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膜科学与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膜科学与技术
膜科学与技术

尤金德

双月刊

1007-8924

mkxyjs@163.com

010-80492417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9号

膜科学与技术/Journal Membra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1年,是国内唯一一份报道膜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的科技期刊。专业覆盖面宽,涵盖石油、化工、冶金、医药、食品、纺织、环保、生物制品提纯等领域。介绍有关膜和膜技术及水处理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报道国内外膜科学和水处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在石油、化工、冶金、医药、环保及生物制品提纯等领域的应用成果及产业化情况;反映该学科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及最新信息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曝气对膜生物反应器内气-液流态影响的模拟研究

    陈小欢刘鸣燕涂倩倩李嘉诚...
    125-134,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多孔介质模型模拟具有渗透作用的分离膜,利用群平衡模型(PBM)预测膜生物反应器(MBR)内多尺寸气泡流动,对MBR内气-液流态进行模拟研究.系统分析了渗透侧抽吸作用、气泡直径、曝气速率对流态及近膜面气泡流对膜面的擦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远离膜面气泡流,在渗透侧抽吸负压2 000 Pa下,气泡直径从0.1 mm增大到3.0 mm,含气率峰值下降16%,小气泡有利于膜反应器内气-液充分混合;曝气速率从0.5 m/s增大至1.5 m/s,气泡流含气率峰值增加12.0%.随着曝气孔靠近膜面,液相流动的循环中心也逐渐靠近膜面.对于近膜面气泡流,渗透侧抽吸压为0 Pa时,气泡直径从3.0 mm减小到1.0 mm,膜面剪切应力由1.92 Pa增大到4.87 Pa;曝气速率由0.5 m/s增大至1.5 m/s,膜面剪切速度由0.02 m/s增大到0.22 m/s,膜面剪切应力由1.97 Pa增大到3.83 Pa;曝气速率0.5 m/s下,抽吸负压3 000 Pa的平均膜剪切应力为0 Pa的1.85倍;高抽吸负压下小气泡高速曝气有利于提高膜面剪切应力.研究结果将为MBR曝气工艺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

    膜生物反应器(MBR)近膜面气泡流流态曝气

    PVDF疏水膜冷凝处理含氨湿气过程的研究

    龙苏苏周玥汪朝晖崔朝亮...
    135-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膜冷凝(MC)法处理含氨湿气的过程,基于自行搭建的小试装置,选择不同孔径聚偏氟乙烯(PVDF)商品膜,考察了MC过程中进料气体污染物浓度、进气流量、进气温度、膜表面温度差ΔT及膜孔径等因素对MC的水回收性能和凝结水中NH3-N含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进料气体流量为1.0 L/min,NH3-N质量浓度为400 mg/L,进料温度为50 ℃且ΔT为20 ℃时,可以获得较高的水回收性能和较低NH3-N含量的凝结水.

    膜冷凝聚偏氟乙烯水回收率含氨湿气

    渗透汽化膜过程乙醇水蒸气真空分馏热质传递

    张尹王丁玎刘敬芸刘闻达...
    142-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透醇选择性渗透汽化膜下游的渗透蒸气进行分级冷凝,重点研究了真空冷凝分馏器的热-质传递行为,分析了进口渗透蒸气流速对真空冷凝分馏器传热系数与冷凝行为的影响.进口蒸气流速从3.09 m/s提高至8.05 m/s时,总传热系数由37.06 W/(m2·K)提高至145.27 W/(m2·K),渗透蒸气侧冷凝给热系数也由55.81 W/(m2·K)提高至544.60 W/(m2·K).不同流速下,传热过程各步骤热阻占比不同,3.09 m/s时,渗透蒸气侧热阻占比较大,高达82.99%;流速提高至8.05 m/s后,冷却介质侧热阻占比增大,达到65.66%.随进口蒸气流速的提高,真空冷凝分馏器中蒸气冷凝量在总渗透蒸气中的占比由41.82%提高至68.19%,乙醇质量分数由3.45%提高到10.66%.

    渗透汽化乙醇水蒸气真空分馏传质传热

    中间层构建及其反渗透复合膜性能的探讨

    李文远吕晓龙任凯谷杰...
    150-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制了聚氯乙烯(PVC)超滤基膜,通过多元胺(二乙烯三胺-DETA和哌嗪-PIP)和多元酸(衣康酸-IA、马来酸酐-MAH和柠檬酸-CA)反应形成了基膜表面中间层,采用间苯二胺(MPD)和均苯三甲酰氯(TMC)界面聚合(IP)制备了反渗透(RO)复合膜,讨论了多元胺/多元酸种类(DETA/CA,DETA/MAH,DETA/IA,PIP/IA)、反应次数等对中间层性能和RO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50 ℃时,利用3 mol/L二乙烯三胺和0.5 mol/L衣康酸在基膜表面反应4次的中间层所制备的RO复合膜,在2.0 MPa压力下对质量浓度1 800 mg/L的氯化钠水溶液脱盐率为97.58%,其水通量为34.8 L/(m2·h·MPa),与空白对照RO膜相比水通量提升41.3%,因此,这种中间层构建的方法为高通量RO复合膜的制备提供了理论依据.

    反渗透膜界面聚合膜通量中间层

    絮凝/陶瓷超滤组合工艺用于微污染地表水处理的中试研究

    王宗恒于滨玮章小同张连健...
    156-163,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以陶瓷超滤膜为核心的絮凝/超滤组合工艺用于处理微污染地表水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絮凝剂的投加量和原水温度都是影响体系处理能力的关键因素,其中温度与产水通量呈线性变化趋势,温度每降低1 ℃产水通量约降低2.98 L/(m2·h);跨膜压力也是影响通量的关键因素,较高的跨膜压力提升膜通量,同时也会造成周期内膜污染的快速形成.中试结果表明,絮凝/超滤组合工艺出水浊度为0.1 NTU,浊度去除率为98.8%,高锰酸盐指数去除率为14.02%,微生物指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该工艺在60d连续运行中系统保持良好的工作性能,恒压0.1 MPa下平均膜产水通量达到155 L/(m2·h),实现了絮凝/超滤组合工艺在地表水处理中的应用探索.

    陶瓷超滤膜絮凝微污染地表水产水通量

    小孔径聚酰胺卷式超滤膜制备及分离性能

    陈文杰李忠华陈董根许以农...
    164-171,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分子和离子的分离是当前膜技术领域的热点.超滤膜技术在有机物与无机盐分离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但两者的选择性分离能力存在局限.开发能够分离小分子有机物与无机盐的超滤膜制备技术,是当前的重要需求.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备小孔径聚酰胺卷式超滤膜,可实现染料有机小分子与无机盐离子的高效分离.通过对"低浓度"下的聚酰胺薄膜合成条件进行优化,制备出了具有微小孔径的聚酰胺卷式超滤膜.该超滤膜的截留分子量为750,对刚果红(CR)的截留率为95%,对硫酸钠(Na2SO4)的截留率低至10%,对CR/Na2SO4的分离度最高为9.4.所提出的界面聚合法制备小孔径聚酰胺卷式超滤膜工艺简单,易于工业推广.

    卷式超滤膜印染废水聚酰胺界面聚合Na2SO4资源化

    "电絮凝+反渗透膜"在电镀废水项目的设计与应用

    赵丽芳董健
    172-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鞍山市某电镀废水回用处理工程设计规模为14.6 t/d,在综合分析电镀生产各工段水质及处理电镀废水常用工艺方法后,确定采用"电絮凝+反渗透膜"处理工艺路线.详细介绍了其工艺流程、运行参数、运行效果及处理成本等.通过该工艺处理后,产水水质高于《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0-2008),处理成本节约了100~150万元/a,节水约5 000t/a,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电镀废水废水回用反渗透膜电絮凝

    膜分离技术在半导体废水处理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陈大志余亮周俊文冯霄...
    178-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半导体产品制备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大量废水,传统处理方法存在成本高、处理效果不佳、易产生新污染等缺点.膜分离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环境友好、结构紧凑等优势,在半导体废水处理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半导体废水的种类、特点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综述了基于膜分离技术的工艺在半导体废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半导体废水膜分离技术膜污染

    MOFs基油水分离膜的研究进展

    方芳刘飞龙程喜全
    187-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含油废水对生态系统、人类健康和海洋生物具有不利影响.传统的油水分离方法能耗高、分离效率低,限制了在乳液分离中应用.近年来,基于金属-有机骨架(MOFs)的油水分离膜因其灵活可变的结构、比表面积大、高孔隙率、易于制造以及可调节的功能性,在油水分离中的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系统地论述了MOFs基油水分离膜分离机理和优势.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MOFs基油水分离膜的分类和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表现.此外,详细介绍了不同种类MOFs基油水分离膜的合成方法及其特点,展望了MOFs基油水分离膜的研究前景,为实现其大规模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膜处理技术金属有机框架油水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