼思想和激进哲学研究专家、《资本论》新阅读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德国柏林接受了此次专访.在本访谈中,沃尔夫教授首先从历史和语义学的角度辨析了"市民社会""资产阶级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这三个重要概念,并通过对比《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资本论》,强调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大突破,这尤其体现在阶级斗争问题上.沃尔夫教授认为,资本主义并不会自动灭亡,只有通过能够动员群众的社会主义政治才能被终结.进一步讲,在现代社会中,解放所涵盖的层面是多元的,不同层面的解放运动之间的团结与合作仍然是其取得历史性成功的关键.

    《资本论》市民社会阶级斗争社会主义解放

    论列宁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权思想

    王中汝
    123-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列宁高度重视无产阶级政党对于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权问题.他认为,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而是否坚持这一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者与其形形色色的敌人的原则性分歧之一.无产阶级政党唯有牢牢掌握领导权,才能顺利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从哲学层面看,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权源于对群众革命自发性与自觉性辩证关系的科学把握,体现了客观历史进程与主体能动性的有机统一.从阶级基础看,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权,是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历史进程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地位变化、力量此消彼长的必然结果.从历史逻辑看,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权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推进民族民主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列宁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权思想,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定理论自信与历史担当,矢志不渝地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了宝贵思想资源.

    列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权主体能动性

    唯物史观视域下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贡献

    张士海姚功武
    132-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泽东是中国式现代化杰出的探索者、开拓者和奠基者,终其一生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艰辛探索和实践,作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缔造和锻造出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在比较鉴别中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确立起发展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的主体价值观,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依靠力量;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立足唯物史观,客观、公允地回顾和总结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贡献,对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唯物史观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贡献

    深刻认识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的坚实基础

    张传鹤
    140-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为新时代继续成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诸如:先进科学的指导思想基础,有利的社会条件基础,先进科学的制度基础,先进科学的经验、理念和政策基础,坚实的硬实力基础,自信自强、敢于斗争、昂扬奋发的精神力量基础,道义感召力和世界影响力基础.全面深刻认识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的坚实基础,对于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道路自信、凝聚共识、团结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基础自信

    中共早期纪念列宁活动研究(1924-1927)

    曾银慧郑之欣
    147-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纪念活动史上特征最明显、效果最显著、影响最深远的人物纪念活动当属1924年至1927年连续四年举行的纪念列宁逝世活动.中共早期纪念列宁活动主要有举行追悼会、座谈会等会议纪念,出版专刊特辑、年谱、传记、纪念册等文本纪念,以及文艺纪念三种形式.这些形式主要体现为科学评价列宁,型塑革命导师形象;传播列宁主义,提供革命理论武器;整合社会力量,巩固革命统一战线三大内容.这些内容彰显出主体的主导性与客体的多元性、历史的延续性与现实的时代性、时间的周期性与空间的广泛性三大特征.中共早期纪念列宁活动的研究对于当前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需的宣传教育和精神激励具有重要启迪:一是坚持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二是重视各类纪念活动,充分发挥仪式教育作用;三是加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

    中国共产党早期纪念列宁活动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