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美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美术
中国美术

杨会来

双月刊

1003-045X

meishuzhiyou@sina.com

010-65591404

100735

北京东城区北总布胡同32号

中国美术/Journal Art in China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2年,由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主办,全国29家美术出版社联合协办的国家艺术类核心期刊,经历了筚路蓝缕的20年,已经发展为集学术、审美、信息、实用于一体的综合类美术刊物,既保持了对美术出版界动态一贯的关注,又涵盖了当代美术界热点、学术动态、艺术家及作品介绍、展览信息等内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纪念叶喆民百年诞辰

    戴婷婷
    77页

    大器晚成,功名有志:叶喆民的生平及学术成就

    杨小军
    7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整理相关材料,发掘古陶瓷学者、书法史家、书法家叶喆民的家族历史及生平事迹,探讨其在陶瓷、书法领域的治学方法和学术成就,以期对这位因种种原因而几乎湮没于历史中的治学大家的诸多本来面貌予以还原.

    叶喆民生平事迹古陶瓷书法史书法

    继往开来,沾溉弘远——叶喆民与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古陶瓷

    常乃青石婷婷
    8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 世纪下半叶,中国古陶瓷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涌现出一大批成就斐然的杰出学者,而他们是整个研究领域能够取得历史性进步的基石.叶喆民就是其中一位建树卓著的陶瓷学家.他在弘扬传统瓷学的基础上推动中国古陶瓷研究迈向科学化、体系化、国际化,对中国古陶瓷研究体系的现代化建构、陶瓷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以及中国古陶瓷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提升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叶喆民古陶瓷陶瓷研究中国陶瓷史"叶氏瓷学"

    初从博涉后专精,为艺传学育峥嵘——叶喆民的书艺成就

    邓欢华
    9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陶瓷学家叶喆民是一位卓有建树的书法家和书法史论家.学界多赞誉其在中国陶瓷史上的突出贡献,而对其书艺成就缺乏应有的关注.本文从叶喆民的书法创作、书法史论研究、书法教育等方面入手,论述其书艺成就,借此对其建立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以期丰富20世纪中国书法史的建构.

    叶喆民书艺成就书法创作书法史论研究书法教育

    四川青神竹编工艺在美术校本课程中的开发策略

    韦小争
    99-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青神竹编工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具有独特的实用价值,又蕴含深厚的艺术内涵.将青神竹编融入美术校本课程,既能丰富课程资源,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本文通过分析美术学科的核心概念,围绕思政育人元素的融入、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等教学策略,旨在为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青神竹编工艺非遗校本课程课程开发民间工艺

    如何正确理解"写生即创作"

    郭文宁
    103-104页

    关于当代中国美术批评的批评

    李永亮
    105-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二十年来,国内学界对中国美术批评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美术批评存在着"失语""失准"以及话语权丧失的问题.本文从美术批评本体的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当代中国美术批评应该通过明确现实态度解决"失语"危机,在美术史视野中规范当代批评的价值标准,并借助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实现话语权的重塑.如此,美术批评"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的担当和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美术批评中国美术批评话语权艺术现实

    以传统中国画品评法则审视AI中国画的技术与审美挑战

    陈朵朵
    110-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绘画创作领域的应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算法和深度学习模型,AI不仅能够生成图像,而且能够模仿各种艺术风格.这一技术革新给艺术领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技术与审美挑战.本文以传统中国画品评法则为观察框架,探讨AI中国画在技术和审美层面的发展,剖析其优势和局限,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AI中国画品评法则技术进展创作变革审美局限

    寻味欧洲与"东方既白"——从李可染德国写生中得

    许宏宇
    114-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写生作为"李家山水"形成的关键因素,一方面映衬了时代的需求,即20世纪50年代掀起的写生潮,另一方面也生动、完整地呈现出了李可染从传统中国画到现代中国画创作的艺术转向.本文依托李可染的三个写生阶段,依托其在德国期间的创作,展现其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深入思考.

    李可染山水画写生中国画改良

    历史文化景观在地铁公共艺术视角下的镜像表征

    杨晓吴艳
    118-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文化景观不仅是城市的文化遗产,也是地铁公共艺术的表达媒介.作为城市"地下文化长廊"的文化载体,其在地铁公共艺术中的视觉语言转化呈现出镜像叙事的表征特性,涵盖历史遗迹、历史景观、古建筑物、文化习俗等多种表现内容.从物质文化形态到非物质文化形态,这种历史的图示再现、镜像的叙事投影不仅是历史文化景观的视觉表达,也是地铁公共艺术的意义表征.本文以地铁公共艺术为视角,探讨地铁公共艺术如何运用镜像语言诠释和再现历史文化景观.通过地铁公共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地下公共空间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为城市历史文化脉络的承继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实践路径.

    公共艺术景观艺术地铁公共艺术历史文化景观镜像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