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
美与时代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以“创意”为标识,以设计美学为特色,设立:创意信息、观察思考、理念探索、形象品牌、造型创意、服饰设计、环境艺术、建筑装潢、设计教育等栏目,介绍国内外设计领域最新动态,探讨前沿理论,发表研究成果,是设计院校师生、专家、学者和设计师交流的平台,也是当代公民提高审美意识,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助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诗学推助与情感转向:寓直诗歌的古今演变

    龙飞宇
    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寓直即宿署当值,是官员需要履行的一项政治职务.相关创作最早见于南北朝,至初盛唐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书写模式.一方面,寓直诗的主流情感表现是体写皇恩与鸣盛颂圣,这成为公领域写作的基本范式;另一方面,由于寓直期间生活略显枯燥无趣,寓直诗多传递清冷寂寞的情绪,思念亲友成为私领域的普遍情感表达.这种模式随着诗学演进亦有转向,从寓直生活看来,中唐至北宋以来,诗人们对寓直生活的态度发生转变,并在寓直生活中自得其乐,体悟日常化的趣味;从寓直身份看来,白居易等处在党争形势下的文人开始在寓直诗中表现"中隐"情绪,直到明代中期,郎署诗人借助山林之声对台阁文风进行纠弊,重塑了寓直诗的新范式.

    寓直情感表现公私领域日常化写作郎署诗学

    影像的感官之维:劳拉·马克斯的触感视觉理论

    张爱卿
    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拉·马克斯在分析实验影像的基础上,通过对身体哲学的创造性阐释,围绕物质与记忆两个维度,对电影本体进行了重构与反思,并系统性地提出"触感视觉"的批判性理论,建立起以具身经验和感官经验为核心的认识论.在其理论中,电影不仅是"光学图像",还是可以唤起感官记忆的"触感图像",她的研究发掘了电影作为视听媒介的多感官维度,为新世纪以来媒介物质性视域下的电影研究提供了颇有洞见的哲学启示.

    劳拉·马克斯触感视觉媒介物质性

    论约瑟夫·博伊斯艺术的自由之思

    刘强
    1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约瑟夫·博伊斯是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艺术家之一,他不仅创作了类型与主题多样的艺术作品,也在艺术理论的建构方面颇有建树.他的艺术思想是理解其艺术作品的窗口,但前人更多是对其艺术作品进行文本分析.因此,本文着眼于博伊斯艺术自由之思的脉轮梳理,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潜能"与"实现"学说视角阐释博伊斯艺术的自由创造;其次,承续尼采艺术与自由观,论说博伊斯艺术价值的重估和非理性主义倾向;最后,结合鲁道夫·斯坦纳"自由科学"之人智学道路对博伊斯艺术的直接影响,梳理出了一条有关博伊斯艺术自由之思的继承发展脉络.总之,博伊斯的艺术之思具有西方传统历史文化哲学的深厚渊源,如若不对其艺术现象背后的文化精神把握,那必然造成理解上的赋魅和困惑.

    约瑟夫·博伊斯艺术自由潜能与实现生命哲学人智学

    晚明江南文人书斋雅玩的适意美学

    耿悦宁
    2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兴盛,文士崇古尚雅之风盛行.文人参与的园林书斋不仅在环境营造上体现着文人情怀,书斋内的陈设雅玩更是展现出自由适意之感.适意即自由人生态度,明代文人将人生态度融入其中,表达出雅适之乐和追求隐适之思想.因此,明代文人书斋雅玩在材料的选择上呈现出自然素雅,遵循器物原本材质;追求内心喜好,推崇古雅的闲适之意.受到明代心学影响的文人希望通过书斋雅玩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实现寓情于物,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精神追求.他们借以幽然的环境和雅致玩物来表达丰富而复杂思想,将无法实现的政治抱负容纳其中,并以此来实现随意自适的人生境界.

    晚明文人书斋雅玩适意思想

    从作者、作品与读者的关系来看王国维的"隔"与"不隔"

    郝子靖
    2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不隔说",但是他对此的论述并不明晰,因此在学界引起了诸多争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隔"的字义入手,以作者、作品与读者的关系为视角,从"谁与谁隔"和"用什么隔"来分析"不隔说"的内涵.

    王国维人间词话不隔

    "诸神逃遁"后的"太阳爆炸"——海德格尔与利奥塔艺术思想比较研究

    王晓润
    2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德格尔与利奥塔的艺术思想,伴随着20世纪解构哲学的发展,呈现出很强的相似性,同时也体现了后者对前者的继承性.他们都强调艺术作品的独立性和自足性,指出我们这个时代所迫切面临的、在诸神离开之后的某种"缺失";以及在这种时代之下的艺术家使命,并提出了艺术的意义——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提供了一条向着原初故乡退行回归的救赎之路.

    海德格尔利奥塔艺术思想

    追本溯源:《三国演义》英译底本考

    陈永江
    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1925年,《中国科学美术杂志》在第3卷第5~8期连载了4篇题为"THE BATTLE OF RED CLIFF"的英文节译文,译者均为潘子延.然而,学界目前尚未就这几篇译文的底本考辨问题展开讨论.文章以《三国演义》存世原本为参照,分别从字(词)、句两个层面出发,通过五种方法进行考辨,最终判定译文的主要底本为毛宗岗评本,极少部分内容源自嘉靖本.此译文底本问题的厘清有助于深化关于《三国演义》及译者潘子延的翻译研究,同时也希冀学界对译文底本问题给予更多重视与讨论.

    《三国演义》底本中国科学美术杂志潘子延毛宗岗评本嘉靖本

    消费社会背景下女性容貌焦虑现象分析

    沈昕方宝燕
    3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最近几年社会中频繁出现的容貌焦虑现象,成为困扰女性群体的重要社会心理问题.消费社会的背景下,造成女性容貌焦虑的主要机制和原因可以从消费文化、社交媒体、女性自我呈现三个方面来分析,消费文化利用消费制造出女性虚假的容貌需求,社交媒体加剧了女性群体的体象障碍,而容貌在女性群体中带有着强烈的指标属性,引发女性自身对于美貌的追求.因此可以从女性主体和社会客体两个角度展开思考,以化解当代消费社会背景下女性容貌焦虑的问题.

    消费社会女性容貌焦虑体象障碍身体消费

    宋代文人焚香的文化溯源与审美倾向

    郑一帆
    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人与香是中国香文化中富于人文意涵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先秦文人尚香的传统确立后,文人与香的互动体现了香文化在时代中的流变.文人焚香作为香文化具象化的实践活动,随着香文化的发展不断更新自身的形式,在宋代基本确立起自身的品格,奠定了中国香文化的基本面貌.文人之焚香事宜亦由外用的追求转入内在精神的超越,体现出宋代文人独特的审美倾向.

    文人焚香香文化审美倾向

    数字时代行政伦理困境及路径研究

    蒋冰嘉
    4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作为新时代的重要特征,在提高政府治理效率、增强政府透明度、公众参与度以及优化服务供给的同时也带来了数字安全、信息保护、数字鸿沟、数字伦理等一系列挑战,加强数字时代政府伦理建设位于突出位置.数字时代行政伦理困境及路径研究在对行政伦理和数字政府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个人伦理和组织伦理两个角度探究数字时代公务员个人和数字政府组织行政伦理困境及建设路径.

    行政伦理数字政府个人伦理组织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