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观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观察
美术观察

李一

月刊

1006-8899

meishuguancha@sian.com

010-64813419 64891166-2429

100029

北京朝阳区惠新北里甲一号

美术观察/Journal Art Observation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继承《美术史论》(1981)。专业学术性刊物。发表美术创作和美术史研究方面的成果,介绍当代艺术家及作品。读者对象为美术家、美术院校师生、美术研究工作者及业余爱好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晚清士大夫的仕进与寄兴——以吴大澂书札为中心的探赜

    石燕婷
    4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身兼知识分子与行政官僚双重身份的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在仕途上不仅期许获得事功以实现传统儒家知识精英的政治抱负,亦自觉践履弘道的社会职责及努力构筑独立的文化人格.本文主要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吴大激的信札及书法作品为中心,结合相关文献,探析在晚清独特的社会背景下,传统士大夫精英的仕进图景与寄兴日常.

    晚清士大夫吴大激信札书法

    精英主义者的一次世俗遭遇——西湖博览会中的林风眠

    刘昕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当下杭州西湖博览会博物馆内展陈的"来音小筑座谈群像"为起点,就今人所谓"同心筹办"的后见之明加以检讨,以期重返西湖博览会的历史场域,讨论作为精英主义者的林风眠在"遭遇"实践性世俗功利逻辑时,受阻于微妙复杂的现实权力网络,从而无法逃脱"希望—失望"之心态波动.

    林风眠西湖博览会艺术馆精英主义

    实验、历史与"当代"的重置——巫鸿的中国当代艺术论述及策展

    鲁明军
    63-71页

    浅析魏晋审美风尚对顾恺之绘画的影响

    宋彦军
    7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对《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两幅作品的图像解析,结合魏晋时期的历史现状,及魏晋时期流行的文艺理论,分析顾恺之绘画的审美倾向与追求.研究可知,魏晋时期特殊的社会风尚和审美倾向对顾恺之的绘画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魏晋顾恺之艺术审美社会风尚

    作为身份标识的凤冠及其审美变迁

    杨志勇
    7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冠服为古代服饰传统的重要内容,其体制彰显了古代权利阶层和贵族身份的地位.历代《舆服志》皆有对冠服制度的叙述,但由于女性个体身份并不突出,且冠服制度成型尚晚,因而讨论并不充分.对于女性来说,冠服具有鲜明的图像特征,并且形成了其固有的等级与身份文化,其中又以凤冠为首.本文主要针对女性冠服中的凤冠源流展开研究,意图在性别身份与权力等级的解构中,重塑凤冠的文化意识与图像象征,从而进一步突出凤冠的当代内涵.

    图像学女性身份冠饰戏曲凤冠

    王履绘画思想对园林艺术的现代意义

    王景艺杨豪中
    7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履的贡献不仅在《华山图》的创作上,还在于他的绘画思想对后世山水画及相关园林艺术的深远影响.本文对王履的山水画创作理论进行研究,分析"法在华山"、形与意、传统与创新等山水画创作思想的内涵,以此来探讨山水画创作理法给予园林艺术的影响.

    王履法在华山园林艺术

    图像与故事:延安木刻版画中的情节建构

    方方
    7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延安木刻继承了新兴木刻的传统,在版画形式语言上发展出了新的成就.对于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除了惯常的画面解读,还应注意其中的叙事话语,例如对于情节的文学化加工.很多延安木刻家都擅长编织故事情节,通过对民主生活和革命斗争中的事件进行独具匠心的加工,使之富于艺术的感染力,从而起到塑造形象和烘托主题的作用.

    延安木刻图像情节建构

    走向现代的空间表达——城市雕塑《陈毅像》探析

    刘兴山
    78-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重点城市、重点空间的大型城市雕塑是体现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城市文明提升的重要载体.能够传递中国文化审美、彰显民族精神、体现城市内涵的雕塑作品是新时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建设亮点.本文解读上海外滩《陈毅像》的建设经历,提炼雕塑建立背景、内涵主题、造型文化、精神诉求等在其建设中的具体表现,以期为未来城市雕塑走向成熟带来启迪,提供有关中国城市雕塑发展的一种思考路径.

    上海外滩《陈毅像》城市雕塑

    当代美术馆教育的价值重塑——从"博物馆性"的消解谈起

    孟勐
    7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美术馆教育正在慢慢重塑其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博物馆性"这一长期固着于美术馆性格之中的约束立场的消解."博物馆性"狭义上指"物性",广义上则包含一切由"物"的中心立场所引发和涵盖的原则性、既定性和不变性.随着新美术馆学理论将公众体验上升为美术馆工作的核心价值,"博物馆性"也在当代美术馆频繁上演的"人"对"物"的替代中逐渐被弱化,它留下的空缺被更具行动属性和人文关怀的美术馆教育形式填补.

    美术馆美术馆教育新美术馆学

    山东民间剪纸艺术"娃娃"纹样研究

    张雁冯益茹
    8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娃娃"纹样是山东地区民间剪纸中最具特色的纹样之一,它体现了人们对生殖繁衍的崇拜,也象征着民众对幸福生活的期望."娃娃"纹样的产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密切相关,其发展演变受到了山东地域文化、民间习俗等多方面影响,是一种独特的东方美学符号.

    "娃娃"纹样艺术特征寓意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