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煤炭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煤炭科技
江苏省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省煤炭学会 中国矿业大学
煤炭科技

江苏省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省煤炭学会 中国矿业大学

朱亚平

季刊

1008-3731

0516-85320590

221006

江苏省徐州市淮海西路235号

煤炭科技/Journal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Magazine
查看更多>>《煤炭科技》杂志创刊于1980年,为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科技期刊,季刊,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008-3731,国内统一刊号 CN 32-1491/TD,邮发代号 28-175,现由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和江苏省煤炭学会、中国矿业大学共同主办。期刊内容以煤炭行业先进实用技术为主,包括理论探索和科学研究。《煤炭科技》杂志自创刊以来,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期刊,江苏省一级期刊,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现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文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3D人脸识别的煤矿人员出入井唯一性识别装置设计

    陈代伟胡峰平钱正峰唐银...
    116-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以往煤矿人员定位系统唯一性、检测功能单一、漏检率高、识别效率低等管理缺陷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3D人脸识别和UWB精确定位技术相融合的煤矿人员唯一性识别装置设计方案,通过软件程序设置的关联特性,实现了3D人脸识别、定位卡检测、酒精浓度和体温测试、声光语音报警、闸机控制、远程数字通信等功能,提高了对出入井人员身份识别和唯一性管理水平,从而准确监测煤矿作业人员的出勤情况,为智慧矿山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D人脸识别唯一性检测智慧矿山UWB精确定位出入井管理身份识别

    煤矿应急广播与调度通信系统融合改造的应用

    郭玉龙李荣孝杜文加刘鼎...
    121-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矿作为能源产业的核心,其生产安全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面对矿井事故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现有的煤矿通信系统面临着不足以应对复杂紧急情况的问题.因此,对应急广播与调度通信系统进行融合改造,以提升通信联络和应急救灾能力,具有迫切的实际需求.研究通过KT113应急救援信息传输网络,对煤矿应急广播与调度通信系统进行融合改造,引入双向可视对讲和一键紧急呼叫等创新功能,优化井上下控制终端,并实现与其他安全监控系统的高度集成.实际应用表明,改造后的系统显著提高了通信效率,加强了紧急响应能力,为煤矿安全管理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

    煤矿安全应急广播调度通信系统融合KT113网络

    矿震诱发冲击地压机理研究

    杨金诺李国墙张军徽
    126-13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弹性波理论推导出矿震产生的应力波诱发动力扰动的公式,建立冲击地压理论模型从而推导出冲击地压发生的发生理论;并利用ABAQUS数值模拟技术模拟了矿震诱发冲击地压的过程;并探究围岩巷道受到静—动荷载叠加作用时,冲击地压的发生条件;根据现实中某矿矿震引发的冲击地压测得的数据,验证了矿震诱发冲击地压这一理论.模拟结果表明,当围岩巷道受到的地应力静载过大,达到临界塑性区时,微小的矿震会引发围岩巷道出现冲击地压现象.

    矿震矿震诱冲冲击地压静—动荷载叠加数值模拟

    断层群影响下工作面冲击地压致灾机理研究

    李成良孙如达
    134-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深入研究工作面开采扰动下过断层群时诱发冲击的致灾机理,选取屯宝煤矿M4-5煤层WII02040501工作面为研究对象,研究断层群在工作面开采扰动过程中对工作面冲击致灾机理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研究工作面过断层群时围岩应力和能量演化规律,结合PASAT探测煤体应力研究工作面过断层群区域时应力演化,得出工作面在断层群"多场"影响下的演化特征,揭示断层群区域的滑移失稳及冲击致灾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工作面回采前、后断层群对工作面应力分布均产生明显影响,工作面过煤层群时应力及能量产生"卸压"效果,呈现出提前活化现象,当过大落差断层群时应力及能量升高产生突变现象,断层损伤整体呈现出"由上到下、由中间到两侧"的特点,冲击危险明显增大;结合现场PA-SAT 实测得出断层对煤层应力集中程度影响明显,验证了冲击危险区域分布特征受断层群煤体应力集中程度影响较高,为工作面过断层群冲击地压灾害预测提供了理论指导.

    断层群冲击地压弹性应变能防冲技术地质构造

    基于超宽带技术的综采工作面人员定位系统设计

    黄骞李殿鹏谷敏永孟祥涛...
    141-146,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煤矿开采的自动化、无人化进程不断推进,煤矿井下综采工作面自动化设备的数量逐渐增多,在此种情况下,为及时掌握综采工作面工作人员的位置信息,保障人员安全,本文对基于超宽带(Ul-tra-Wideband,UWB)技术的综采工作面人员定位系统进行设计.首先,结合煤矿井下综采工作面现场环境和实际需求,对系统总体结构进行设计.在算法方面,选用基于飞行时间(Time of Flight,TOF)的测距算法并采用双边双程测距的方式进行测距;为降低非视距误差和噪声对测距效果的影响,采用卡尔曼滤波算法对原始测距值进行处理;为避免测距过程中多个标识卡间的干扰,引入时间槽分配机制.硬件方面主要是完成基站和标识卡的相关硬件电路设计,主要包括电源电路、MCU最小系统电路、超宽带模块电路、通信电路等.在完成系统相关研究与设计的基础上,在模拟工作面环境下进行系统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有效测量范围在25 m内时,系统测距误差小于0.2 m,测距值波动程度较低,测距稳定,满足系统设计要求.

    综采工作面人员精确定位超宽带TOF测距算法

    大海则煤矿20101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及注氮参数优化

    张道伟李文军任浩晏飞扬...
    147-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大海则煤矿20101回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通过束管监测采空区内的氧气浓度变化规律,对现场监测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划分出采空区自燃"三带".同时对采空区建立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进行自燃"三带"数值模拟,利用现场测试结果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并根据此模型进行注氮数值模拟,优化注氮参数.结果表明,进风侧距工作面0~16.01 m为散热带,16.01~94.28 m为氧化带,大于94.28 m为窒息带;回风侧距工作面距离0~5.07 m为散热带,5.07~61.82 m为氧化带,大于61.82 m为窒息带.注氮位置30 m处注氮量2 880 m3/h对20101综采工作面采空区的惰化效果较好,可满足工作面安全生产需要且更加具有经济效益.

    采空区自燃"三带"束管监测注氮数值模拟

    条件复杂的老矿井通风系统优化设计

    张大卫
    158-161,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临涣煤矿是瓦斯、自然发火等灾害严重的老矿井,该矿开采范围、井田开拓方式调整后,为确保矿井通风系统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在通风系统网络解算的基础上,对该矿通风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封闭西风井、新建中央风井等方面的内容,优化设计后的通风系统不仅可靠、满足矿井通风需要,而且达到了节能减排、减人提效的效果.

    条件复杂老矿井通风系统优化设计

    山脚树矿防突钻孔轨迹测定及效果分析研究

    侯建国
    162-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防突钻孔轨迹是检测防突措施实施情况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钻孔轨迹的测量和分析,可以制定合理的钻探方案,保证钻孔施工的安全和高效.根据《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2019年版)要求,需要对区域防突措施钻孔与效果检验钻孔进行轨迹测定.结合山脚树矿煤层地质条件及采掘布置情况,利用ZXC1000矿用钻孔测斜仪对采二区221015运输巷对1-3号钻孔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ZXC1000矿用钻孔测斜仪能够顺利实现开孔定位和钻孔轨迹测斜(左、右偏差及上、下偏差),1-3号钻孔通过ZXC1000矿用钻孔测斜仪与经纬仪测量对比,其钻孔末端(孔深96 m)左、右及上、下偏差均在1.7 m范围内,测定轨迹较为准确,根据钻孔轨迹能确定区域防突钻孔覆盖范围是否有盲区.研究成果对于评价区域防突措施有效性检验、防突隐患辨识具有重要意义.

    钻孔轨迹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防突

    钻孔轨迹地面监测系统构建及应用

    王小俊熊俊杰刘昱彤
    167-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发了钻孔轨迹随钻测量装置,开发了钻孔轨迹监测分析软件,构建了钻孔轨迹地面监测系统.钻孔轨迹地面监测系统利用随钻测量装置和计算机软件技术,实现了钻孔设计及施工参数实时测量一体化,钻孔轨迹数据自动成图和展示,钻孔覆盖区域可视化,借助煤矿井下工业环网和地面局域网搭建的信息网络平台实时上传地面工作站,有效避免了人为错误因素导致的钻孔测深不准确、钻孔施工易留空白带等问题.应用试验表明,钻孔轨迹地面监测系统运行稳定,钻孔轨迹测量方法简单,钻孔数据处理有效快速,有助于分析钻孔偏差原因,提升矿井的"三化"水平.

    钻孔轨迹监测系统钻孔偏差测斜

    红旗煤矿冲击地压监测与防治技术实践

    程子龙
    174-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西省红旗煤矿8煤工作面自2014年以来多次发生冲击地压,为降低冲击地压频发引起的灾害事故,结合本矿实际情况分析了微震监测法、岩石噪声监测法、电磁辐射法和岩屑法4种冲击地压预测方法,采用煤层注水软化、大孔径钻孔卸压、顶板预裂爆破开展冲击地压防治工作,实施后工作面未发生冲击地压,达到预期目标.

    冲击地压煤矿地压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