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李惠斌

双月刊

1004-5961

010-66509601

100032

北京西城区西斜街36号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理论性学术类期刊。刊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论文和资料,报道马列著作编译的重大变动,研究宣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对人类文明形态的思考与启示

    李包庚李琳
    9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晚年"人类学笔记"中,马克思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线索,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揭示人类早期社会形态的整体性与趋同性、人类文明阶段更替的规律性和多样性,寻找建设未来文明的线索和基因,并在一个全新的文明框架中重构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深化对人类文明多样化起源、社会主义文明构想、未来文明交往形式和最高理想等时代问题的思考.科学理解和把握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内在规律,深入研究"原生形态文明"中包含的社会主义"文明基因",对于探索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解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依据和最高目的、重构文明交往新格局和推动人类文明繁荣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马克思"人类学笔记""原生形态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伦理思想的基本特征——基于思想史的考察与分析

    杨磊李义天
    100-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创立唯物史观、成为历史唯物主义者之前,马克思恩格斯的思考表现出明显的人道主义色彩.他们对伦理道德的讨论,在总体上体现为一种人道主义的伦理思想.这种伦理思想不仅涉及对道德的性质、基础和来源的一般看法,而且包含着关于社会伦理现实的描述和批判.就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展而言,这种伦理思想既是对其早年更加激进的自由主义道德观加以扬弃的产物,也因其现实指向而蕴涵着诸多历史唯物主义的要素萌芽.只有把这种伦理思想置于思想史的图景中,我们才能够探究出前后相承的联系,挖掘出其中的历史意义和启发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人道主义伦理思想史

    "需要"在历史唯物主义框架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王巍
    108-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需要"并不只是一个被动性范畴,更多的是一种基于自然性和社会性而形成的不断发展的"价值需求机制".需要对历史唯物主义在实践领域中的具体内容有着重要影响,是主体性问题的客观性前提.这一前提既涉及自然领域,又涉及社会领域,同时还构成了人的本质的基础性维度.需要及其满足,通过社会的尤其是实践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表现,其表达限度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相应生产关系的性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理论也在不断丰富,这不仅反映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而且第一次将需要机制置于社会整体发展层面以全面带动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重大创新.

    "需要"历史唯物主义社会主要矛盾

    马克思市场规模引致技术创新理论及其创新发展

    黄泰岩王言文
    115-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市场规模引致技术创新理论包括:市场需求是引致技术创新的根本原因,追求超额利润是市场需求引致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分工深化是市场需求引致技术创新的内在机制,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存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等.马克思市场规模引致技术创新理论为我国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党提出的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技术创新,就是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形势新特征新要求,对马克思市场规模引致技术创新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即把马克思的市场规模扩展为超大市场规模优势,把技术创新内涵深化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和完善的基础设施等,把马克思市场规模引致技术创新的机制深化为规模经济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分工效应和数字经济发展效应,从而形成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技术创新的新理论.

    马克思市场规模引致技术创新理论超大规模市场技术创新科技自立自强

    GPT系列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基于马克思机器大生产理论

    张旭张彦泽
    12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代表,GPT-4引发全球的广泛关注.在数字经济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悄然引起一场深刻变革,重塑甚至颠覆数字内容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其具有的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文明效应"表现为"一般智力"的数字化与精神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但是,新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会导致"数字异化"与"解放矛盾"的"野蛮效应".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看待GPT系列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该摒弃该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造成的消极后果,积极构建"新劳动力"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协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应用模式.本文认为,通过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与避免数字财富的两极分化、加速工程实践与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引导智能数字技术安全可信性发展、推动数字劳动者未来教育与权益保护机制建设,构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社会主义治理框架具备可行性,在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助推数字中国建设.

    生成式人工智能机器大生产理论治理框架数字经济

    新质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马文武蒋永穆
    132-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生产力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新质生产力主要基于四个方面来促进共同富裕:一是通过发挥新质生产力在经济效率提升、经济存量改造、经济增量创新等方面的作用,推进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社会财富基础;二是通过新质生产力协调生产力区域合理分布、行业合理布局、劳动者均衡发展,助力形成共同富裕的协调基础;三是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所有制、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完善与新质生产力相适配的基本经济制度,筑牢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四是通过发挥新质生产力的广泛赋能性,赋能国家经济治理、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治理等,助力提升国家共同富裕治理的综合能力.

    新质生产力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

    高校思政课如何讲好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

    肖贵清
    141-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导思想.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讲好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意义重大.要向学生讲清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发展脉络、科学体系以及蕴含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通过开展文本学习、构建课程矩阵,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讲深;以问题解析、理论分析的方式和鲜活通俗的语言,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讲透;在转变教学思维、拓展教育渠道、创新讲授方法中,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讲活.

    高校思政课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立德树人

    推动习近平经济思想在财经类高校"三进"的有效路径

    刘江宁黄涛
    149-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习近平经济思想在财经类高校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建设世界一流财经类大学和一流财经类学科的必然要求.这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面临教材的有效供给不足、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能力不强、教学体系向价值体系转化的效果不佳等诸多现实问题.站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财经人才的高度,应及时更新教材体系、改革教学方式、加强师资力量、强化制度建设,持续推动习近平经济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经济思想财经类高校思政课

    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索

    刘新虹
    153-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而生成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主要是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融入思政课教学,推进这一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价值.要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路,依托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发挥学科协同育人作用;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构建全方位育人态势;拓展实践教学方式,增强育人实效性.

    习近平法治思想高标思政课教学路径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逻辑理路

    肖圣鹏刘杰
    157-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应有之义.要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加强"四个自信"教育;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作用,加强意识形态教育;还要及时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最新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应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增强融入的科学性;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增强融入的鲜活性;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增强融入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习近平文化思想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