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
美与时代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以“创意”为标识,以设计美学为特色,设立:创意信息、观察思考、理念探索、形象品牌、造型创意、服饰设计、环境艺术、建筑装潢、设计教育等栏目,介绍国内外设计领域最新动态,探讨前沿理论,发表研究成果,是设计院校师生、专家、学者和设计师交流的平台,也是当代公民提高审美意识,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助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游牧、触感与结晶:"根茎思维"下"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美学空间研究

    赵艳婕
    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自开园以来就以沉浸式体验著称.如何在众多文旅项目中脱颖而出?"只需五分钟就可沉浸其中"的秘诀是什么?以德勒兹《千高原》一书章节排布的"根茎思维"为切入点,发现"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戏剧、建筑布局与其有多重契合点.本文结合"根茎思维"的相关理论从游牧空间、触感空间、结晶空间三方面阐述"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美学空间建构和沉浸感产生的逻辑.沉浸感的生成不仅注重当时的现象和情感体验,还在于任意连接的动态生成.由此,追求"生成空间"的审美为文旅项目、沉浸式戏剧走向成熟提供一定的创新路径.

    根茎思维德勒兹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美学空间

    影像视觉叙事的美育价值与实践路径

    台文文高海燕
    5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影像视觉叙事作为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适应于数字媒体生产与传播环境,具有知识的综合性、内容的连接性、传播的辐射性等特征,适合作为美育的载体.文章基于新时代学校美育的宗旨,结合技术发展的趋势,界定影像视觉叙事的概念,依据影像视觉叙事的特征,梳理其美育价值,并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出基于影像视觉叙事的学校美育实践路径.

    影像视觉叙事学校美育实践路径

    地方高校以红色美育促进清新学风路径研究

    李敏慧韩玉洁
    5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新学风是高校的灵魂所在,是大学生精神面貌与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本文立足地方高校,探究红色美育促进清新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将红色经典、人物精神与艺术实践结合,促进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觉遵循清廉文化与自律意识,推动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实现地方高校的清新学风建设.

    地方高校红色美育清新学风实践育人

    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的美育功能分析

    林夏青
    6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物园教育作为社会教育重要组成应该被充分重视和不断挖掘.好的富有美感的动物园能有效给予人们审美的和教育的体验,但目前我国动物园现状仍停留在传统的落后的动物园状态中.而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创新性实现了审美和教育地完美融合,在动物园的建造和经营中给我们一些建设和发展启示.它在建园设计、动物保护、活动开展、教育公众等方面都使人在审美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关于动物、生命、实践、美学、环境等教育,一致好评和客流量爆满给与我们对当前动物园的建设和创新发展提出新的路径,提供了一个突出的标榜.

    红山森林动物园审美教育寓教于乐

    论蒋孔阳先生的《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

    吴家荣
    6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是蒋孔阳中国美学史上的第一部断代史著作.蒋孔阳通过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成功地确立了他的实践美学论思想及人本主义的美学观点.蒋孔阳先生为中国艺术精神的发扬光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也为他坚定认为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创造性实践的产物这一美论思想打下坚实的唯物论基础.

    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

    从一件到一次——艺术原真性的丧失与恢复

    张智
    7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的原真性主要有两个维度的定义:就"一件"的物质上的艺术品,艺术的原真性指的是艺术品制作历史的唯一;就"一次"的表演艺术,艺术的原真性强调表演与欣赏的即时即地,指的是表演事件的唯一.而随着复制技术的发展,艺术的原真性不断遭到破坏.但对原真性的定义并非一成不变,古德曼与格罗伊斯分别从制作历史与艺术接受的角度对原真性的内涵做出进一步扩充.复制技术时代,艺术原真性的恢复正在于打破一成不变的原作观、真品观,将原真性理解为随艺术接受而实时变动的艺术事件.

    原真性复制技术制作历史艺术接受数字复制

    饥饿与抗争——抗战时期版画创作中的"饥饿"图像

    戴如瑾
    7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始,大量领土沦陷,战争带来的瘟疫、饥饿席卷全国,长久以来人民与土地的联结纽带被切断.中国社会底层大众的逻辑是解决饥饿问题,饥饿问题已不仅是肉身层面的食不果腹,更是精神层面的匮乏与萎靡.因此,消除饥饿问题是蕴含着民族自立自强与反侵略斗争的时代命题.受共产主义思想与欧洲木刻版画的影响,国统区内的进步画家表现饥饿的身体对腐朽社会矛盾的揭露与讽刺;面对首要存在的饥饿问题,解放区并不直接描绘饥饿,而是围绕"消除饥饿"这一主题,反映边区的粮食生产策略,引导饥贫的人民逐步走向斗争.

    抗日战争版画"饥饿"图像

    融古出新 以启蓝缕——邓石如书法、篆刻浅析

    王立奎
    8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邓石如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毅然扛起了复古碑学的大旗,以独树一帜的风格引领着时代的潮流.本文结合其生平及游历,对他的书法、篆刻做简要分析,揭示其艺术成就与独特魅力.在书法领域,他是以篆隶为基,四体兼擅;篆刻方面则是以书入印,因其特殊的经历,形成了其特有的庶民逸风.邓石如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他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更在于他对书刻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为后世学习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邓石如书法篆刻出新

    论米开朗基罗雕塑中的"未完成"风格——以"哀悼基督"系列作品为例

    郑锦濠
    8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米开朗基罗在16世纪50年代创作了"哀悼基督(pietà)"系列作品:"Rondanini""Palestrina Pietà""The Deposition(The Florentine Pietà)",将它们与 1498 年的《哀悼基督》和 16 世纪部分初期的部分雕塑作品进行比较,尝试分析米开朗基罗 16 世纪中期与初期雕塑作品风格变化,比较两个时间段的作品风格特征,并探讨"样式主义"时期的艺术风格与米开朗基罗的艺术表达之间的联系.

    米开朗基罗未完成哀悼基督尼哥底母样式主义

    居巢扇面花鸟画美学思想探微

    黎嘉宜陈欢迎
    9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扇面画是中国画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发展出现了两个高峰期:一是宋代团扇画,二是明清折扇画.居巢的画作绝大部分是折扇形、团扇形、册页之类的小幅形制,其中包含许多罕世精品之作,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承载了丰富的美学思想.居巢扇面花鸟画所体现的美学思想包括:写生自然、形神关系、情感表达等关键元素,其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独特地位.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揭示居巢在传统花鸟画领域的独特贡献和美学观念.

    居巢扇面画花鸟画自然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