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半年刊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唯物辩证法的普遍智慧与简约话语

    严小成
    184-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唯物辩证法科学揭示了大千世界存在发展的共同法则,贡献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智慧与简约话语.唯物辩证法体现为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和思行辩证法,其时代精神精华成为现代人们求实进取的智慧话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唯物辩证法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发展与新飞跃,是凸显时代强音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融通文明、引领创造的唯物辩证法既是人类文明的希望话语,也是中国与世界迎接未来挑战的普遍智慧.

    唯物辩证法普遍智慧希望话语时代精神

    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启蒙说视域中的王船山研究——以吕振羽、侯外庐、萧萐父为中心的考察

    王蕊
    191-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吕振羽、侯外庐、萧萐父是因李达而结缘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在李达的影响下,他们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潮中探寻中国自己的"唯物辩证法的前史",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早期启蒙说,并由此开启对王船山其人其学的研究.他们的王船山思想研究各自形成了不同的视域:吕振羽将王船山思想定位为代表新兴市民阶级的新思想,侯外庐将王船山思想诠释为形式知识上的解放,萧萐父则着力梳理王船山思想"推故致新"的内在逻辑.通过这些探讨,他们将王船山思想中可以接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层层深入地揭示出来,显示出其在王船山思想研究上的理论优势.

    早期启蒙说王船山李达吕振羽侯外庐萧萐父

    葛兰西国家治理理论中的知识分子问题

    吴昕炜
    201-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葛兰西国家治理理论中的知识分子问题是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他首先从定义上对知识分子进行界定,然后划分知识分子的职能,不仅充分地讨论了知识界形成的历史,而且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有机知识分子的概念,把有机知识分子视为行使文化领导权的主体.正是因为有对知识分子问题的讨论和研究,葛兰西的国家治理理论才呈现独特的风貌,影响和塑造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特征.

    葛兰西国家治理知识分子

    资本主义劳动主体批判——基于福柯系谱学的视角

    邢冰
    208-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动主体与劳动本质论是对"人"的常见理解.但是,从福柯式的系谱的视角来看,这一理解是殊为可疑的.从中世纪劳动对人的否定转变为现代劳动对人的肯定,不过是资本主义兴起以来的发明,并通过洛克、国民经济学家与黑格尔等资产阶级学者思想得以理论化.在实践上,作为无产阶级本质的"劳动",实际上是资本主义通过以司法制度为代表的权力技术制造出来的.资本主义的生命政治将人的身体与生命作为统治对象,并将之束缚于生产秩序中,规训为"驯顺而有用"的主体.面对这种现状,重申马克思意义上的"消灭劳动",方有可能开创无产阶级社会解放的未来.

    福柯劳动主体系谱学生命政治马克思

    诸众的狂欢与落寞——论哈特、奈格里的激进政治主体理论

    李高荣张帆
    219-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21世纪后,哈特、奈格里通过对斯宾诺莎、马克思和福柯的创造性改写,挖掘出当今生命政治生产下蕴含的新革命主体——诸众,进而构建出一幅全新革命主体的诞生、反抗和创构的图景.为了抵抗资本主义对共同性的破坏和占有,哈特、奈格里将诸众解放的可能性与主体性生成和共同性的再占有联系起来,提出了联合身份政治群体反抗资本主义的革命平行论策略.然而,诸众奇异性和共同性的内在张力使他们在革命道路上选择了抛弃无产阶级政党和统一领导的"出走"之路,终究只能在偶然性的狂欢行动中昙花一现、走向落寞,并没有逃出新社会运动面临的主体性危机以及身份政治带来的诸多缺陷,无法真正动摇现有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诸众主体共同性奇异性阶级

    詹姆逊的乌托邦思想研究

    武星丽
    231-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想象一种他者性未来变得日益困难的同质化图景中,詹姆逊唤起的乌托邦思想的超越性和批判性开辟了重建集体性统一的可能性空间.他以政治阐释为绝对视阈,在文化批判中揭示隐匿的政治渗透,图绘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被封堵的总体,探索新的政治实践可能的理论尝试,对抵抗资本的普遍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乌托邦文化批判总体性

    霍耐特对主流正义理论的批判

    陈朝月
    239-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三代所长霍耐特对以罗尔斯为代表的主流正义理论进行了批驳:主流正义理论以分配范式作为正义理论的主题,局限于消极自由的实现,无法解释人们对益品的共同兴趣;主流正义理论将程序主义作为正义理论的建构方法,无法充分阐明实现个体自由所需的社会前提条件,导致社会分析与规范分析的脱节;主流正义理论将国家作为实现正义的唯一机构,没有意识到国家无法解决所有领域的正义问题.霍耐特对主流正义理论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对我们建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正义分配范式程序主义国家中心主义霍耐特

    鲍德里亚社会测定兼容性模型中的个体及其意义

    李怡
    247-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的论述,社会测定兼容性模型可被建构为一个以功能化个体为基础点,以普遍社会关系为关系线,以丰盛氛围为背景面的具象化二维图式.这一图示以点状存在的个体为基本单位,个体作为模型中抽象的几何点,在空间分布上无限广,在数量上可以无限多.消费社会中的个体兼有去主体社交性、不排他差异性和非道义宽容性三个特点.以社会测定兼容性模型为框架对消费社会中个体的位置、特点进行专门分析,有利于在理论层面上看清鲍德里亚同经典马克思主义学者消除异化路径的不同,并在实践中促进消费伦理与消费主导型经济的动态拟合.

    鲍德里亚社会测定兼容性理论模型《消费社会》

    从中国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的中国逻辑

    袁银传朱冉琦
    256-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先后经历了从走西方的路到走俄国的路再到走自己的路的历史演进,实现了从中国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飞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对资本逻辑主导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整体超越,开辟了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人类解决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深刻彰显了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规律和中国逻辑.

    中国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规律中国逻辑

    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看中国式现代化

    程萌
    264-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前提、发展历程、本质特征和世界意义的关键视角.18世纪以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既推动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又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对于近代中国而言,只有实现现代化,才能彻底改变上述被压迫被殖民的历史境遇.更重要的是,在近代中国对现代化道路的百年探索过程中,尽管各种救国方案纷纷登场,但真正引导其走向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乃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而站在世界现代化浪潮的高度,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是西方现代化倒逼的产物,并与它具有很多共同特征;另一方面又以共产主义的独特路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超越了"资本的野蛮面".这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中心论"模式,赋予共产主义以强大的生机活力,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共产主义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有着极为重大的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世界历史共产主义西方中心论人类文明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