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大观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大观
辽宁美术出版社
美术大观

辽宁美术出版社

范文南

月刊

1002-2953

msdg3151@163.com;msdg3151@yahoo.com.cn

024-23833151;23419510

110001

沈阳市和平区民族北街29号

美术大观/Journal Art Panorama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立足东北,面向全国;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强调群众性、知识性、学术性与时代精神,为繁荣美术出版事业做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钤"石渠宝笈"玺印而未见《石渠宝笈》著录现象试探

    朱栩瑶
    7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的《故宫书画图录》以及北京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等各大博物馆馆藏历代法书名画为研究对象,整理分析其中钤盖"石渠宝笈"相关玺印而未经《石渠宝笈》著录的作品,对其因"贮库""发盛京"而未见著录的现象做一个尝试性探讨,并期望从中总结出《石渠宝笈》"凡例"外的钤印规律.

    石渠宝笈五玺乐寿堂鉴藏宝贮库发盛京

    镜中自由:对镜图中的视觉理论与复数媒介

    王欣萌
    8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镜图像作为一类中国绘画中的典型母题,愈发成为视觉性议题下的常见引述.按照画中面孔的呈现形式,对镜图像可以分为四类,以镜中像呈现面孔使得镜像成为人脸实质意义上的替身,与窥视意味紧密相连;画中同时出现画像与镜像,不可避免地导致空间真实性的谬误,并显示了画家创作自主性的实现.按照图像生成以何种效果为依归,对镜图像可以分为三类,镜像乱真为画像之时,镜中像转化为皮尔斯符号学中的"指示",对镜子形成固定化的功能指涉,并成为"图像—媒介"关系的注解;画像乱真为镜像之时,镜子失去作为纯粹媒介物的"空"之状态,实现对画中人物"双身性"的强化,与绘画题材的阶层属性密不可分.在17-18世纪的对镜图像实践中,日本江户画家所开创的"双镜图"与中国戏剧插图中的"对镜写真图"共同展示了对"复数"媒介的再现,这种表现形式抛弃"单数"媒介所表征的、男性占据话语权的"一元"世界,将女性的形象还给自身的目光,让女性确立自身为主体.它的产生与17-18世纪女性与外在世界的互动及女性身份政治的变化密切相关.然而,这样的表现形式并非意味着女性在绘画中的"解放".

    对镜图像中国绘画日本绘画女性媒介

    自塑与他塑:多重视角下的方婉仪形象建构

    朱梓宁贺万里
    8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梳理方婉仪所作绘画中的落款、自题诗,窥见其理想人格的自我建构情况.而在观者的多维视角之下,方婉仪则有着更复杂多元的形象.从他人所作的题咏诗词中可见观者对方婉仪理想人格形象与其绘画先锋性的接受情况.借由梳理后世鉴藏者对罗聘、方婉仪二人合作画的题咏,则可见罗方之婚作为珠联璧合的伙伴式夫妻关系,已成为当时一种理想化的婚恋楷模,并且是后人品评方婉仪绘画绕不开的事实要素.因此,可以说方婉仪的形象在自我塑造、他人接受与重塑等多条路径中被建构而成,其艺术形象则随着历史情境的变化被有选择地强调与生成,反映出女性艺术家在接受史上的复杂性.

    方婉仪建构罗聘夫妻关系

    智能化公共艺术的审美属性及社会功能探析

    刘逸鸿于幸泽
    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以智能化公共艺术为主体所形成的公共空间对人类身心影响的问题开始受到关注.本文以智能化公共艺术的审美属性辨析为途径,尝试对此问题予以回应,在具身认知理论的视角下,构建智能化公共艺术审美功能的解析框架,从生成性、交互性、共时性三个维度阐释具身认知理论在智能化公共艺术审美特征及个人审美体验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由此拓展智能化公共艺术的审美研究视角,以期探究智能化公共艺术进行社会美育参与的意义,为当代智能化公共艺术创作实践提供综合性判断和启发.

    具身认知生成性交互性共时性

    邺城遗址出土武平五年赵美造像与北齐邺下西方净土信仰

    黄盼
    98-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邺城遗址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中出土武平五年(574)赵美所造之像造型特殊,以结跏趺坐于仰莲之上的一佛二菩萨为中心,配以宝池、宝树、化佛、莲花化生、禽鸟等要素.经考证,造像题材出自《观无量寿经》,通过造像直观表现了净土世界中的阿弥陀佛.本文通过对西方三圣造像样式的梳理,明确北齐晚期存在这种出自《观无量寿经》的西方三圣造像图样,北齐时期邺下西方净土信仰有较大的发展,改变了民众的世界观,为净土宗的成立打下基础.

    赵美造像北齐西方净土信仰观无量寿经西方三圣

    论敦煌报恩经变中的法界佛像

    易丹韵
    102-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考察了敦煌报恩经变中5例表现有法界佛像的实例.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之上,首先,确证这些报恩经变借用并改造内地单尊形式的法界佛像,以表现《报恩经》中释迦佛示现"五趣身"的神变场面;其次,通过分析示现"五趣身"的相关内容在《报恩经》整体中的定位,对法界佛像在报恩经变中的配置方式亦进行解释.

    报恩经变法界佛像五趣身挪用

    外来样式与地方造像——北朝道教造像中的胡汉融合

    张媛
    110-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朝道教造像是研究北朝艺术、宗教、民族关系等的重要实物材料,学者业已做过诸多研究;然而,关于造像中的胡人文化元素则鲜有论及.是故,本文以系统收集的77件造像为中心,通过寻觅分析带有胡人元素的图像内容,探讨北朝地方民众胡汉融合的造像实践.认为:(1)北朝道教造像中有胡貌、胡服、胡乐、胡人坐具等外来样式;(2)与其时上层社会的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地方造像者在身份上、宗教信仰上出现不同程度的胡汉融合;(3)这种融合现象除了与其时胡汉杂居的社会大背景有关之外,还与道教对少数民族的吸纳,以及地方民众"重功德轻种族"的造像理念有关.

    北朝道教造像胡人文化元素地方造像胡汉融合

    川北石窟唐代地藏造像三题

    杨筱
    117-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考察川北石窟中三处唐代地藏造像,讨论各自特殊造型的意涵与来源.其一,广元千佛崖第726窟初唐第17、31龛地藏像.此二龛为对称表现的一组地藏像,手印、躯体与广元同时期触地印佛像相仿,原型可进一步追溯至西安出土初唐"印度佛像"善业泥中的同类图像,反映了这一时期以长安、洛阳为中心,大量吸收印度造像元素的唐代新风格对广元石窟的深刻影响.其二,巴中南龛初盛唐第25龛"地藏与六道像".居中地藏现为结跏趺坐,但左膝改凿痕迹明显,原初应为屈右腿、垂左腿的半跏趺坐像.自地藏两侧飞出八道祥云,云朵上表现的佛陀及诸道人物与经典中地藏为救济众生所化现形象相应,需注意其为地藏示现、分身摄化的性质.其三,巴中北龛初盛唐第1龛"药师佛与观音、地藏菩萨".从龛内遗迹来看,"地藏"光头实为风化所致,顶部原有发髻,三尊像为药师佛与日光菩萨、月光菩萨的可能性更大.二胁侍所着袿衣禨髾,见于同时期佛道龛像中女真、天女,为借助天人形象表现日光菩萨、月光菩萨的范例之一.

    川北石窟唐代地藏日天菩萨月天菩萨

    考古重建西州回鹘家族寺院的生命史

    夏立栋
    12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窟寺作为独立单体遗址,从最初的规划设计营建到使用、重修、改建、废弃,会经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遗址中丰富的遗迹现象承载着自身的历史书写.因而,可以从动态发展的视角审视石窟寺遗址的生命轨迹和不同时代切面中其所展现的寺院样貌.本文以吐峪沟西区中部回鹘佛寺为个案,首先将探险队早年拍摄的照片及挖掘、记录资料与新近考古发掘成果相互整合,尝试最大限度地复原遗址的原初样貌.再对寺院形制结构、佛堂石室的封堵与重启和壁画的破坏与修复重绘等具体遗迹现象进行考古学系统分析,解读出该西州回鹘家族寺院从开始规划营建到寺院的废弃与赞助者的回归、再到僧人撤离与寺院的最终废弃全部过程,重建寺院供养人的赞助行为、住寺僧人的活动轨迹和寺院的生命史.

    吐峪沟西区中部回鹘佛寺考古重建石窟寺生命史

    浅谈广东铜胎画珐琅对其他工艺的借鉴

    高洋
    126-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主要讨论清代外销欧美市场的广珐琅与当地市场的其他商品在器型与装饰上的相似之处,并初步解释存在这些相似性的原因.本文以外销欧美的带三足炉提梁壶、方形茶叶罐、茶盘三种器型为例,探讨欧洲银器和日本漆器对于广珐琅器型的影响.此外,又以广珐琅大花瓶为例探讨广彩瓷器与广珐琅的相似性,并以花果纹开光、白地蓝彩两种风格为例探讨广东外销器物之间装饰纹饰的共通性.

    广珐琅广东外销艺术银器漆器广彩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