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美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美术
中国美术

杨会来

双月刊

1003-045X

meishuzhiyou@sina.com

010-65591404

100735

北京东城区北总布胡同32号

中国美术/Journal Art in China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2年,由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主办,全国29家美术出版社联合协办的国家艺术类核心期刊,经历了筚路蓝缕的20年,已经发展为集学术、审美、信息、实用于一体的综合类美术刊物,既保持了对美术出版界动态一贯的关注,又涵盖了当代美术界热点、学术动态、艺术家及作品介绍、展览信息等内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始于工笔而不止于工笔

    高云董诗雨
    4-10页

    图像学视角下的党史主题美术教育价值分析

    张南岭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典党史主题美术作品或图像基于艺术形象进行党史叙事,创作过程凝结了党史专家与艺术家的集体智慧,往往具备"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特点.深入解读党史美术图像,有利于提升广大青年学生的审美认知、道德水平与思政素养.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类作品一方面没有普遍作为课程资源引入教学,另一方面只是作为图像资料充当文字的附庸,没有发挥出独特的价值,导致受众对图像内容的理解相对浅显.本文基于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理论,按照"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分析—图像学阐释"的顺序,由浅入深地分析党史主题美术图像的内涵与教育价值,展现党史主题美术图像作为教育资源的三个层次,同时倡导教师将这类资源引入教学,拓展图像的育人功能,实现美育、德育与思政教育的路径创新.

    图像学党史主题美术图像美育德育思政教育

    构造与识图:中山国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的纹饰构成研究

    梁正伟
    2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山国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是研究战国时期历史文化的珍贵文物资料,其中的蟠螭纹和卷云纹是发掘与研究现代装饰纹样的重要参考内容.本文采用图案解析法、计算机绘图技术、文献研究法,对中山国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中的蟠螭纹和卷云纹进行文物概述与纹样分析,着重梳理其纹饰特征、构成法则、美学规律.同时,在此基础上论述中山国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概述其对现代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学科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中山国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青铜器蟠螭纹卷云纹图案分析

    儒学与道学:《绘事备考》中画学观念的缘起与变式

    张晨
    2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绘事备考》是清初第一部较为完整的绘画通史,学术界因其文本内容延续前人旧说而对其价值有所忽略.今考其书发现,《绘事备考》征引书目广博,王毓贤对之增补、删修,这些改动之处恰恰能展现出王毓贤的画学观念.他的画学观念承自老子、庄子,以宋代文人画理论为基石,强调绘画是"自然天成"的逸品、是"性情""性灵"的抒发.同时,其对绘画功能的阐述中又有儒学的渗透.在清代的学术思潮下,其继承儒学,强调绘画的政治功能,将宋代的"格物致知"与清代的"经世致用"这两种学术思想融会贯通,建立起全新的画学观,赋予了画之"正道"以新的画学含义.

    王毓贤《绘事备考》画学画学观

    20世纪以来的吴镇研究

    袁博昊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吴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人画家之一,被后世视为"元四家"中性情最疏离却也最具个性的绘画大师.历代有关他的讨论层出不穷,然而随着20世纪西方现代美术史学科传入中国,吴镇研究的基本范式彻底发生了改变.20世纪上半叶,吴镇研究由日本学者首着先鞭.20世纪下半叶,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随着20世纪80年代《义门吴氏谱》的发现,中国大陆渐渐成为吴镇研究的学术中心.进入21世纪,各类学者怀揣不同的学术方法和文献材料,对吴镇的基础史料、生平及家世、书画及诗词、美学及思想价值、历史地位及影响展开多元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元代美术史的研究进程.

    吴镇"元四家"文人画个案研究

    "豹隐"与隐士服饰传统——以《玄元十子图》中的庄子为例

    李芸晓陈芳
    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玄元十子图》是元代赵孟(頫)创作的道教十子题材图传,描绘了关尹子、文子、庚桑子、南荣子、尹文子、士成子、崔瞿子、柏矩子、列子、庄子十人,形象皆符合各自的身份特征.其中,庄子身着豹皮装束出现在画面里,显得独树一帜.历史上对庄子的记载与道教传统中对庄子的描述都突出了其隐士的身份,这与豹皮服饰的象征意义——"豹隐"有着一致性.本文以庄子穿着豹皮服饰的形象为线索,探究豹皮元素在隐逸文化中的使用情况和豹皮服饰与隐士身份的关联度.

    《玄元十子图》庄子豹皮服饰隐逸文化

    故宫博物院藏《鱼篮观音图》画家身份蠡测

    王泽兴
    4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元代佚名画作《鱼篮观音图》.此幅作品的用笔方式与人物特点同元代画家因陀罗的绘画风格极为相似.此外,该画两侧有中锋明本与息庵禅师的两则题跋.据文献记载,中峰明本、息庵禅师与因陀罗曾在河南汴梁地区(今开封)有过交集.故笔者通过考证,认为故宫博物院藏《鱼篮观音图》应是元代画僧因陀罗所作.

    因陀罗《鱼篮观音图》画僧

    明清时期女性画家群体研究

    王洪斌向思雅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时期,女性画家的人数明显增加,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等地.当时,部分女性画家开始追求经济独立,选择以鬻画为生,还有一部分女性画家产生了职业追求,或成为职业画家,或成为私塾教师.也有一些女性画家开始从事创作和出版活动,且得到了文人群体的赏识.心学的兴起使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得以松动,女性的才能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女性画家群体的兴起与江南商贾、书画世家对女性教育的重视分不开.女性画家群体的兴起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进一步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女性群体的社会活动空间.

    明清女性画家群体研究

    试论明代"博古绘画空间"的结构层次

    靳萌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绘画中有一类重要的绘画范式——博古绘画,其内容是以古人进行鉴古活动为主题的绘画图式.宋代以后,历朝以博古为主题的绘画层出不穷,其指称范围、内涵与外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各不相同,尤以明代最为典型.从绘画题材上看,其是一种涵盖人物活动和环境描绘的具有故事情节的场景绘画.这种绘画的功能倾向于记录博古这项特定的活动.正是由于其在绘画题材、绘画功能以及所处历史环境方面的特殊性,因而具有了层次更加丰富的空间关系.与此同时,以明代博古为主题的绘画研究在空间结构上发生了一些变化,揭示了图像的空间差异性和创作情境的转变,而"博古绘画空间"结构的变化也准确呈现了明人的鉴古趣味.因此,本文拟借用"空间"理论,多角度解读明代博古绘画的空间结构,希望通过引进"博古绘画空间"这一概念,把研究者的目光重新聚集到作品本身,从而对探究明代的审美意趣有所启发.

    明代绘画博古"博古绘画空间"空间结构审美意趣

    陈师曾与中国现代漫画艺术的缘起

    李中诚
    6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近现代漫画的形成与陈师曾以文人精英身份参与漫画概念的建构与实践是分不开的.他在1909年的《逾墙图》跋文中清晰地界定了漫画的概念——笔法简拙而注重意涵,并在1912年的《太平洋报》上发表了大量漫画作品,开国内抒情漫画之先河.陈师曾的漫画创作引入了中国画漫笔随写的笔墨状态.他的中国画创作同样也将漫画讽喻手法引入其中,体现了真率意趣,对后来中国漫画的发展影响深远.

    陈师曾抒情漫画简笔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