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大观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大观
辽宁美术出版社
美术大观

辽宁美术出版社

范文南

月刊

1002-2953

msdg3151@163.com;msdg3151@yahoo.com.cn

024-23833151;23419510

110001

沈阳市和平区民族北街29号

美术大观/Journal Art Panorama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立足东北,面向全国;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强调群众性、知识性、学术性与时代精神,为繁荣美术出版事业做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吴湖帆对恽寿平书画的鉴藏——兼论其书画鉴藏的细化与系统

    刘奥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末民初,清宫收藏书画精品散佚,民间遂掀起名品收藏高潮.书画鉴藏迎来进一步细化和系统化的契机.吴湖帆(1894-1968)书画收藏颇富,对恽寿平更是青睐有加.本文以吴氏所鉴藏的40件(套)恽寿平实物为主要考察对象,辅以题跋、日记等文献资料,首先梳理清末民初恽寿平书画鉴藏的背景及吴湖帆对南田(恽寿平)的鉴藏优势,重点还原吴湖帆对恽寿平书画真迹风格、款识、印鉴的细化研究,阐述吴氏发现的南田代笔相关问题,并以恽寿平为例,探讨吴湖帆为书画鉴藏学科现代化转型所作的贡献及其书画鉴藏中可能存在的模糊性.

    恽寿平吴湖帆书画鉴藏清末民初方法论

    前后遥遥皆不朽——《潞河补禊图》的多重叙事

    韩雨杉
    6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师曾、姚华等于上巳节后一日补禊潞河,既是对兰亭修禊的继承,更是对清代田山姜等人"大通秋泛"的回应.《潞河补禊图》旨在借表现潞河的变迁,抒写有关兴衰存亡的宏大叙事,其不仅是献给潞河的挽歌,更是文人之绝唱.因此,此画虽是文人雅集、游观的衍生品,却不能被简单地归为"雅集图"或"纪游图".本文试图还原《潞河补禊图》的创作语境,揭示此画的多重叙事视角.

    文人画文人雅集京派二闸修禊

    新年画在东北:张仃《儿童劳军》与1947年新年画中的"劳军"主题

    张啸晗
    6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童劳军》是张仃于1947年东北解放战争时期创作的新年画,表现的是儿童写信慰问前线部队的场景,作为延安鲁艺进入东北新解放区开展新年画创作以后第二批批量印刷的新年画代表作之一.《儿童劳军》以四个儿童为前线部队写信作为视觉中心,塑造了东北新解放区儿童与前线战场写信的"对话"情景.张仃在其作品中构建了一种写信的儿童与潜在读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情节,形成了一个连接解放区与前线战场的情感互动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对东北解放战争之后《儿童劳军》的宣传策略产生了影响,也对后来类似题材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儿童劳军张仃新年画劳军

    天津市立美术馆<1930-1948)中国画典藏研究

    卢永琇
    7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津市立美术馆(1930-1948)是中国近代最早对公众开放的公立美术博物馆,其在展陈实施、培训教育、藏品管理等方面受到学界较多关注,并有相关论述发表.最近新发现的天津市立美术馆档案文献中,有该馆关于中国画的典藏理念、典藏方式、典藏内容等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同时梳理20世纪上半叶中国一些博物馆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对比,可以看到该馆在典藏制度和中国画的征集保管方面具有很独特的开创性和先进性.这些资料与对其的相关分析,对中国近代美术史和地域美术史研究,对近代中国博物馆、美术馆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天津市立美术馆中国近代美术史藏品典藏早期美术馆典藏制度

    图坦卡蒙时期新艺术风格形成

    薛江
    7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重点考察了古埃及18王朝晚期的"少年法老"图坦卡蒙统治期间遗留下的巨型雕像及相关文物遗存,从艺术本体上论证了图坦卡蒙时期新艺术的独特性,分析了其诞生土壤,并揭示了这种新艺术风格的形成原因以及背后的信仰体系的变化.

    图坦卡蒙复兴新信仰新艺术风格

    生者与死者的王国:18世纪英国的医生收藏

    郭昕彤
    8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时期来看,18世纪是科学与理性快速发展的时代,启蒙运动之光洒遍了欧洲大陆.文化知识的传播、图书科学的发展,以及分类学与编汇学的正式出现让理性与科学成为知识分子普遍追求的准则.从地区来看,18世纪初的英国已形成了明确的医疗群体的阶级区分,医生身份属性与圈层使得医生群体收藏具有明显的共性.在医生群体的收藏品中,艺术品收藏的传统与审美风尚的传承赋予了艺术品天然的阶级属性,提供了阶层提升的通道.医生收藏家通过建立个人收藏室、博物馆,展现出对收藏品的控制,建立个人有秩序的收藏.同时,医生群体的收藏体现出广泛的品位与需求,展现出"海纳百川"的开放与包容,收藏空间联通室内与室外,收藏品类贯穿"生者"与"死者".因而在群体收藏中,医生群体收藏具有独特的讨论价值.

    群体收藏艺术收藏自然物

    唐蕃交往中的文化认同——从汉、藏文本看吐蕃工艺美术东传汉地的审美逻辑

    邓昶
    9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藏文献中有一些关于吐蕃工艺美术东传汉地的记载,作为文献文本可以用于揭示汉藏艺术交流的历史情境."赞普建寺五台山"的文本叙事,是藏族史家出于吐蕃向东发展的政治或宗教的需要进行的文化建构."形制奇异"的审美判断是中原史家对于吐蕃金银器"文化标志"和特征差异的描述."髻堆面赭非华风"的诗句,说明唐长安百姓青睐于"面赭"这类吐蕃艺术,也从另一侧面反证"公主恶其人赭面"的史书描述,可能只是中原史家的一种审美想象.汉、藏文本的叙事是多民族共创中华文明史的逻辑彰显.

    唐蕃交往汉藏美术交流吐蕃工艺美术审美逻辑

    丹丹乌里克佛教遗址四臂神木板画试释

    何园
    100-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初期,斯文·赫定、斯坦因等外国探险家相继发现了丹丹乌里克佛寺遗址,此处出土了大量的木板画,其中以D.Ⅶ.6为代表的木板画受到学界关注.西方学者将此画背面的四臂男神与于阗的传丝故事结合起来,认为祂是以丹丹乌里克为中心和田地区的丝绸守护神之一.本文梳理了以往学界对于阗蚕神的研究,讨论了于阗的传丝故事以及以D.Ⅶ.6蚕神为代表的四臂蚕神的图像特征,发现其作为于阗的本地信仰之一,生动地展现了丝路绿洲中宗教混同的文化情况.尤其是四臂蚕神手持高脚杯的图像学特征表明其在中亚的祭祀图像中广泛存在,与祭祀的仪式有着某种特殊的联系.总的来说,在以D.Ⅶ.6为代表的于阗蚕神图像的生成中,新文化与新艺术的进入使得不同的文化与信仰得到了融合与重组,通过创造或重新塑造于阗本土万神殿,又反过来为于阗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丹丹乌里克于阗蚕神木板画新疆美术

    试论楚系青铜爬兽

    席乐
    106-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楚系青铜爬兽类型分析入手,得出楚系青铜爬兽流行于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多装饰于楚式升鼎和壶等器物上的结论.接着结合西周文化的爬兽特点,提出楚系青铜爬兽来源于西周文化的核心区域的观点.然后对楚系青铜爬兽器的使用者身份考察,可知其多为楚文化圈的高级贵族使用.而楚文化圈陶质爬兽多见于下大夫和士等较低等级的贵族阶层.楚系青铜爬兽是东周时期青铜器风格转变的产物.东周时期晋文化圈是青铜爬兽器另一处流行的区域,其与楚系青铜爬兽有不同特点.同时各区域可见的爬兽耳罍是东周文化圈文化认同的象征,本文进而认为这种文化认同是秦国实现大一统的基础.

    楚系青铜爬兽器类身份

    从书画厨到佛像厨——六朝漆木厨工艺及日本玉虫厨子渊源考

    陈秋荣汪珂欣
    112-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晋阳秋》记载了东晋士大夫在书籍和绘画往来中使用木厨作为装具的场景.当把材料纳入六朝生活史研究中,发现"厨"这类平开的小木作成为书画装具的变化与魏晋南北朝纸写本的流行、卷轴置放方式、书画典藏的思想息息相关.东晋桓玄窃取顾恺之藏画并以看似天衣无缝的方式还原装具,需要通过髹漆的工艺完成.南朝漆木厨应用广泛,包括后宫装发饰的"华钗厨子",安置小型佛造像的装具,这正是日本髹漆彩绘"玉虫厨子"的来源.

    顾恺之桓玄书画装具漆木器玉虫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