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明清小说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明清小说研究
明清小说研究

王长友

季刊

1004-3330

mqxsyj984@sina.com

025-83724219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2号

明清小说研究/Journal The Journal of Ming-Qing Fiction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发表明清小说及与之相关的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方面的研究论文、评论、研究信息、新研究资料;发表明清小说理论及与之相关的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理论方面的研究论文、研究信息、新研究资料。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水浒后传》对《水浒传》的继承与创新

    傅承洲
    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浒后传》的主要人物都是《水浒传》中征方腊存活的梁山好汉以及与好汉关系密切的人,这些人物在原书中并不重要,《后传》在保留原书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根据人物的身份和地位作了改写.《后传》的情节大量模仿《水浒传》,而起因、过程、结局并不完全相同,陈忱有自己的想象与创新.《后传》借鉴了《水浒传》的结构方式,没有贯穿全书的人物与情节,主要由单个或几个好汉重新造反的故事连缀而成.《后传》和《水浒传》一样,也是一部愤书,陈忱对原书中梁山好汉的悲惨结局充满了同情与愤慨,为征方腊活下来的好汉鸣不平.陈忱通过描写金人攻陷汴京、侵占中原,李俊等人到暹罗建国立业的故事隐射现实,表达了反清复明的民族情感.

    《水浒后传》《水浒传》继承创新

    林四娘故事演变与姽婳将军故事的文本生成研究

    卜喜逢
    2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早在《红楼梦》创作之前,林四娘故事已广泛传播.这一过程中,林四娘故事所承载的故国之思逐渐被消解,述异消遣的功能逐渐增强.这种改写策略是较为一致的.曹雪芹在创作姽婳将军故事之时,提取了林四娘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征,并依照之前文人的改写策略,依据小说创作的文本功用需求,对林四娘故事重新加以构建,形成姽婳将军的故事文本,创作旨趣也由述异消遣转变为对情的颂扬,从而成为《红楼梦》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林四娘姽婳将军曹雪芹姽婳词

    明清小说中的"音乐背影"及其象征意蕴

    吕淼阮拓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与音乐之间的融合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诗经》流传阶段的形态就是"诗""歌""舞"三位一体."诗"可泛指广义上的文学,"歌"则属于音乐范畴.汉代文学与音乐的融合,主要是"汉乐府"形式.唐、宋两代的诗和词,其创作与音乐的关联更为紧密.元代,文学与音乐的融合形态是元曲唱词.发展至明清,小说成为一代文学.明清小说是座丰富的宝藏,其中的音乐描写,表达方式颇为独特,不仅具有象征意蕴,还具有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艺术功能.明清小说中的音乐与现代音乐的继承与创新问题,也值得深入探究.目前这方面问鼎尚鲜,本文进行了初步探索,权作抛砖引玉.

    明清小说音乐背影情感表达象征意蕴艺术功能

    清代小说中的绘画书写

    蔚然
    4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绘画艺术在清代繁荣发展,不仅成为清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影响了清代小说的创作,以至于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绘画书写.散见于清代小说中的绘画书写,涉及到中国画与西洋画不同的绘画体系;山水、人物、花鸟不同的题材类型;屏式、卷轴、扇面、册页等不同的装裱类型,以及笔墨技法、构图原则、创作路径、品鉴评价等绘画理论.小说中的绘画书写或成为人物塑造的辅助手段,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以语图叙事共享的方式丰富了小说的叙事手法,或通过生活审美化的展示提升了小说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

    清代小说绘画语图叙事生活美学

    从"神性"到"人性":"梼杌"的世俗化及其政治哲学内涵

    李远
    6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祷杌"一词看似生僻,其实在各类文献典籍中多有记载."梼杌"拥有上古怪兽、颛顼氏不才子、楚史等多个意义,在语义嬗变的过程中,"祷杌"的宗教神秘性逐渐隐退,世俗性则不断增强.作为上古神话中的怪兽和扰乱社稷的恶人,梼杌的义涵偏向逐渐发生改变:"怪兽"义涵逐渐消失,"恶人"义涵不断彰显,其形象愈发世俗化."祷杌"一词由史书延续使用到小说文体当中,其使用范围和意义外延均得到扩展,从而使觉醒的理性从统治阶级下移至市民社会,其"记恶惩戒"的功能也日趋完善.对"祷杌"的重复使用以及对"恶"的抒写,其背后体现着中国古代社会对"恶"的排斥与反思,对"善"和"正义"的向往与追求.

    祷杌怪兽正义

    江南情结及运河文化对陈忱创作《水浒后传》的影响

    周睿鹏
    7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人陈忱早年苦读浪游,后逢明清易代,无意入仕,交游于惊隐诗社、东池诗社,声名皆隐,贫居而终.其访游经历和结社活动多集中在南方运河沿岸城市,当地的风物人情、社会图景为其创作《水浒后传》提供了文化与历史素材,小说中的江南情结与市民风貌无不是作者生活阅历的体现.本文结合陈忱生平交游与《水浒后传》的运河风物,《水浒后传》对《水浒传》运河描写的继承与延伸,以及《水浒后传》的商贾贸易与风土人情描绘诸方面进行了阐释,以期加深对《水浒后传》的多侧面了解.

    《水浒后传》文人结社江南情结运河文化乡情民风

    大运河江苏段《红楼梦》曲艺曲本的流变

    吕笙
    85-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运河江苏段地处京杭运河体系的中心位置,是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通道,亦是南方曲艺成长的沃土.《红楼梦》从诞生到传世都与京杭运河江苏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探究这一地区《红楼梦》曲艺曲本的生成与流变,无论对经典名著的传播,还是曲艺艺术的传承均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红楼梦》曲艺曲本不同阶段的发生模式,厘清大运河江苏地区《红楼梦》曲艺曲本的发展规律、流变路径、抢救保存及创新融合等,以期为江苏传统曲艺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一些研究思路.

    大运河江苏段《红楼梦》曲艺曲本

    由《聊斋自志》看蒲松龄对《聊斋志异》的诗性定位

    王清平
    96-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蒲松龄40岁时写下了《聊斋自志》,表明他已有结集付梓的打算.《聊斋自志》篇首即对屈原和李贺极为推崇,开宗明义告诉世人,这是一部诗性小说,与传统的志怪、传奇都有所不同.蒲松龄的早期诗歌亦有营造屈原、李贺诗中意境的强烈倾向.蒲松龄夜间创作的幽暗环境,决定了其小说凄苦悲凉的诗意特色."诗性"是"聊斋体"小说的灵魂所在,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蒲松龄《聊斋志异》《聊斋自志》屈原李贺诗性小说

    论戏曲与元明白话小说的韵文描写

    陶明玉
    107-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明白话小说中存在大量韵文描写段落,这些韵文描写深受戏曲艺术的影响,其中人物出场韵文描写受戏曲艺术影响体现在人物出场亮相和人物穿关等方面,武打描写受戏曲艺术影响体现在两两相较的表现方式等方面,叙述方式上受戏曲艺术影响体现在戏场风格和"观照全场"的叙述视点等方面.元明白话小说的韵文描写是研究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的重要切口.

    元明小说戏曲韵文描写关系

    论明代小说中的"引用词"

    龚霞
    126-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小说中引用了近四百首前人词作,以两宋词居多,且北宋词多于南宋词.隋唐至明代词人词作,均有所涉及.小说作者引用词作,可分为以词入选和以事入选两类.前者为主要形式,最重要的选源为明代《草堂诗馀》系列;后者主要见于前人词话、小说等.引用词作最多的词人为苏轼.引用词的整体风格偏婉约、重情致.小说作为词作的载体和媒介,一方面,拓展了词作在民间的流行速度与广度,但另一方面,对已有词作的改写降低了原词的审美性,并且由引用词而催生出的拟作、追和之词,则又使引用词的文本生态更为复杂.小说对已有词作的征引,对明代词选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要之,明代小说中的引用词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明代小说引用词词体传播文本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