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
美与时代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以“创意”为标识,以设计美学为特色,设立:创意信息、观察思考、理念探索、形象品牌、造型创意、服饰设计、环境艺术、建筑装潢、设计教育等栏目,介绍国内外设计领域最新动态,探讨前沿理论,发表研究成果,是设计院校师生、专家、学者和设计师交流的平台,也是当代公民提高审美意识,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助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多元化圣母形象透视俄罗斯民族的心灵意识

    王新
    5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圣母是俄罗斯东正教最重要的信仰对象之一.自公元 988 年东正教传入罗斯以后,圣母崇敬不断与大地崇拜、多神教崇拜融合,逐渐衍化为今天圣母在俄罗斯精神文化世界中的多元化形象.一方面,社会及历史现实语境决定了圣母崇敬的具体内容,塑造了圣母的多元化形象,另一方面,圣母的多元化形象也反过来映射着俄罗斯民族的精神和心灵世界."罗斯之母""庇护母亲""生命树"等形象反映了俄罗斯民族心灵的孤儿意识、弥赛亚意识、真理意识和神性意识.

    多元化形象孤儿意识弥赛亚意识真理意识神性意识

    音乐—书法媒介间性与音乐中的书法——以混合室内乐《归道》为例

    向远航
    6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年作曲家文子洋在混合室内乐《归道》中借鉴了中国书法艺术元素,试图将书法中的文字笔画、书势与音乐的音高、音响和音色进行关联,由此构成一种存在于音乐与书法间的隐蔽的媒介间性.作为"音乐中的书法",《归道》一曲通过提取和解构书法元素获得新的音乐创作灵感,从而生成一种独特音响,并在跨门类与跨文化的双重作用下,联结起东方与西方.

    媒介间性音乐书法归道

    巴赫金狂欢理论视域下的丑角舞蹈美学意蕴论析

    王沁怡
    6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赫金将日常生活中的"狂欢"现象理论化,认为狂欢式行动具有大众性、全民性以及颠覆性.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来看,丑角舞蹈主要表现为三大特征:一是活泼性.通过灵动的身体来张扬多样性的生命样态,让人们感受到生命力的勃发;二是敞开性.以夸张的舞蹈动作打破日常秩序与节奏,不断向平时未曾瞩目过的边缘人物、边缘空间和边缘生活延伸;三是反叛性.以戏谑的姿态来挑战严肃的律令体系,从而释放出对压抑秩序的不满情绪.

    巴赫金狂欢理论丑角舞蹈美学

    建国十七年傅抱石山水画创作观转变

    史镜
    6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国十七年是指 1949-1966 的十七年.在建国初期,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一直有很大的争议,急需摆脱传统的束缚改造山水画创作,使之与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因此,在山水画的创作观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涌现出了一批敢于开拓探索的山水画家,他们用敏锐的思维把握了时代的风向,引领了当时中国画发展的新潮流.其中傅抱石作为当时山水画的最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山水画的创作历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新中国"十七年"的山水画创作的观念转变.本文从傅抱石的山水画写生及毛泽东诗意画创作出发,以此来研究在建国十七年傅抱石山水画创作观念的转变.

    傅抱石创作观山水画写生毛泽东诗意画

    浅析乔迅"早期现代性"架构下的明清遗民绘画

    刘月
    7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之际的遗民画家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历来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作为美国著名的中国艺术史研究学者,乔迅教授打破了以往融合思想史与文化史等研究明清遗民绘画的方法,搭建起宏观动态的"早期现代性"的框架,主张回到当时历史与社会问题构建的脉络中窥探艺术作品与社会进程产生的交集.乔迅通过对明清遗民画家情感主题图像的审美分析,观察到王朝从属选择下遗民画家自我定位的转变和隐喻性情感的发展历程,他认为这些持续的个性化表达印证了现代性特质中的"主体性"与艺术价值.同时,这也是乔迅先生独特的研究视角.

    遗民绘画早期现代性伤感主体性

    清代以园林雅集为背景的家族肖像画研究

    蒋佳慧
    7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行乐图和文人雅集图在明代风靡朝野上下,大多数以园林作为背景和社交的空间,而绘制在图中的人物多为达官贵人或文人雅士.到了清代,肖像画在市民之间也开始普及,还出现了许多以家庭成员为主体的群体肖像画.本文将视点聚焦于清代,对这一时期出现的"家族肖像画"进行概念界定,对当时出现的园林雅集图与家族肖像画结合的一类绘画做研究.

    行乐图家庆图园林雅集家族肖像画

    董其昌南北宗论中"士气"与"精工"的关系

    栾君妍
    7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董其昌受心学和禅宗的影响,将禅宗以"顿、渐"分南北的思想引入绘画,提出了划分南北宗这一理论观点,在中国画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董其昌南北宗论中有关"士气"与"精工"的论述为重点,试图分析其各自的内涵和意义,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现二者于对立之外的融合趋势,以求窥探董其昌南北宗论的真正用意和价值.

    董其昌南北宗论士气精工

    论谭谈小说的叙事空间类型

    魏雨佳
    8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谭谈作为矿山作家队伍中的杰出代表,矿山在他的小说中占据了重要的空间位置.将其小说置于空间叙事的视角下,从地理空间、心理空间、社会空间三个维度,可以探析其创作中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地域文化、人物活动及权力关系.谭谈在把握时代动态发展的同时,对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与思想活动进行了深度描写.借助空间叙事学理论,可以挖掘出作家所寄寓的现实意义和精神价值,即在风光旖旎和艰难危险并存的生活空间中蕴涵着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矫枉过正的权力统治,谭谈的创作由此呈现了丰富芜杂的矿山世界及其衍生空间.谭谈对现实生活空间的文化意蕴、象征隐喻和社会秩序的审视与思考,使其小说显示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价值和艺术魅力.

    谭谈空间叙事矿山人性权力

    论福斯特《小说面面观》人物观

    焦楚楚
    8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了以人物为中心的批评方法,使人物摆脱了情节附庸的身份,提高了人物的地位.福斯特的人物二分法将人物形态分为圆型人物和扁型人物,并提出扁型人物的真实在于细节刻画的真实.在福斯特之后,诸多理论家对其人物观进行了评价和补充,例如申丹提出"功能性"、"心理性"的人物分类法.

    《小说面面观》人物观扁型人物

    非自然叙事学视角下的《索拉里斯星》研究

    刘晨茜
    9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索拉里斯星》是波兰科幻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莱姆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建构了一个人类无法认知的星球,以此讽刺人类在宇宙中面对绝对他者时的自我中心主义.从非自然叙事学的视角来看,非自然的空间、非自然的感情和非自然的叙述者都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文本内核完美契合,共同铸就了文本意蕴主旨的表达,表达出了作者莱姆对宇宙和人类的真切思考.

    《索拉里斯星》非自然叙事学非人类中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