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文献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文献
美术文献

月刊

美术文献/Journal Fine Arts Literatur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青铜器阅读模式下的礼仪性经验空间构想——以毛公鼎为例

    段先励李宏文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转向是近年来美术史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之一.纵观中西美术史研究方法脉络,传统空间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图像空间研究和视觉空间研究.巫鸿在《"空间"的美术史》一书中总结了个人对艺术品图像、视觉形式经验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总体空间"方法论.巫鸿的目的在于立足中国本土艺术品发展的文化语境,深入探讨中国器物艺术中的空间构成.文章试图运用"总体空间"分析法,结合器物的礼仪性质,从视觉空间、知觉空间、经验空间三个方面简要分析西周重器毛公鼎的铭文如何在阅读模式下构成具有礼仪性质的经验空间,展现毛公鼎的礼仪性质,探讨除器物视觉图像外,阅读器物文字是否有构成"总体空间"的可能性.

    经验空间总体空间礼仪性器物艺术毛公鼎

    "游观"与"画观"——略论山水画境与诗境的交互与拓展

    魏辉
    3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晋谢灵运的《山居赋》和山水诗创造的山水"居游"之美,拓展了山水的审美空间;王维融合诗画形成的"居游"之境塑造了深邃的山水审美意蕴,对山水诗与山水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谢灵运的"游观山水"到王维的"画观山水",山水审美边界与层次得到拓展.从陶渊明、谢灵运到王维,中国山水诗意境发展得优美而深邃,山水画的创作尚处在萌芽期,略显稚拙;随着"居游"理念在绘画创作中日趋成熟,诗境画境相互影响,山水画逐步兴盛."居游"艺术理念的生成与影响对理解中国山水诗画艺术的演变脉络具有启迪意义.

    画境诗境交互拓展

    何香凝相关美术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知识图谱分析

    洪丹璇
    3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采用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方法,系统审视了 1978 年至 2023 年间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 199 篇关于何香凝美术研究的国内文献.分析结果显示,自 2005 年以来,关于何香凝的研究论文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同时出现了一定的波动性.学术界对何香凝及其绘画作品的研究正在不断地加深与拓展,其中得到特别关注的主题包括何香凝的爱国情感、作为女性艺术家的身份认同、在岭南画派中的地位、狮虎题材的探讨以及她独特的绘画风格.研究发现,何香凝美术馆是该研究领域的核心发文机构,扮演着推动相关研究的关键角色.鉴于当前的研究成果,未来工作中应着重加强对何香凝美术成就的深入挖掘,促进不同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并努力扩展研究的学科边界,以丰富和深化对何香凝及其艺术贡献的理解.

    何香凝CiteSpace文献可视化女性画家广东画坛

    关于新中国成立前后艺用人体解剖课程的研究——以文金扬及其著作为例

    马腾宇陈宥伊
    4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用人体解剖课程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萌芽,在学院派教育模式中逐渐成熟并成为专业美术学院重要的教学内容,影响了诸多艺术家及其作品.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中国的艺术教育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艺用人体解剖教学传入并逐渐得到接受是这一变化的重要部分.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阶层、群体面对这种教学内容在不同历史阶段产生了各不相同的反映.对人体结构的了解是写实绘画的重要基础,明确人体内部骨骼肌肉的走向规律对具象人物的绘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作为非本土诞生的教学内容,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从平民、艺术家到政府机构人士,对艺用人体解剖都经历了复杂的接受过程.

    艺用解剖学文金扬接受研究社会美育

    清末油画《香妃旗装像》考

    王雨辰
    4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对清末油画《香妃旗装像》的创作背景以及有关香妃的文献、乾隆时期宫廷西洋画、清末广州外销画、早期照相馆、清代服饰等内容的比较、论证,考证《香妃旗装像》名称的由来及真伪,探索晚清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

    外销画照相馆旗装香妃

    读画图之流变

    王耀萍
    4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读画图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至宋代,在自宋以来的中国传统书画作品中较为常见.至清代,读画图经数朝更迭,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反映了文化观念的转变以及社会背景的变迁.文章通过对宋至清代读画图的分析比较,从内容、形式两方面入手,探究读画图的历代发展面貌及书画鉴赏活动社会地位的转变.

    读画图流变书画

    明代寺院刻书考述

    李小斌
    5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寺院刻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其产生于何时尚无定论,但是以刻印佛经为肇始当是无疑的.从现存丰富的实物看,寺院刻书不仅数量大,内容广,而且刻印水平相当高.因此,深入认识明代寺院刻书的面貌对从宏观上掌握明代佛教寺院刻书的发展理路具有积极意义.关于明代寺院刻书的研究尚未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文章通过所集材料对明代寺院所刻佛教经籍进行整理,试钩稽明代寺院刻书的基本面貌,透视寺院在明代佛教印刷史上具有的历史地位.

    明代寺院刻书佛教印刷

    元末明初江南画坛画风嬗变及其与吴门画派的关系

    李雪肖鑫
    5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吴门画派是明朝中期宣德年间兴起于苏州的主流画派.深入考据江南画坛文人交游史料可以发现,吴门画派并非横空出世,它的肇始可以推至元末明初以沈周为首的吴门画派成员接受前代文人画家陈汝言、杜琼等人的绘画旨趣与创作技法,经由个人解读而进行再创造的实践活动.目前,学界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较少.文章从明初画风嬗变的原因、前代文人与沈周家族的交往活动以及吴门画派对元末明初江南画风的接受三方面展开探讨,认为吴门画派的诞生离不开元末明初画家的深刻影响.

    江南画坛吴门画派文人画接受

    徐显秀墓室壁画《墓主宴饮图》图像分析

    宣晨晨
    5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墓主宴饮图是传统的墓室壁画形式,对揭示墓主人生活与时代特色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文章围绕墓主宴饮图展开研究,以时代与地域为脉络,分析墓主宴饮图图像位置与人物造型特点在汉唐之间的流变,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图像的时代变化.其中,北齐徐显秀墓室壁画中的《墓主宴饮图》是南北朝宴饮图的代表作品,文章对此展开图像分析,揭示壁画内容表现的深层现实意义,了解北齐艺术在魏晋南北朝艺术中的独特地位,探析北齐艺术形式的发展对后世带来的深远影响.

    徐显秀墓室壁画墓主宴饮图现实意义

    由"理"到"心"的嬗变:南宋风雨题材山水画主观化成因初探

    张可欣肖鑫
    5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宋时期的山水画展现了画家对自然景物的细微观察,尤其到了南宋,风雨题材山水画兴盛起来.较之北宋,南宋风雨题材绘画更加注重表达画家个人的心境.这种绘画上更为主观化的转变与南宋的气候环境、画理画论的繁荣以及政治变化等都有很大的关系,文章旨在探索其背后的关联因素.

    风雨题材气候环境格物致知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