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
美与时代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以“创意”为标识,以设计美学为特色,设立:创意信息、观察思考、理念探索、形象品牌、造型创意、服饰设计、环境艺术、建筑装潢、设计教育等栏目,介绍国内外设计领域最新动态,探讨前沿理论,发表研究成果,是设计院校师生、专家、学者和设计师交流的平台,也是当代公民提高审美意识,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助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齐藤百合子非完美美学及其理论效应

    徐晓蕾
    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美学有完美美学传统,即客体越完美,主体就越愉悦.与之相反,日裔美籍美学家齐藤百合子发现,东方美学尤其是日本美学具有非完美美学传统,即对破旧的、模糊的、贫乏的、残缺的事物保持积极的审美欣赏热情.这种非完美美学恰好可以满足当代西方环境美学对于扩大自然审美对象范围的诉求,因此齐藤百合子将之引入到环境美学领域,提出了"非美自然美学",将自然审美从优美自然拓展到非美自然,切实推进当代西方环境美学对非美自然的重视,体现了东方美学对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的深刻影响.

    齐藤百合子非完美美学非美自然环境美学

    从"我""我们"到"大家"——论贝尔纳·斯蒂格勒"象征的贫困"

    李新
    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9·11"和"4·21"事件发生后,斯蒂格勒认为我们陷入了"象征的贫困".在斯蒂格勒看来,"象征的贫困"即个体化的丧失,而这一丧失的原因既是"器官学"的也是"经济学"的.也就是说,"象征的贫困"既是技术个体化所导致的20世纪"感性的机械转向"的结果,也是资本主义的逐利逻辑所导致的力比多经济驱力化的结果.另外,斯蒂格勒还认为,我们所处的并不是"后工业时代",而是"超工业时代",这意味着意识的"超共时化"和对历时性的清算,无疑,这加深了"象征的贫困".在"我"和"我们"沦为"大家"的同时,"心理权力"取代了"生命权力",人类社会的"节肢动物变易"发生了——我们正在陷入"蚁穴式"的控制社会.

    象征的贫困斯蒂格勒个体化力比多经济控制社会

    绘画与语言的契合可能——梅洛-庞蒂对表达问题的探讨

    王龙年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梅洛-庞蒂认为,知觉世界是前语言的沉默领域,为了表达沉默的知觉经验,画家与作家会分别用绘画与语言两种不同方式.画家的活动——通过线条、色彩唤醒主体潜藏的解码能力,能够直接将主体感官引入知觉领域;作家的活动——通过言语构建符号与事物本身的桥梁,能让作品进入感知范围被接受.梅洛-庞蒂认为,我们的感知是通过身体与环境之间的持续互动来实现的,并在此基础上以肉身存在论将绘画与语言两种表达方式耦合.

    梅洛-庞蒂绘画语言表达

    怀疑论,抑或真理?——博物馆研究中的伽达默尔阐释学

    谢忠正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现代博物馆构造了现代人观赏艺术作品的方式,现代博物馆的场所学意义愈发受到艺术阐释的重视.然而,对艺术作品与其处境的关系的重视却在艺术哲学领域引发了一种怀疑论倾向:诸多艺术哲学家认为博物馆对艺术作品的挪移使得艺术作品本身的意义被蒙蔽.卡里尔发现这种"博物馆怀疑论"的论调在 20 世纪的艺术哲学中大行其道,但也因此忽视了博物馆对艺术阐释的积极作用.为此,卡里尔借道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试图恢复博物馆同艺术作品的积极联系.如此,伽达默尔的阐释学通过卡里尔的相关论述进入到了博物馆研究当中,在博物馆研究这一视域下为"博物馆怀疑论"与博物馆所反映的真理之间的联系提供了相应的回答.

    卡里尔博物馆研究博物馆怀疑论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

    罗兰·巴特对索绪尔能指所指理论的重构

    刘烁
    2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索绪尔在语言学层面上定义了能指与所指,带动了西方哲学思潮的语言学转向,罗兰·巴特重新诠释了这一理论,对能指所指理论进行了系统化再构建.不仅如此,巴特还吸取了斯多葛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以及克里斯蒂娃等人的部分理论,以纯功能性的定义界定能指与所指,并通过意指作用发展了自身的涵指作用和元语言理论.他进一步将涵指作用拓展到符号学领域,构成批评实践,建立了对大众文化符码进行解析的神话修辞术.其能指所指理论在其结构主义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也为大众文化批评提供了新的理论方向.

    罗兰·巴特语言学能指所指理论符号学

    海德格尔美学的六大关键词浅释

    范永康
    3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德格尔美学素以晦涩艰深而著称,可以用较为浅显的语言,对其美学思想中的六大关键词,即"存在""时间""真理""语言""世界""大地"进行解读.海德格尔运用"现象学"方法,悬置了传统哲学对"存在""时间""真理""语言""世界""大地"的通常定义,还原其存在论意义上的源始内涵,实现了哲学和美学理论的重大创新.

    海德格尔关键词存在论美学

    AI绘画——画手和算法的共生体

    徐晴
    3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AI绘画秉承着艺术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的特征,不断延伸艺术行为发生的阈值,拓展艺术探索的空间.它以文本和算法"替代"传统艺术创作模式,扩展了艺术创作的新维度.在这个替代性创作机制中,算法是无法忽视的重要因素,它与画手以"共生体"的形式,共同创造AI绘画作品.

    AI绘画画手算法

    《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匹诺曹》:作者风格童话改编探赜

    陈志杰
    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吉尔莫·德尔·托罗是当今世界影坛极具个人风格的作者性导演.他的作品贯彻恐怖诡异的视觉风格,在魔幻与现实互文关系中包含着个人之思.影片《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匹诺曹》是经典故事文本《木偶奇遇记》的作者化改编,在好莱坞同质化的美学风格下托罗凭借着其自身的异质性力压迪士尼版真人《匹诺曹》.托罗将个人风格融入经典童话完成了形式与内容的突破,成为古老童话当代写作的范本,其作者性成为对抗迪士尼动画的文化工业的力量,也重新唤起童话作为艺术的符码特征.

    动画电影匹诺曹作者性童话改编

    流动的身体:德勒兹"根茎"理论视角下的短视频艺术

    李诗韵
    4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德勒兹的根茎概念为基础,结合具身性与离身性,研究短视频中的这两种现象的流动性,通过深入剖析中外短视频案例,分析艺术家作品,揭示短视频中具身性和离身性的多样表现.本文探讨了短视频中具身性和离身性的艺术实践,旨在通过对短视频中的具身性和离身性现象及艺术实践进行研究,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参考,使我们在关注短视频媒介特征的同时,更深入关注其中蕴含的文化、社会和艺术内涵,从而为数字时代体现出的流动性,以及身体与虚拟世界的互动关系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根茎理论具身性离身性短视频艺术实践赛博空间文化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虚拟自恋现象评议

    秦洪亮
    4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虚拟自恋现象的产生,是当今社会发达数字网络文化的直接产物,并与现代性、商品美学和媒介技术紧密相关.现代性时代的个体解放、商品美学的影像布展以及媒介技术的平台基础,无形中牵引着社会舆论导向,催生网络虚拟自恋现象.面对诸多新媒介现象,需要持续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价值,认识和理解背后的多重动因,协助人们在虚拟自恋现象中建构合理的自我认同,保持个体与群体的良性互动.

    马克思主义虚拟自恋个人主义消费主义媒体技术