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
美与时代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以“创意”为标识,以设计美学为特色,设立:创意信息、观察思考、理念探索、形象品牌、造型创意、服饰设计、环境艺术、建筑装潢、设计教育等栏目,介绍国内外设计领域最新动态,探讨前沿理论,发表研究成果,是设计院校师生、专家、学者和设计师交流的平台,也是当代公民提高审美意识,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助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试论中国禅宗思想与大足宝顶山半身造像的关系

    胡娅
    4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代表的大足石刻,不仅延长了中国石窟艺术史,而且创造了许多其他大型石窟造像群未曾有的局面.例如,集中地出现了半身造像(尤其是半身佛、半身菩萨像).按照造像仪轨和佛经戒律的规定,雕刻半身像是对佛法的不敬,所以半身像(尤其是半身佛、菩萨像)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甚为罕见.为何大足宝顶山摩崖造像区集中地出现了半身造像?基于大足宝顶山摩崖造像的营造时代、地域等背景,综合其他学者对于半身像成因的观点,本文认为此处集中出现半身造像的原因很可能是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

    半身造像禅宗思想宝顶山

    论构成主义对舞台灯光设计的影响

    肖霄
    5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的构成主义艺术思潮对现代设计影响深远,舞台灯光设计也受到了构成主义的辐射.在构成主义出现的同时代,以梅耶荷德为代表的艺术家对于舞台灯光表现手段做出了一定的尝试,其中不乏构成主义的美学印记.随着时代发展,阿庇亚、斯沃博达等人对美学与技术的革新也同构成主义影响下的包豪斯等艺术流派的演变,互相影响,并逐渐形成抽象的、几何的、富有空间变化的舞台灯光表现形式.

    构成主义舞台灯光梅耶荷德设计构成

    从神话学视角解读"空桑"

    李丰
    5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古代文献中的"空桑"一词,历来解释不一.较为常见的有地名、瑟名与神树之名三种解释.当"空桑"被释作地名时,无法依据不同文献的记录确定其具体之所在,并且有可能是神话虚构之地名."空桑"作为瑟的代称时,其命名依据主要有产地与材质两种解释.最后,围绕着"空桑"出现了一些"树木生人"的叙事,这可能与先秦时期的植物崇拜与生殖崇拜有关.三种不同的解释背后都能找到神话的痕迹,因此"空桑"的多义之间并非是完全独立的,这也印证了比较神话学中关于神话与同音异义词之间关系的论述.这种多义之间的联系也使"空桑"在文学中呈现出意义不定的模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空桑地名符号神话学

    小说的内在性和美育价值——兼论昆德拉的"媚俗"内涵

    余书涵
    5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一书中探讨了小说存在的必然.因为小说叩问存在,它描绘不确定,它坚持怀疑而不是委身于强权.小说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世界,审视本以为熟悉的概念.它对被遗忘的存在进行召唤.小说是对陷入尘世陷阱的人生探索,应当把握自我的存在密码,有其内在的美育价值.在《不能遗忘的生命之轻》中,昆德拉思考了"媚俗"的状态.媚俗的需求是在美化的谎言之镜中照自己,并从镜中认出自己.诚然媚俗坏处甚多,但人们却无法摆脱媚俗境域,书中的主人公秉持着不同的对待态度,寻找着出路和处世之道.

    昆德拉小说存在美育价值媚俗

    美从"悲"中来——浅议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创作的悲剧情怀

    杨倩
    6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19世纪后期俄罗斯最后一位晚期浪漫主义代表音乐家,其音乐创造蕴含浓厚的俄罗斯传统音乐风格和民族精神,慷慨激昂的音乐基调,伴随着广阔悠长的曲风,时而深沉、时而柔美.尤其是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创作,占据着俄罗斯艺术音乐的崇高地位,它们根植于俄罗斯肥沃的音乐土壤之中,被誉为"俄罗斯艺术歌曲的珍品".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总是充斥着一种悲情的哀伤之感,这种悲剧情怀不仅造就了拉赫玛尼诺夫独特的艺术风格,也折射出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悲壮而凄美的人生.本文将从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创作出发,探究其艺术歌曲中所蕴含的悲剧情怀,以及卓尔不群的个人气质.

    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创作悲剧情怀

    戏曲角色名词优、戚施、籧篨考释

    齐昱
    6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戏曲艺术的孕育、产生、发展,出现了大量与角色相关的名词术语.通过对戏曲孕育时期角色名词——优、戚施、籧篨进行考释,认为优来源于猿猴、戚施来源于蟾蜍、籧篨来源于鸲鹆鸟.通过对戏曲角色名词的阐释,试图拓宽戏曲研究广度与深度.

    戚施籧篨戏曲角色

    知觉现象学视域中Livehouse里的青年身份认同构建研究

    钟湘钰
    6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观看室内音乐表演成为部分青年学生的一种新兴生活方式.研究发现,生活方式的选择是他们构建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也是在现代性背景下面对生活困惑所作出的积极调适.梅洛-庞蒂在身体-主体理论中明确地提出身体是媒介物的说法.新媒介技术的到来引发了人们的焦虑,通过运用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的相关理论可以分析Livehouse里青年是如何认知自我和他者,重新构建他们的自我认同.但室内音乐表演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过度商业化倾向,有可能消解其积极作用.

    知觉现象学Livehouse身份认同亚文化

    作为材质的墨:"材""质"的显、隐与转化

    郭溪山
    7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传统书画向来重视材质.墨在诞生之初并不具有审美价值与精神内涵,在人工墨的不断改善中,松烟墨发展出审美的因素,并在宋代形成了由墨悟理、以墨喻人的文化联想,墨也完成了"有材无质"到"材质并显"再到"材隐质显"的发展.对于这种"材""质"关系的转变,我们不仅应注意文人士夫阶级在其中的重要意义,更不可忽视墨自身化学构成的变化与品质的升级所带来的实用、审美、文化功能的变动.同时,墨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形态转化以及文人藏墨、研墨等仪式性转化,也更加凸显了墨作为"材质"对艺术创作不可替代的价值.

    材质艺术中国画物性

    《长江图》中"美人"意象的母神原型和现代价值

    肖文旭
    7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母神原型作为人类深层心理的集体无意识影响深远,《长江图》中安陆的性爱启蒙及其与长江的自然互渗,体现出鲜明的女神崇拜色彩.并且安陆表现出不同于传统男性想象中的救赎形象,而是以精神、情感和生命文化崇拜等方面相较于男性更突出的性别特质,显示出以独立的艺术创造消解工具理性危机的男性中心文化的时代价值,体现出"美人"意象母神原型的当代意义.

    长江图"美人"意象母神原型生命文化

    "法"向"意"转:唐宋书法的审美之变及在书论中的体现

    张浣纱
    8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朝书法以"楷体"为主,重视书法的法度,而宋朝的书法审美则转变为"尚意",成为书法家追求书法之"乐"的载体.宋人书论中所展现的,无论是欧阳修的"静中之乐"、蔡襄的"神气为佳"、苏轼的"意造无法",还是米芾的"随意自然",都是宋人对唐人书论"尚法"的反拨,也是宋人体会到了书法对于人内心修养的自然功用和"适意"的审美体验.

    唐宋法度尚意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