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文献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文献
美术文献

月刊

美术文献/Journal Fine Arts Literatur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宋朝工笔花鸟画中狗题材作品的形式美研究

    刘嘉桐
    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朝是我国工笔花鸟画发展的黄金时期.文章从宋朝工笔花鸟画中狗题材的艺术价值出发,从线条美、构图美、形神美三个方面研究宋朝工笔花鸟画中狗题材的形式美.

    宋朝工笔花鸟画形式美艺术价值

    哪吒艺术形象的时代转变与特征解读

    黄辰晞
    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哪吒作为舶来神成功本土化的典型代表,他的艺术形象在时代的变迁中经过了多次解构与重构.文章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对哪吒形象进行溯源,推测出哪吒艺术形象转变的时代原因,并对各个时期哪吒艺术形象的特征进行解读,得出哪吒艺术形象构建与重构的内涵.研究结果显示,哪吒的艺术形象转变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仅拥有宗教意义而不具有故事特征的神祇形象,第二阶段为与中国本土儒道相融合的初显人性的神灵形象,第三阶段为人性中的"恶"被强调的趋于立体的人性神话形象,第四阶段为人性中的"善"被强化并被赋予社会教育意义的少年英雄形象.

    哪吒艺术形象时代转变特征解读

    从全国美展看中国现实主义农村题材绘画的流变及审美转向

    汪海鑫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作为中国最高规格的美术展览,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现实主义绘画的发展历程.文章以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的农村题材绘画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主题内容、艺术表现和审美取向的变化.研究发现,农村现实主义绘画经历了从政治化到生活化、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过程,审美取向也从早期的理想化歌颂逐步转向对农村现实的深入观察和多维呈现.这种流变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体现了艺术家对农村现实认知的深化和艺术语言的丰富拓展.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农村题材现实主义绘画审美转向

    汉三阙画像石文化价值的传承创新路径

    杨曦
    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三阙是中岳嵩山现存最早的石雕建筑物.文章以汉三阙画像石艺术为切入点,在分析总结其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从艺术资源、衍生价值等方面进行开发,探索以汉三阙画像石为文化特色的传承创新可行性策略,以期打造当地文化品牌,促进地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助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文化传播.

    汉三阙画像石文化价值传承创新

    诗画相融 天人合一——论王维诗画的艺术境界

    王雷
    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画家王维在诗画创作上的艺术成就十分突出,其作品思想内容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尤其融合了儒、释、道各家的学说、观点.文章从王维的诗、画两个方面入手,深入探讨王维独特的创作语言形式、哲学思想、绘画理论等.王维的山水画在其诗歌的影响下,构图、意境等都与诗立场统一,画面充满了恬淡幽静、如诗一般的气氛和情调.

    王维诗画山水画艺术境界

    "各可取而化之"——明代恽向的南北宗山水"各化说"

    施昊成
    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中晚期,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对画坛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少画家附和南北宗论,甚至过分强化南宗与北宗的对立.恽向基于自己长期的山水画创作实践,提出了南北宗"各可取而化之"的"各化说",肯定了南北宗各自取法的合理性.恽向认为,文人画应当是"意"画而不是基于派别与纯粹繁简形式,这在当时的画坛可谓一股清流.近代美术史论巨擘俞剑华称赞恽向为"上下千年,洗精伐髓,非深于此道者不能道只语".文章基于恽向的画论及艺术实践,阐述其南北宗山水的"各化说"及其对南宗文人画的认识和定义,旨在更加多维地认识南北宗论.

    明代画坛南北宗论取法意画文人画

    自由与艺术:宋徽宗的幸福追求

    刘媛媛
    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宋皇帝宋徽宗虽处于政治漩涡的中心,却有着任何一位古代帝王都无法企及的艺术才情,并且一直都践行着士大夫式的生活方式.他狂热地追求士人生活的优雅,体味作为文人的快乐.这样一种文人雅士的气质、执着追求艺术享受的实践造就了宋徽宗身为帝王的另类幸福观.文章从宋徽宗对士人式"贵适意"的生活方式的追求、书画艺术的造诣和猎奇心理的满足三个方面阐释他的幸福观.

    宋徽宗幸福观"贵适意"书画艺术猎奇心理

    跨历史的交叠:时空观视域下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现代绘画比较

    刘阳河
    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宇中有宙,宙中有宇"的观念,已经具备了西方现代科学所提出的时空统一内涵.若从时空观切入,解读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现代绘画,会发现二者存在着跨历史的交叠与相似:以立体主义为代表的西方现代绘画一脉,其自身图式经历了平面化的嬗变,与中国传统绘画发生"时间同构"的形式重合;以超现实主义为代表的另一脉则重视构建精神性的超自然时空,在表现意图上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心象时空"趋于相似.然而,由于文化与时空观的差异,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现代绘画仍然具有本质上的不同:前者基于"天人合一"的儒道释哲学思想,时空构建呈现出和谐统一感;后者则受到相对论等科学观念的影响,画面呈现出时空的碎片感.

    时空观中国传统绘画西方现代绘画心象时空

    从梅洛-庞蒂的《眼与心》论"画家之眼"绘画观

    唐婷
    2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眼与心》是梅洛-庞蒂的一部重要著作,探讨了视觉、感知与心灵的关系,以及艺术作品如何通过视觉表达思想和情感."眼"和"心"从笛卡尔的传统哲学来看,两者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存在,将身心一分为二.梅洛-庞蒂通过"身体"和"精神"提出的"画家之眼"将笛卡尔的二元论打破,将对立的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融合在一起.本文从梅洛-庞蒂的视看哲学讨论"画家之眼"和可感世界,从事物本质的角度理解绘画,试图对绘画中具象绘画和抽象绘画的二元概念构建新的认知,以求通过"画家之眼"还归本真.

    眼与心画家之眼具象绘画抽象绘画

    弗雷德视域下数字艺术的剧场呈现问题研究

    张艳霞
    3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今数字时代,数字艺术依托编码、算法程序等技术手段将观众置于具身感知的艺术审美体验中,重塑了观众的参与和互动模式.文章以迈克尔·弗雷德的"剧场性"概念阐释为引,将其延伸至对当今数字艺术剧场结构特征的探讨中,通过分析具体的数字作品中知觉空间、具身化体验以及深入日常不可视之物的可见性问题,试图揭示数字艺术对人类身体感知边界的探索.

    数字艺术剧场性知觉空间具身化在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