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
美与时代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以“创意”为标识,以设计美学为特色,设立:创意信息、观察思考、理念探索、形象品牌、造型创意、服饰设计、环境艺术、建筑装潢、设计教育等栏目,介绍国内外设计领域最新动态,探讨前沿理论,发表研究成果,是设计院校师生、专家、学者和设计师交流的平台,也是当代公民提高审美意识,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助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席勒与伽达默尔的游戏观之比较

    李娜
    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游戏是西方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18 世纪,德国文学巨擎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构建了以游戏冲动为核心的美学思想.他认为,人在游戏中摆脱了物质世界的束缚,实现了感性本性和理性本性的统一,达到了一种内在与外在自由的状态,是美的最高理想.20 世纪,德国具有世纪影响力的哲学家伽达默尔,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在《真理与方法》中提出了另一种游戏观.他认为,游戏的主体并非游戏者,而是游戏本身.游戏是一种发生、一种自我表现,是所有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两位德国的学界泰斗身处不同的时代,从不同角度对游戏这个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形成了独树一帜且影响深远的游戏观.本文通过回溯经典,对比考察这两种游戏观,旨在推进对游戏这一概念的理解,启发对美育的思考.

    席勒伽达默尔游戏观比较

    马克思对黑格尔感性意识概念的批判与重构

    李春晓
    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格尔将感性作为意识发展的初级阶段,感觉确定性就是"这一个"和"意谓".在批判黑格尔感性意识概念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感性意识是人的感性意识.感性作为世界自身的反映,即时间的形体化,使原子的本质与存在相分离.在存在与本质的矛盾运动中,感性意识成为自然界的呈现方式.感性意识就是对象性本质力量的主体性.社会主义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将人和自然界看作本质的感性意识开始.

    感性意识黑格尔感性原子社会主义

    论列维纳斯对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他者"观的批判

    陈程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他者"问题是现象学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它直接关系"人应当如何生活"这一基本哲学问题.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提出了"共在"思想,将自我与他者消融其中,由此破出封闭"我思"的唯我困境.而在列维纳斯看来,海氏的"共在"虽然突破了传统唯我,但又在另一维度上倒向了唯我.此在虽然承认他者,但在地位上优越于他者,这一偏见终将倒向帝国主义暴力.对此,他分别对海氏共在中所隐藏的"私人性—总体性"弊病进行批判,试图重新探讨"自我—他者"的人生现象,期许将个人生存的迷恋转向对他者的关注,面向现实的伦理生活.

    列维纳斯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他者共在唯我

    论叶嘉莹词体分类的理论贡献与局限

    宋亚伟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叶嘉莹将唐代以来的词分为四种类型:歌辞之词、诗化之词、赋化之词、哲化之词.这和词学史上既有的分类方式相比概念更加清晰、更加周延,但其部分概念内涵模糊,外延不清,导致她自己在判断一些词人词作时也常常自相矛盾.另外,分类标准不统一,也导致同一首词可能同时属于两种类型,在逻辑上形成谬误.

    词的类型历史贡献逻辑谬误

    阿列克谢耶维奇"非虚构"写作的文学性

    焦楚楚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虚构"文学,后缀的"文学"二字,将"非虚构"写作归属为"文学",而不是"新闻"或其他的非文学体裁,对这种书写进行了初步的文体划分,是对非虚构文学"文学性"的内在基本要求和审美性质的承认.非虚构文学的文学性贯穿文本的整个生成过程,包括作者对主题和写作形式的选择和构思,对人物情感的发掘和表达;文本生成后,读者阅读时直接感受和阅读接受中"再创造"的可能性等,这一系列过程都是文学作品所共有的,但"非虚构"作为一种特别的作家介入写作的文体,其"文学性"带有"非虚构"的独特特点和品质.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非虚构"写作的文学性主要体现为情感表达的真实性、对现实主义的深化、对被采访者声音的复调书写等.其"非虚构"写作挖掘沉默者的声音,以女性身份书写战争中的女性和小孩,不同于以往宏大的战争叙事,向读者展示了战争的另一个面向.

    非虚构文学阿列克谢耶维奇文学性

    探析身体在此在本体论维度的重要意义——以《昭里孔研讨班》为例

    娄佳宁
    2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虽然海德格尔并未以专题化的形式讨论"身体",他本人也常因忽视身体问题而招致学者批评.但如果仔细阅读海德格尔的文本就会发现,其对身体问题的理解一直存在,尤其是在《昭里孔研讨班》中对此在身体问题的论述十分详备.通过探讨海德格尔语境下身体的概念内涵,以及身体对此在在世的重要作用,可论述身体对此在存在的本体论归属上的积极意义.

    海德格尔身体此在《昭里孔研讨班》

    西方环境美学中自然美建构觑探

    黄云虎
    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美作为生态振兴的重要引力,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助推器".西方环境美学发展过程中,基于不同逻辑对自然美的建构,效果显著并演化出多种理论形态,对于进一步研究自然美创新性建构的方式,提供了重要参考依照.借鉴西方环境美学中自然美建构的经验,应充分认识到其自然美构建过程的进步与不足之处,结合当前自然美的建构现状,完善自然美研究的思路,改正自然美建构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自然美研究的深入发展.

    自然美环境美学建构方式

    珠宝图像学研究:经济、文化和法律

    吴雨帆
    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珠宝艺术是艺术品市场的传统行业,珠宝市场增加了市场经济的美感,同时也促进了文艺市场的蓬勃发展.图像增加了珠宝艺术的创造性和特殊感,在拍卖和销售过程中,应当避免图像仿制,贬损艺术品价值.通过介绍珠宝行业图像的基本发展和历史概况,提出全球珠宝市场存在的法律风险和潜在机遇.

    珠宝艺术图像经济法律保障

    "伪真实的面具":社交媒体女性"原生美"的理想展演文化

    池瑀
    3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审美根植于社会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通过审美意识及其物化和实践的综合形式显现.移动互联网主导下的电子媒介化社会,形成了时代特有的审美标准.赛博空间中液态、碎片的符号整合而成了审美标准,带给受众以"深层的符号体验",影响着大众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实践.在开放、平等、互动、即时的社交媒体中,生成了多元、复杂的图景,女性追求"'去美化'的自然美"趋势就是构成这纷杂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原生美"符号成为社交媒体中个人展演的追求,出于他者凝视、个人需求、资本建构与技术支撑等原因,"原生美"的审美价值受到广泛追捧.但在这股热潮的背后,深藏着个体认知撕裂、审美观念异化及社交困境的危机.

    社交媒体女性原生美理想展演社交与传播符号文化

    洛阳平乐村牡丹画产业发展状况调研

    齐晓莹
    4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洛阳平乐村为中原地带的传统村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利用牡丹文化优势,因地制宜,逐渐形成了集生产、流通、消费于一体的牡丹画产业化发展道路,对当地的乡村振兴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本文从艺术市场的角度出发,以洛阳平乐村牡丹画产业的发展概况、生产、经营与销售为主要切入点,旨在探析市场宏观背景下其产业的发展变革.

    洛阳平乐村牡丹画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