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半年刊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西方社会治理思想评析——以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思想为视角

    刘燕赵红梅戴茂堂
    274-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解社会治理共同体,可以从观念之维、主体之维和方案之维三个方面入手.以社会治理共同体为视角,考察和评析西方历史上的社会治理思想,可以发现,从观念之维看,古代西方倾力张扬法治观念,法治观念构成了西方古代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结构"上端".从主体之维看,古代西方没有严格意义的社会,只有政治性的城邦.近代西方有了社会、有了个体,社会和个体一起与国家构成了治理共同体的结构"中端",但也使得社会治理中作为整体的国家与作为个体的公民不同治理单元之间关系的紧张.从方案之维看,现代西方走的是以技术治理为主的道路.技术治理构成了西方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结构"下端".

    治理共同体国家社会个体

    理解"中国之治"的三个向度

    程慧中
    282-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之治"的韧性与张力也日益凸显.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中国之治"发展道路.从历史脉络看,"中国之治"在党的接续奋斗中先后经历了"初步探索"、"曲折前进"、"开拓发展"和"全面推进"四个阶段.从逻辑理路看,"中国之治"的实践进程呈现"守正与创新的统一"、"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和"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等鲜明特征.站在历史与逻辑的双重架构下,锚准"中国之治"的实然历史样态与应然发展逻辑的内在耦合性,能够总结出"百年之治"的经验启示,这是对新时代推进"中国之治"的现实关照.从历史的厚度、逻辑的深度与现实的高度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之治"的伟大实践,不仅是应对世界的百年变局与人类社会时代拷问的现实举措,而且是助力"中国之治"行稳致远、引领与推动"全球之治"的应有之义.

    中国共产党"中国之治"历史演进发展逻辑经验启示

    算法推荐视域下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困境及其超越

    葛彬超赵静芳
    292-3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算法技术通过"智能推荐"潜移默化地重塑着青年的思想认知和行为方式,也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带来新的契机和挑战.算法不仅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传播和效果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持,而且为深入挖掘青年爱国主义话语资源、增进话语主体有效互动提供了动力.但是,由于工具理性的过分彰显,算法也潜藏着消解教育内容、割裂教育空间、疏离教育主体以及弱化教育效果的风险.弥补算法价值理性的缺失、发挥算法的技术优势,是摆脱当前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困境、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任务.为此,须从促进内容智能化传播、推动话语表达转换、设定算法的价值前提和加快教育方法革新等方面,探寻对算法推荐视域下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困境的实践超越.

    算法推荐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现实困境实践超越

    马克思恩格斯的贫困治理思想及其现实启迪

    何爱爱
    301-3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贫困治理思想蕴含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站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指明了无产阶级贫困治理的途径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制度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诠释了无产阶级贫困治理的取向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贫困治理思想的现实启示表征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夯实物质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马克思恩格斯贫困治理中国式现代化

    新时代教育观的哲学思考:理论基础、内涵和特征

    李姝丽
    310-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问题,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形成了蕴含丰富哲学意蕴的新时代教育观.新时代教育观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观点为哲学逻辑起点,以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为哲学理念根源,以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哲学方法论基础.这一教育观蕴含丰富的内涵,包括以弘扬社会风尚为导向的尊师重教观,以强师能、提素养为宗旨的教师队伍建设观,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育人观,以教育均衡为追求的公平观,以尚贤爱才为主导的人才观.它具有四个方面的"辩证统一"特征,即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发展的辩证统一、世界水平与中国特色的辩证统一、教育发展与人类进步的辩证统一、扬弃传统与对接现代的辩证统一.

    新时代教育观教育重要论述哲学理论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黄荷
    321-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深刻揭示共同富裕的实现以充分发展的物质生产力为现实基础、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保障,以满足人民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裕为主要内容.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生产方式与分配方式的有机结合,即共同劳动、公平分配、充分享有.当前中国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共同富裕思想进行现代式解读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理论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共同富裕共产主义中国式现代化

    Abstracts

    329-34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稿约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编辑部
    344-3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